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個角落,支起手機,不需要打光,也無須助理。疫情期間,商場柜姐、建材老板、餐館廚師、書店店員、汽車銷售顧問、房屋置業顧問……原本在“線下”工作的人們,搖身一變成為網絡主播,在“云端”構建起“萬物皆可直播”的熱鬧氛圍。
當疫情過去,生意場上,直播帶貨的“狂熱”只是曇花一現,還是會就此成為市場的日常?
凌澤杰:突如其來的疫情下,北京的老商圈、老字號加速數字化轉型突圍。經過時間淬煉,老字號在不少人的眼里都是傳承、文化的代表。老字號入駐淘寶直播,開網店、做直播、運營粉絲社群、迭代產品。如今,老字號正尋求“破壁”,希望自己也能與時尚、生活、年輕人這些詞緊緊相擁,通過直播互動的方式拉近雙方距離,讓品牌和用戶間的情感交流更暢通。
王英平:隨著5G技術逐步推廣,物流網絡日益完善,以及用戶消費觀念和習慣的變化,直播帶貨,原本就是商家順應新時代消費方式變革的大趨勢,也將在未來成為人們的一種主流生活方式。疫情期間出現的“直播帶貨”熱潮絕非偶然,反而“倒逼”了不少線下商家在陣痛中提前轉型,成為一個巨大的機遇。
羅威:“帶貨”是目前各行各業“自救”不得已的手段,長期來看,或將成為一種新的營銷手段,和線下服務并存。但是,狂熱之后必然會回歸理性。當直播帶貨從剛需變成非剛需,如何為消費者提供更好的購物體驗,才是真正考驗商家的時刻。
趙振營:直播帶貨賣的不僅僅是產品,老字號因直播給產品找到了出路,亦是給傳統手藝留下了傳承的空間。好東西不能局限于老客戶的口耳相傳,積極走出去“亮亮相”,才能在商業市場中找到出路,實現“薪火相傳”。
李光斗:當疫情平復后,主流人群沒有這么多的時間再去每天刷手機、刷短視頻,空余的時間也會被更為豐富的娛樂場景分解。當消費者的注意力發生轉移,直播帶貨自然不會永遠沸騰下去。事實上,狂歡之后必定會是一個洗牌期,最終出局的永遠占大多數。
梁萌:想要通過直播帶貨,線下門店還需要前期積累。除主播本身要具備豐富的專業知識外,還要通過持續發布短視頻作品營造信任感和專業度,堅持每天定時直播增加粉絲的黏性,再加上主播在直播間帶動氣氛。直播帶貨雖火,但各行各業都還處在“摸著石頭過河”的初級階段。
包冉:直播帶貨的火熱,讓很多人誤以為進了直播間就可以閉著眼睛賺錢,但其實還有相當一部分商家是來賠錢的。長期依靠“附送大量贈品、打折、全網最低價”等這些直播玩法來帶貨,對品牌來說可能并不是什么好事。當輕易的促銷打折成為常態,消費者就會被培養成為“價格敏感用戶”,很難再接受以正常價格來購買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