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29國歐洲教育部部長共同簽署了 《博洛尼亞宣言》,開始了歐洲高等教育一體化進程。在這一進程的推動下,歐洲各國為將本國教育政策調適到“歐洲學分轉換體系”上,紛紛強制推行“模塊教育”,掀起了一股推廣模塊化的熱潮。校企合作框架下的學分銀行課程體系設計應由校企雙方根據企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和崗位需求協商決定,這不僅是為了突出校企合作的特點,也是為了課程轉換的需要。
模塊化教學法 (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s,簡稱MES)是 20世紀70年代初由國際勞工組織研究開發出來的以現場教學為主,以技能培訓為核心的一種教學模式。模塊是圍繞特定主題開展的教學活動的組合,即一個模塊是一個內容及時間上自成一體的教學單位,它由不同的教學活動組合而成。
我國學者對課程的定義,有“學科”說、“進程”說、“教學內容”說。綜合上述觀點,我們將“學分銀行”項目下的課程定義為“為實現教育目的而選擇的教育內容”的稱謂。實踐中,將課程分為必修課和選修課。必修課是在規定期限內必須修習的課程,選修課是指根據個人興趣和實際需要選擇的課程。每位學員可根據崗位技能要求及個人需求制定自己的學習計劃,學習相關內容獲取相應學分。
課程標準是關于某一課程的課程性質、課程目標、課程內容、掌握程度、實施建議等的總和。從教學大綱層面上來看,課程標準可定義為:教學目標、教材綱要、教學的重點難點、教學時間的分配、教學設備、教學方法和教學注意事項。在學分銀行教改實踐中,為實現課程標準與職業資格培訓課程、國家等級考試課程的對接,教學大綱對照相關標準,列明了相對應的知識和技能考核點,為學生實施學分轉換和畢業時獲取“雙證”奠立基礎。
成人高等職業教育課程是進行學分轉換理論研究和教改實踐的依據,其課程標準是進行學分轉換的參照標準。在確定課程體系各門課程標準的過程中,根據專業培養目標和崗位職業能力的要求以及國家職業資格培訓課程的內容要求,使教學計劃內課程中所包含的知識點、技能點與職業資格培訓課程和國家等級考試課程所要求的知識點、技能點相一致;使專業的核心課程與職業資格核心能力的培訓課程同質同量 (近似),在課程標準層次上實現與職業資格培訓課程、國家等級考試課程的主動對接。
在構建職業導向的成人高等職業教育課程標準時,應采取教學內容與崗位要求和職業標準相對照的原則:即學科對應職業方向、專業對應崗位、專業方向對應工種、課程對應工作內容、教學單元對應知識點 (技能點)。
1.設計的目標。建立以職業分析為先導的課程設置,使課程設置更加貼近企業的人才發展戰略,更好地為培養企業所需要的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服務。其次,確立課程標準,為實施學分轉換建立參照系。使課程標準能夠主動對接國家職業資格標準,兼顧國民教育系列課程、國家等級考試課程、行業企業培訓及技能大賽類課程等多種類型的外來課程。第三,實施選課制,使學分兌換實踐能夠順利進行,緩解工學矛盾。
2.設計的思路。設計的基本思路是:根據培養目標確定主要工種 (崗位),根據工種 (崗位)確定課程設置,根據課程設置確定培養內容,根據培養內容確定專業設計。通過對目標崗位的調研,劃分職業能力模塊,細分具體要求。在崗位分析的基礎上,校企雙方共同對課程設置進行論證。課程設置與職業能力具有對應關系,所設置課程至少可以覆蓋崗位要求的主要能力。根據專業培養目標和崗位職業能力的要求以及國家職業資格標準的要求,確定各門課程標準。
3.設計的規程。由企業提供相關職務說明書、行業標準、規范等基礎材料,由校企雙方組織調研并提出分析報告。根據知識點和技能點,確定每門課程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時間,并依此制訂教學計劃,遴選教材。整合學校、企業、行業的資源,組成由教學人員、企業工程技術人員或技師 (高級技師)、職業技能鑒定人員組成的課程標準編寫組,編寫教學大綱。
4.確定崗位目標。培養行業所需的專業技師,應符合行業規定的職務描述和職務說明。職務描述包括:職務頭銜,即職務的范圍或種類、職務等級;勞動手段,即工人用來執行職務的具體活動的機器、工具、設備和輔助裝置;工作環境,即說明工作是處在何種環境狀態下完成的,如在室內外、溫度、濕度,或是否需站立、久坐,是否受電磁、噪音、有害氣體、傳染病等影響,是否有職業病及異常精神健康狀況(如焦慮)等;職務性質,即工作內容、權利關系;職務責任,即不能完成工作所需要承擔的責任;考核標準,即工作數量和質量的具體標準。職務說明主要包括:職務所需要的知識;職務所需要的技能;職務所需要的行為規范;承擔職務所需要的其他條件:如身體狀況、性別、身高、學歷等。
5.掌握工種(崗位)情況。查閱企業的職務說明書、國家或行業的有關的職業資格標準及考核鑒定項目、職級職系中有關技師的內容等,了解職務責任和該職務所需要的知識點和技能點。由相關崗位職工記錄下每天工作的內容,全面記錄工作狀態,并對工作過程中經常會出現的一些關鍵性事件進行真實描述。通過問卷、座談等形式了解他們對崗位的理解、特別是在知識、技能以及職業道德等方面與其他崗位的異同。
6.調整課程設置。在確定崗位目標的基礎上,提出專業課程設置的調整方案。課程設置須與目標崗位的職業能力匹配,職業能力具體包括職業技能、職業知識和職業道德三個方面。課程設置應涵蓋不同的崗位需求,學員可結合目前崗位及今后的職業生涯規劃進行課程選擇,但這些必須符合教育主管部門有關大專課程設置的基本要求。課程設置與國家或行業 (建設部)職業標準接軌,學員畢業時既可以取得大專畢業證書,同時又具備取得與目標崗位相對應的職業資格證書的條件。
7.確立專業方案。設立與通用能力相對應的課程為公共基礎課,與目標崗位所在行業應有的職業能力相對應的課程為專業基礎課,與目標崗位特有的職業能力相對應的課程為專業課。實踐過程中,對照國家職業標準,將一些技師培訓的內容列入課程中。另外,適當增加一些可選修的課程等。
社會學習力是一個民族走向復興的重要所在。為個人終身學習搭建終身教育體系的“學分銀行”項目,將有效地承擔這一社會職能。課程模塊化設計將為該項目的推廣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