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陶瓷兔子
一個姑娘在后臺給我留言,詳細地講述了自己幾段失敗的戀情。“從前不懂,總是覺得自己性格不好,所以才沒有辦法長期維持一段戀愛,后來讀了一些心理學的書,才發(fā)現一個家庭對孩子的影響居然可以這么大。我很小的時候父母就離婚了,就是因為這樣,我才特別缺乏安全感,想要把另一半緊緊抓在身邊,原生家庭的毒害真是可怕。”
相信每個人都曾經聽過身邊類似的抱怨:
“他是富二代,人家要錢有錢,要資源有資源,從小就見多識廣,我這種從農村出來的人,注定一輩子趕不上人家。”
“她大方善良情商高,那是因為她從來不需要應對勾心斗角的家庭關系,要是小時候易地而處,她現在肯定還不如我呢。”
我甚至曾經聽到過一個31 歲還沒能談過一場戀愛的姑娘,帶著無奈的怨毒口吻說起自己的家庭,說起每天從早到晚吵鬧不休的父母,“看到別人成雙成對,我也好想談戀愛啊。要不是生長在這樣的環(huán)境,我怎么會變成現在自卑、封閉又沒人喜歡的模樣。”
這種感覺是——一旦找到了不幸的原因,我就不必為自己的失敗負責。我不成功,都是因為父母沒錢;我偏激又敏感,都是因為家里人只愛弟弟不關心我;我沒有辦法維持一段親密關系,那是因為我有童年創(chuàng)傷。我們那么喜歡“要不是……”這個句型,用“如果”和“假如”為自己織就一個不愿醒來的虛幻的過往。
家庭確實是一個人在世界觀、價值觀尚未塑成之前,接觸最多和聯(lián)系最緊密的小群體,你身上每一個細微的缺點和優(yōu)點都可以在原生家庭中找到根源。但原生家庭是不可選擇和改變的,你有能力去改變或是改善的,只是現在。
你以為不可跨越的貧富差距,不過是對自己不努力從而失敗這一必然結果的掩飾。你在離異家庭中受到的所有心靈創(chuàng)傷,不過是對自己“想要得到愛卻不知如何去做”的美化。你以為不可逃脫的一切,都不過是為自己的懶惰和懦弱找的借口。
當一個人把自己不幸的過去當成武器,來抵御外界和內心對自己的指責,那么這個人無疑永遠需要凄慘、悲哀和倒霉來將自己打扮成一個失敗的可憐人。
過去的力量雖然強大,它塑造了“你是誰”,卻不能決定你“成為誰”。“你是誰”確實會衍生出一些性格缺陷,但“因為無法改變過去,所以只能這樣糟糕下去”卻是一個偽命題。
了解自己的過去,是為了找到一個正確的方向,然后快準狠地斷掉深埋的某一段腐爛而丑陋的根,從此脫胎換骨去做自己想要成為的人,過一份屬于自己的人生。
可悲的卻是,總有人將自己悲慘的傷疤像寶物一樣,小心翼翼地包裝好來回展出,并告訴所有人:你看,我是有傷的,這真的不是我的錯啊。時日一長,他們就會逐漸習慣于歸咎他人,忘記原來人的屬性中還有一個叫作“主觀能動性”的東西。
他們覺得自己是宇宙第一不幸,舉世悲慘無雙。其實也對,因為不能為自己負責的,本就是最可憐又可怕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