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之佛

《仕女圖》五代南唐.周文矩
藝術究竟有什么用處?講到用處,恐怕藝術是最沒有用的東西了。譬如繪畫,當一樹花、一只鳥、一座山、一片云畫出來后,既不能止饑止渴,也不能教忠教孝,的確與我們的實際生活沒有太大關系。
有人說,藝術是“有閑階級”的消閑物,它是一種奢侈,是一種多余。假如這話是真的,那么古今中外許多大藝術家就都是贅疣了,而許多大哲學家煞費苦心地研究美學、藝術學,也是徒然多事了。而何以顧愷之、吳道子、達·芬奇、米開朗琪羅、貝多芬、莎士比亞、托爾斯泰、康德,還永遠受人尊敬呢?想來其中必有若干道理。
如果你愛看美的圖畫、愛聽美的樂曲,則“愛”便是用處,也可以說藝術對于你已發(fā)生密切的關系了。人性的需求本是多方面的,如人性中飲食的要求,饑而無食,渴而無飲,是人生的一種缺乏;人情中也有美的要求,愛美而不得藝術,同樣是人生的一種缺乏。且看原始時代的人類,在穴居野外,與猛獸爭存、與風雨為敵的時候,尚且要在洞壁上作畫、在器具上雕繪,以求滿足他們愛美的天性。直到現(xiàn)在,凡是人類絕沒有嫌美而喜丑的,因為嗜美是一種精神上的饑渴,與滿足飲食的要求一樣,是天性。飲食的缺乏,固然可立見其形骸的枯萎,而美的缺乏,亦必發(fā)生其精神上的病態(tài)。
人類生活終不外乎物質(zhì)與精神兩個方面,二者缺一固然是生活的不正常,二者不能調(diào)劑也會使我們的生活產(chǎn)生煩悶苦痛。這是我們平時的經(jīng)驗。講到藝術的用處,現(xiàn)在也頗有人想把它硬拉到實用的功利主義上去,于是藝術仿佛只有被利用而沒有其他的價值了。雖然自古以來,在政治、宗教、道德上也往往將藝術作為宣傳的工具(這是藝術的其中一個目的)。
藝術的活動是情感,情感的力量往往比理智還強大。情感的表現(xiàn),與生活經(jīng)驗息息相關,它對社會和個人必有更深、更廣的意義。
人是有情感的動物,這情感必須要藝術來培養(yǎng),使它成為美的情感。什么叫作美的情感?不妨舉幾個淺近的例子:在風和日暖的春天,眼前盡是嬌紅嫩綠,你對著這燦爛濃郁的世界,心曠神怡,忘懷一切;在黃昏的時候,你躺在海邊的崖石上,看金色的落暉,看微波的蕩漾,領略晚興,清心悅目;松濤、竹韻、蟲聲、鳥語及一切自然變化,都會變成賞心悅目的對象。這就是美的情感。當我們愁苦無聊時,哼幾曲歌,吟幾首詩,滿腹牢騷就會煙消云散;當我們整日為俗事煩苦,偶然偷閑欣賞下藝術作品,就會覺得格外愉快;當我們看過一回戲,或讀過一部小說后,就會覺得曾經(jīng)的緊張是一件快事。這是美感的作用,諸如此類,不勝枚舉??傊?,這都因自然美與藝術美的陶冶而使人的情感變成美的情感。
人的情感需要解放,藝術美就能夠解放情感。而解放情感是維持心理健康的良劑,我們常說“精神要有所寄托”,藝術便是寄托精神最好的處所。
有許多人總嫌生活枯燥、煩悶無聊,其很大原因就在于被困在現(xiàn)實世界而脫離想象的世界。所謂想象的世界即是藝術的世界,故無論何人,要充實自己的人生,就應該有藝術的修養(yǎng)以解放其眼界。蘇東坡說“人之憂樂在乎游于物之內(nèi),或游于物之外”。所謂游于物之外,就是能離開現(xiàn)實世界而進入想象世界。眼界解放,人便覺快樂。
許多人以為藝術是藝術家所專有的,與一般人沒什么關系,這便是沒有了解藝術?,F(xiàn)代人熱衷于物質(zhì)而忽略心靈的修養(yǎng),在教育方面更不曾深切注意到這樣的教育——美感教育。長此以往,人類將沉湎于罪惡的世界中不能自拔,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既然人類尊稱自己為“萬物之靈”,就更應注意心靈的修養(yǎng)。心靈的修養(yǎng)固然是多方面的,而以藝術的功效為尤大。因為藝術可以安慰我們的情感,啟發(fā)我們的心性,洗滌我們的胸襟;可以伸展同情,擴充想象,增加對人情物理深廣與正確的認識。所以,真正有藝術修養(yǎng)的人,他的感情一定比較真摯、感覺一定比較敏銳、觀察一定比較深刻、想象一定比較豐富。他能見到廣大的世界,并能吸引他人進入這世界里觀賞一切。

《春意》陳之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