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巖選

《諸上座帖》(局部)北宋.黃庭堅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漢字和以漢字為載體的中國書法源遠流長,歷經幾千年的傳承演進已成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和人類文明的寶貴財富。在中華民族繁衍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書法就像歷史的拓片,記錄著不同時期產生、進化和發展的歷程,或抑或揚,或進或退,或興或衰。而每個歷史時期的書法,也彰顯著這個時代的社會特征。正如清人梁在《評書論》中提出的著名論斷:“晉尚韻、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態”,高度概括了這幾個歷史朝代書法藝術的主流特征。
而今書法藝術的主流特征是什么?我們應當倡導什么呢?毫無疑問,風清氣正的時代書法就要彰顯正大氣象,也只有正大氣象才能體現風清氣正的時代精神。說到正大氣象,淵源已久。早在唐代,書法隨著社會的興盛而走向“尚法”的巔峰。何謂正?廣義上說,就是正宗、正統、正氣。而對于書法而言,那就是源流正、法度正、意韻正、取向正。何謂大?即博大、宏大、遠大之意。就書法而言,則謂之大格局、大境界。
文以載道,書以煥采。縱覽中國書法史上的千古名篇,那些經久不衰的經典傳世佳作,無不體現出與時俱進的思想意識和流光溢彩的時代風流。文字的發展,從殷代甲骨文開始,經周朝金文、先秦籀文、秦小篆、漢隸書,到魏晉以后日益成熟,再到唐宋時期走向鼎盛的楷、行、草等各種不同風格的法書,呈現出文化發展的主流方向。那些經典的簡帛之跡、廟堂之銘、摩崖之刻,都彰顯了薪火相傳的正大氣象。
人有品質優劣,書有品位高下。“人格象征論”,是古代書論中的核心命題之一。所以說,正大氣象的形成,首先在于書家要有光明磊落的思想品格。唐穆宗嘗問柳公權用筆之法,柳答曰:“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時穆宗荒縱,為之改容,悟其筆諫也。所以做人做事,其心端正,行為自然端正。明代項穆曾說:“人品既殊,性情各異,筆勢所運,邪正自形。”這就要求我們在從事書法學習與研究的同時,不斷加強自身修養,培養自己高尚的品質,練就“字外功夫”,才能做到人書并優,德藝雙馨。正如王羲之的行書,歐、顏、柳的楷書,蘇、黃、米、蔡的行草書,都是他們在恪守法度的前提下,于端莊俊秀、平正險絕、縱橫捭闔的變化統一中創造了各自的風格氣象。試問,那些無視經典、不講傳統、不守法度的人,如何能書寫出源流正、氣象大的作品呢?
人貴“精、氣、神”,書尚“逸、雅、韻”。“神采論”“骨氣論”,也是古代書論中的重要命題之一。正大氣象的生成,還在于書家要有正義凜然的博大胸懷。南齊王僧虔曾說:“書之妙道,神采為上,形質次之,兼之者方可紹于古人。”“神采”即指書法作品的精神、氣質和風采,而“形質”則是書法作品的表現形態和方式。此言強調了以形寫神、形神兼備的書法審美觀念,即通過表象看實質,通過形質顯示作者的精神內涵。如王羲之書法的儒雅韻致、顏真卿書法的渾厚寬博、文征明書法的瀟灑飄逸,都承載了書家的思想情感和藝術境界。再如,毛主席的書法大氣磅礴,驚天地,泣鬼神,正是因為他有政治家的思想、軍事家的胸襟、文學家的情懷,才得以成就非凡的藝術水平。黃庭堅曾言:“學書須胸有道義,又廣之以圣賢之學,書乃可貴。”作為書法家,要創作出優秀的作品,不僅要有寬博的知識、精到的技藝,還要有“修身齊家治天下”的情懷和擔當。試想,那些不學無術、胸無點墨、信筆為體的書寫者,何以能創作出趣向正、氣魄大的作品?那些氣量狹小的人又怎能寫出氣節正、大境界的作品?
縱觀社會歷史的發展,不論經歷多少艱難險阻,多少輾轉曲折,最終總是正氣壓倒邪氣。因為世人向往光明正大,反對黑暗腐朽;追求真善美,憎惡假惡丑。再看中華文化的發展史,書法藝術的傳承同樣也經歷了千百年的演變,但萬變不離其宗,凡取法有依、健康向上的藝術都得以傳承并使之光大,而歪門邪道、投機取巧的不正之風,盡管得勢于一時,卻終究會被摒棄、被清除。歷史經驗證明,正則強大,大則興盛。正大氣象代表新生事物蓬勃向上的力量,引領時代發展的前進方向。
時代造就書家,書家感奮時代。在今天傳統文化大普及、大提高,書法藝術大推進、大繁榮的新時代,書法熱潮方興未艾,書寫群體不斷壯大,書法新人層出不窮。歷史賦予我們的時代責任更加明確:那就是書寫正大氣象,謳歌時代精神,展現時代風采。

《自撰句書正大氣象》李巖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