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永勝
(甘肅煤田地質局一四五隊,甘肅 張掖 734000)
甘肅省北山也稱為馬鬃山,該區域整體走向為東西向,具體位置在甘肅河西走廊的北部,該區域內地形結構復雜,因此為礦物質提供了充足的賦存條件,使得甘肅北山地區礦床中富含豐富的銅金屬、鉛金屬、鋅金屬、鐵金屬等礦產資源。對其礦床的礦化富集規律進行研究,可為進一步探究甘肅北山地區礦產資源富足區域提供參考價值[1]。礦化的富集是指在一定范圍內的地質體當中,其富集程度達到了邊界品味等級,并且局部達到了工業級標準,但在富集總量上并未達到工業級別要求的礦床儲量標準,通過找尋礦化富集的規律,可以更好的找出礦區中含有大量礦石礦物堆積的區域,以此為該地區礦產資源開發提供幫助。基于此本文開展甘肅北山地區礦床的礦化富集規律及找礦標志。
挖掘甘肅北山地區礦床礦化富集的規律,在地質調查與研究中發現,截止目前,區域礦床3#~8#位置的礦帶已完成超過35個鉆孔的施工,每個礦孔位置均暴露了不同種類的礦產資源。對礦產資源進行取樣可顯著看出區域礦體厚度的變化趨勢較為顯著,較薄的地層內礦產資源的厚度不足1.0m,對區域最大礦體中礦層厚度進行測量,厚度超過190.0m,綜合區域產礦厚度,經統計約為80.2m,直觀可見的礦床厚度發生變異情況的系數約為0.65。
在此基礎上,對上述提出的鉆孔統計數據進行綜合統計,并引入Surfer繪圖軟件,進行甘肅北山地區礦床厚度變化規律圖像的繪制[2]。在繪制圖像過程中,可顯著的看出,區域礦床的厚度變化整體呈現馬鞍狀走勢。礦區厚度集中區域位于甘肅北山的北西—東南位置,但在這一條礦帶中,可看出中間有一塊明顯的低洼區,此處的可見礦產資源厚度明顯高于其它位置。因此,綜合上述分析,甘肅北山地區礦床的西部比東部厚度顯著,北部比南部厚度顯著,從區域整體礦厚走勢分析,可將區域礦產資源開發的重點置于西北部外圍地區。
通過對甘肅北山地區多個礦床進行勘查得出,該區域內的不同類型礦床的礦產資源品位差異較小,通過對該地區礦床的單工程加權品位計算得出,不同礦床的平均單工程加權品位為2.68g/t,其中最小值出現在該地區的東部礦床,其數值為1.75g/t,最大值出現在該地區的西部礦床,其數值為3.47g/t,可見不同礦床的礦品位變異系數不大。分別在該地區不同礦床類型當中,選擇30個鉆孔,對其鉆孔的見礦品位數據進行測量。表1為30個鉆孔中隨機選擇的10個鉆孔相應見礦信息。

表1 甘肅北山地區多個礦床隨機10個鉆孔相應見礦信息
由表1可以看出,甘肅北山地區各個礦床的平均品位與累積間礦厚度之間不存在直接的關聯,同時在勘查過程中發現大部分礦床的品味與間礦厚度的分布呈現出SW—NE走向,并且在大部分礦床的低洼地帶均分布著品位較高的礦產資源。從甘肅北山地區整體上來看,東部與東南部區域見礦品位明顯低于西部和西北部區域。在礦化帶上存在該現象的礦脈越往金礦床深部,變厚、變大的趨勢越明顯,在東部區域整體表現出延伸長、厚度大、金屬品位高的特點[3]。同時,中西部地區的見礦品位最差,東南部區域的見礦品味最高。甘肅北山地區礦區礦體厚度變化總體幅度較大,但品味相對穩定,在富集規律上特征差異較大。因此,從見礦品位的整體變化規律來看,甘肅北山地區東南部礦床為重點的找礦區域。
盡管甘肅北山地區礦床的厚度變化顯著,但結合區域鉆孔現狀,可知區域內成礦的流體變化也呈現一定規律性,根據區域成礦的有效指示,可為區域找礦或礦產資源開發提供依據。綜合上述分析結果,可知甘肅北山地區礦的西部礦產資源的賦存量相對較大,因此可認為礦體在運動中的走向為由東至西的,并綜合礦產資源的品相,可認為礦體正逐步向西部延伸。
礦體在延伸的過程中,品相最高的礦體集中在甘肅北山地區4#~1#礦線的中部位置,因為可認為在此區域中,礦物質資源呈現沉淀富集現象。在此基礎上,區域西部位置的礦化強度較高,盡管中部仍存在一些地勢低洼區域,但可認為此種現象的發生是由于結構破礦因素所造成的。為此綜合上述分析,可認為甘肅北山地區礦床的成礦運移方向為西部偏東。
通過本文上述對甘肅北山地區礦床的礦化富集規律分析,對在該地區找礦標志得出如下幾點分析結論:
首先,該地區范圍內的礦產資源主要受到華力西中和晚期構造的影響,因此在其相應的巖漿活動帶當中發育的石炭——二疊紀中酸性火山巖十分廣泛,并且與其相同時期產生的酸性侵入巖相比,在蝕變帶當中具有更加豐富的礦產資源。
其次,根據本文上述分析得出,與礦物質資源相關的侵入巖基本為斜長花崗巖類型巖體,因此在巖體當中具有硅語速的含量與一般礦床相比更低,并同時具有富鈉和貧鉀的特征[4]。因此,在甘肅北山地區礦床當中,可將斜長花崗巖發育區域作為找礦的重要方向。在該區域當中,具備上述特點的巖體基本在多個褶皺帶內已經劃分出區域的成礦帶當中,同時在北山西側也有明顯出露。在礦床巖體當中含有礦產資源的位置大多在巖體頂部或酸性較強的變種巖石的接觸帶當中。
再次,在甘肅北山地區深變質巖層當中,經過了長時間的構造作用和巖漿活動,因此在長時間且強度劇烈的花崗巖化及混合巖化的作用下,其多數礦床的當中產生了大量的變質熱液。在變質熱液的不斷流動過程中,其涉及范圍內的礦床中各類金屬元素及半生元素在析出、運移和沉淀過程均得到了明顯的促進。因此,在這些區域尋找礦床具有較為良好的前景。同時,甘肅北山地區主要成礦期與華力西中和晚期巖漿運動的作用均具有成生聯系,因此在該地區當中已經形成了多個礦化帶,針對這些區域進行礦產資源普查工作將具有良好的成效。
最后,注重對甘肅北山地區砂狀礦產資源的尋找。在北山地區中發現的砂狀礦產資源均產自于第四系全新統的山前洪積扇當中,其上游地區均存在巖狀礦物質資源的產生。當前針對該地區的找礦過程中,缺乏了對第三系砂狀礦產資源賦存礦床的重視,但從北山地區巖狀礦床的主要成礦使其相比,在成礦帶周圍的新生代盆地當中尋找礦產資源具有良好的地質前景。甘肅北山地區礦床的成礦時代大多為華力西中晚期,從這一時期開始到二疊世末期整個時期,逐漸上升為陸地,因此海相沉積在這一階段已經完全結束,轉而產生了較為強烈的侵蝕作用,為中新生代盆地邊緣的沉積巖礦產資源提供了有利的賦存條件。
基于本文上升分析,在其各個位置上進行對甘肅北山地區礦產資源的找礦工作可以有效提升找礦、勘查效率,從而為礦山企業帶來更高的經濟效益。
本文以甘肅北山地區礦床為研究對象,從厚度變化規律、礦產資源品位變化規律、成礦流體運移方向三個方面,對區域礦化富集規律進行了分析, 并以此為依據,定位地區找礦標志。
綜合上述分析,區域找礦成果顯著,且賦存的礦產資源量較大,具有較高的找礦潛力。因此,在后期的相關研究中,可將本文研究作為依據,對區域進行找礦研究,實現對區域礦產資源的有效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