摘 要:2020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民法典》是一部與人民基本生活息息相關的法律,在立法過程中,處處體現著“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理念。
關鍵詞:《民法典》;以人民為中心
習總書記曾經說過:“我們要始終把人民立場最為根本立場,把為人民謀幸福作為根本使命,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要做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就必須在做任何事的時候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急群眾之所急,想群眾之所需。《民法典》的編撰源于人民群眾的具體生活,是對人民群眾現實法律需要的滿足,充分彰顯了“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內涵,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原則,是一部真正為“民”的法典。
一、編撰歷程緊緊依靠人民
新中國成立以后,曾于1954年、1962年、1979年、2001年、2014年先后5次啟動過民法典制定工作,按照“成熟一個通過一個”的工作思路,“改批發為零售”,通過先制定民事單行法,例如《繼承法》、《民法通則》、《擔保法》、《合同法》等等,直到2020年5月,《民法典》才最終問世。在這個過程中,“人民”是最為關鍵的因素,《民法典》是切實為了回應“人民”的現實需求而制定。早在2012年11月,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充滿深情地指出,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目前,我國已經進入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在新時代,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追求早已不再滿足于物質生活的充實,精神需求在不斷地增長,有了更多更高的追求,例如公民個人對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的要求,對于自身生命權、健康權、隱私權、財產權等的保護。《民法典》在制度設計上,充分滿足公民個人生存發展的全方位權利需求。民法是一部權利法,民法典第3條把“權利保護原則”作為首要原則,這充分表明在當今的中國,民事權利神圣不可侵犯;民法典第2條關于民法的調整對象,第一次在民事立法上把人身關系列在財產關系之前。充分體現了以滿足人民的現實需要作為立法的出發點,回應人民群眾的現實需求。
而且,《民法典》的成功編纂離不開人民群眾的廣泛參與,離不開人民群眾的建言獻策。法制工作委員會與民法典編纂工作各參加單位全力推進民法典各分編編纂工作,系統梳理、研究歷年來有關方面提出的意見,開展立法調研,廣泛聽取意見建議,法制工作委員會還將草案印發地方人大、基層立法聯系點、中央有關部門征求意見,并在中國人大網公布征求社會公眾意見。在《民法典》編纂過程中,相關部門先后10次通過中國人大網公開征求意見,累計收到42.5萬人提出的102萬條意見和建議,《民法典(草案)》充分吸收了各方面的合理的意見建議。
二、編撰體例凸顯以人為本
孟德斯鳩在《論法的精神》中說過:在民法慈母般的眼睛里,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實質上就是凸顯民法應當將人文關懷作為其基本價值。我國《民法典》編纂不是簡單的法律匯編,將以前的民事單行法匯總到一起就行,它是對我國現行的、制定于不同時期的民事法律規范進行全面系統的編訂纂修。從編撰體例來看,我國《民法典》通篇體現的是確認和保障民事權利,充分凸顯了以民為本的基本價值。
我國《民法典》中最大的創新和亮點之一是人格權獨立成編,強化了對人格的全面保護,成為世界民法典的首創。早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人格權”一詞就首次寫入了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報告當中。報告指出,“保護人民生命權、財產權、人格權”,既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實現人民群眾美好幸福生活的必備條件人格權的獨立成編體現了保障人權、“以人為本”的立法思想,不僅符合民法典人文關懷的基本價值,也凸顯了“人”的法律地位的重大提升,為讓人民群眾“有尊嚴地活著”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因為人格權是民事主體的基本權利、核心權利,是實現財產權的前提,必須放在民法典突出位置上,予以重點保護。我國《民法典》設專門一編即第四編人格權,明確規定民事主體享有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姓名權、名稱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隱私權與個人信息,以及人身自由、人格尊嚴等人格利益。人格權獨立成編,是“以人為本”價值理念在立法上的表達。
《法國民法典》和《德國民法典》為代表的傳統民法典是以“財產權”為中心,特點是“重物輕人”,是建立在“以物為本”的價值理念上。《法國民法典》不但垂范當世,而且在此后的200年時間里也罕逢敵手——唯一的挑戰,也來自于它的“德國同行”。可以說,法德兩國僅憑借著兩部《民法典》,便奠定了占據全球法律制度半壁江山的“大陸法系”。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發展,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民群眾不僅要求吃飽、穿暖還要活得體面、有尊嚴。而我國《民法典》正是回應了這種改變,建立在“以人為本”的價值理念上,其特點是“重人輕物”,是以人為中心的民法典。例如,第一編《總則》里面就有“自然人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的規定,確定了民事權利的基本規則,第二編《物權》、第三編《合同》、第四編《人格權》、第五編《婚姻家庭》、第六編《繼承》、第七編《侵權責任》都是圍繞著民事權利的確認和保護做的規定,以民事權利的確認和保護為一條紅線,將整個《民法典》貫穿起來,涵蓋了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亡,從搖籃到墳墓的整個過程,真正實現了“以人為中心”。從法德民法典到我國《民法典》,實質上就是一個以“財產權”為中心向以“人格權”為中心的轉變,實質上是從“以物為本”到“以人為本”立法價值理念的根本變遷。
三、編撰目的只為保障民權
《民法典》的編撰根本目的是為了確認和保障人民的合法權益,涵蓋了一個人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以人為本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重要思想之一。21世紀已進入了以人為本的時代,尊重和保障人權已成為當今社會的主旋律和時代特征。民法的終極價值是體現對人的關愛,最高目標是服務于人的尊嚴和人的發展,《民法典》的編撰以保護民事權利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切實回應人民的法治需求,更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本著為了人民的目的,新增了極為人性化的相關規定。
比如,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為例,防控覆蓋范圍廣、涉及人數多,對診斷、治療場所需求大。為了打贏這場疫情攻堅戰,國家依法征用了部分場所、對相關企業下達了生產指令。這些為民措施在《民法典》中形成了確切的法律規定。民法典第二百四十五條規定,因搶險救災、疫情防控等緊急需要,依照法律規定的權限和程序可以征用組織、個人的不動產或者動產。民法典第四百九十四條規定,國家根據搶險救災、疫情防控或者其他需要下達國家訂貨任務、指令性任務的,有關民事主體之間應當依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權利和義務訂立合同。這些新規的及時出臺為我國集中力量為人民群眾辦大事、辦好事提供了法律依據和保障,充分體現了黨和國家始終堅持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
綜上,《民法典》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從《民法典》的立法背景來看,《民法典》的編撰過程處處彰顯著“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理念。
參考文獻:
[1] 柴榮.民法典具有深厚歷史文化底蘊[N].雅安日報,2020-11-25;
[2] 薛軍.中國民法典編撰:觀念、愿景與思路[J].中國法學,2015(4);
[3] 牛小俠.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J].安徽日報,2020-12-1。
作者簡介:
王宏靈,男,1989年1月生,湖南永州人,碩士研究生學歷,中共永州市委黨校法學教研室講師。研究方向:法學理論。
(中共永州市委黨校? 湖南? 永州? 42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