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疫情對我們方方面面都提出了挑戰,對職業教育也是如此。筆者曾從事過一段時間的職業教育。面對疫情,筆者談談對職業教育的幾點思考。
危機意識教育非洲大草原上,每天早晨,羚羊必須練習跑步,否則將有被獵物吃掉的風險。獅子也要練習跑步,否則追不上獵物也會被餓死。職業教育中的危機意識教育,就是要使學習者對未來有一個清醒的認識,提前做好面對困難的預期。在大考面前,每一個行業,具體到每一個個體都可能出現在一線。這不僅是需要,有時是必須。從這次疫情中來看,一些職業如醫護人員、社會管理人員、有毒垃圾處理人員,就義無反顧地沖到了一線。危機意識影響著個人的成長,某種程度上也影響著社會的發展。居安思危就是這個道理。危機意識包括過程意識,即創業過程是一個從初級到高級的長期創建過程。因此,實踐中不能操之過急,只能循序漸進。特點意識,個人競爭也是一種市場行為,需要有自己的特點才能在社會中立足。推進意識,就是在實踐中要采取邊研究、邊實踐、邊總結、邊改進的方法,推陳出新,去偽存真。一個民族的危機意識影響著民族的富強與繁榮。國歌中唱到:“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每個人被迫發出最后的吼聲?!边@便是一種危機意識的教育。當國家、民族需要我們的時候,我們都需要傾身而出,勇往直前?!捌埨麌疑酪?,豈因禍福避趨之?!痹趧撔买寗拥纳鐣C理下,個人理念的更替、信息資源的整合、學習習慣的養成,構成每一個生產單位創造力的生態基礎。然而,危機意識也是一種內生動力,在構建學習型社會的今天,需要更多的 “最美逆行者”。危機意識教育符合現代生產力變遷節奏,也是對教改實踐的考驗與推動,將危機意識的教育效果置于社會的平臺上進行評價,通過學習者的實踐進行檢驗。職業教育的社會功能與歷史使命促使每一個教育工作者對危機意識進行思考。
特殊行業職業教育疫情期間,有毒垃圾的處理、傳染病人的護理等一些特殊職業的需求凸顯出來。當然,社會的發展總會出現各種特殊的需求,也會出現這些行業的佼佼者。特殊職業教育專業的設立對于激發個人潛力、滿足社會需求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特殊職業教育以特殊崗位的充分展開為基本依托。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從社會需求到崗位分析,再到專業設置,需要充分考慮學習者的個性特征、學習興趣以及現實環境。個體學習興趣的強化與提升,要求對教育主體的把握、事件動態的把握,透過表象深入本質的把握,應把學習、實踐與創新融為一體。這也就需要形成特殊職業教育模塊化課程。這一模塊化課程需要將理論知識與技能操作集合為一體,需要完成對某一特定崗位的特別定位。積極開發獨特的課程模塊,輔之以職業教育的各種教學手段,能夠保證人員培養的實質內涵,能夠搭就人才迅速成長的階梯。課程模塊應包括以下一些內容:職務范疇,職業的范圍與種類;勞動手段,即工人用來執行職務的具體活動的機器、工具、設備和輔助裝置;工作環境,即說明工作是處在何種環境狀態下完成的,如在室內外、溫度、濕度,或是否需站立、久坐,是否受電磁、噪音、有害氣體、傳染病等影響,是否有職業病及異常精神健康狀況 (如焦慮)等;職務性質,即工作內容、權利關系;職務責任,即不能完成工作所需要承擔的責任;考核標準,即工作數量和質量的具體標準。職務說明主要包括:職務所需要的知識;職務所需要的技能;職務所需要的行為規范;承擔職務所需要的其他條件:如身體狀況、性別、身高、學歷等。實踐證明,課程設計的指向性越加明確,崗位功能的實效性也才能夠越加顯現。
職業教育的1+N模式不同的人或同一個人在不同歷史時期的需求是不一樣的。馬斯洛將人的需求由低到高分為五個層次:基本生存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不同的需求創造了不同的教育需要,因此現代職業教育應考慮教育方式的多樣性與層次性。結合多年來的教學經驗,職業教育可以構建 “1+N”模式,即一個專業N個課程、N個項目、N項技能。如物業管理專業,也可以開設國學文化、職業規劃、心理健康、安全知識、溝通技巧、職業禮儀等課程;可以與企業合作建立財會模擬教室、沙盤實訓教室、用友軟件機房、物業管理綜合實訓室、企業創業與經營管理實訓系統等多個項目;可以取得電子商務師、會計從業資格證書、營銷師、物業管理師、英語等級證書等。在教學方式上,企業與學校共建共享,可以做到學歷+技能,文化素質+職業素養,面授+網上學習,校內+校外實踐。打破專業之間的各種壁壘,建立起專業之間知識和信息快速傳遞的機制與平臺,使職業教育成為學習、創新的重要載體。建立追蹤管理系統,建立與用人單位的長期聯系。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激勵機制,將社會的各種回報與學員學習力與創新力的提高直接掛鉤,從而有效調動其學習和創新的積極性。最終使職業教育不僅能夠主動對接國家職業資格標準,還能夠兼顧國民教育系列課程、國家等級考試課程、行業企業培訓及技能大賽類課程等多種類型的外來課程。
職業教育與終身教育由于人的先天素質以及后天環境、經歷、閱歷的不同,人與人之間在心理特征、價值取向、技能傾向等方面都有顯著差異。承認并了解這種差異,對于職業教育體系特別是終身教育體系的構建,非常重要。換句話說,要為人們 “入行” “改行”提供途徑,要將人們的興趣愛好與社會需求有機地結合起來。約翰·霍蘭德的職業模型認為,個體的個性特點、學習興趣與將來的職業準備密切相關。人們總是在尋找能夠獲得技能、發展興趣的職業,即與自己高度契合的職業。外向型的人更熱衷于營銷、管理類的職業,而內向型的人更傾向于研究類的工作。他們也更容易在各自的領域內獲得成功。如果一個人所從事的工作內容正是自己所感興趣并能發揮自己特長的,而社會又能夠為他提供職業進步的階梯,使他能夠有機會獲得發展,那么對于個人來說,又何樂而不為呢?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所學的知識在工作中又可以轉化為技能,從而實現其個人價值,職業教育的長期化也將為終身教育埋下伏筆。
可以說,職業教育是每個人成長的必經之路,也是社會組織提升學習力與創新力的必由之路。對于職業教育的思考,就是對整個國民教育體系的思考。使樂學者能夠接受到最適合的教育,實現個人的職業生涯與社會長遠發展的有機融合,這是社會管理中一個非常重要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