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鍵詞】區塊鏈? 數字文化產業? 協同創新? ??【中圖分類號】G124? ? 【文獻標識碼】A
區塊鏈(Block Chain)最早由密碼學家中本聰提出,具有去中心化、時序數據、集體維護、不可篡改、可追溯、可編程與安全可信等特點,經歷了從聚焦數字貨幣,到智能合約,再到更多元場景的發展階段。從本質來講,區塊鏈是分布式加密數據庫,能夠實現點對點數據傳輸,數據存儲節點操作人員可對其進行修改,類似于所有已執行交易的公開分類賬。邵奇峰等學者將區塊鏈平臺整體構架分為網絡層、共識層、數據層、智能合約層和應用層五個層次,引入以區塊為單位的鏈式結構,強調的是新型數據分布式存儲技術,建立起多方數據庫間可靠的信任機制,這既防止了數據被篡改,又解決了無第三方中介機構協調的多方間信任問題。在“智能+”時代,數字文化產品面臨盜播、盜版,版權擁有者利益受損、原創積極性不高,頭部IP和腰部、尾部相差懸殊等問題,導致數字文化產業整體創新力不足。而區塊鏈技術倡導的公開透明、去中心化、智能合約降成本和提升效率等理念,為突破這些瓶頸提供了有效途徑。
區塊鏈看似是生產力,但其作為去中心化的自組織更具有新興生產關系的特點。區塊鏈技術的演進帶來系統與程序設計理念的變革,推動消費者、企業與資本之間分配關系與信任關系的重構,并以社區自治為核心組織關系顛覆現有商業組織模式。一方面,區塊鏈在數字文化版權方面的應用已如火如荼地展開,人們可基于區塊鏈可信、可追溯的優勢進行多種類型的數字文化版權登記、變更、授權與衍生等交易信息的存儲與追溯;另一方面,區塊鏈技術可對數字文化企業的股權、無形資產等合約或財產的真實性進行驗證、轉移與實現合同智能化管理,提高達成共識和價值傳遞的效能。此外,區塊鏈在文化類金融產品、數字文化貿易等方面也將具有重要應用價值,其有望在數字文化產品與服務的跨境支付、貿易結算、衍生品合約的買賣等點對點交易方面發揮作用。可見,區塊鏈技術的外在牽引與數字文化產業的內在發展需求,正協同推進區塊鏈在數字文化產業領域大放光彩。
區塊鏈技術介入數字文化產業領域后,將賦予后者“去中心”“開源性”“公平性”“共享性”“自組織”與“可追溯”等多重特性。從產業要素外溢性來說,數字文化產業在區塊鏈塑造的大數據和AI基礎上智能連接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在資源聚合上可以實現更大程度的互聯互通,降低成本(版權管理成本、版稅管理成本、運營成本)和復雜性,為整個數字文化產業創新發展提供了新契機和新平臺。
源頭生產:區塊鏈構建全新的數字文化價值分享平臺。區塊鏈技術將數字文化原創者與生產者放在產業鏈中心位置,為源頭生產者提供了一個公平分享版權價值的平臺,形成了以數字文化內容為核心的發展模式。積極利用區塊鏈去中心、擴展性強、防篡改和去信任技術,有助于防止數字文化版權的不當使用和流轉,降低數字文化版權保護與管理的成本,打造“內容為王”的創新生態圈。一方面,區塊鏈技術可以實現源頭內容原創者與用戶的直接關聯,無需再承擔代理方、平臺方的運營成本與分帳,降低了版權登記、保護與版稅管理的成本,確保了數字文化原創者的價值最大化——內容原創者的作品被加密認證簽名,實現價值存儲,可隨時追蹤并自行決定版權的去向(售出或授權)和價格,在區塊鏈平臺上流動傳播時獲取應有的收益。另一方面,區塊鏈主導的公開透明的交易程序難以篡改,公開性與透明性增強,而智能合約的自動化驗證和快捷的參數修訂可以大大降低傳統合約的復雜性,簡化程序、提升效率,有利于保障數字文化產業鏈中腰部與尾部原創者的利益,從而形成一種以產業鏈源頭內容創作為中心、基于規則共識和價值共享的全新數字文化生產生態系統。
對于我國數字文化產業而言,擁有更加開放、低成本、無邊界的網絡傳播方式還遠遠不夠,我們更加需要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原創文化內容。鑒于此,我國數字文化生產應增強在全球語境中進行“自我建構”的能力,致力于在數字文化產業鏈源頭講好“中國故事”,以中國優秀文化為內核進行現代演繹,并基于區塊鏈技術實現IP塑造。其中,講述“中國故事”的多元主體,是UGC模式(所有網民)、PGC模式(專業生產者)、BGC模式(品牌企業)、AGC模式(機器自動生產)的融合,而“中國故事”的客體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現代網絡文化的有機融合,“中國故事”的主客體都將融于區塊鏈打造的新型的、可追溯的數字文化生產網絡之中。由此,如何實現原創的“中國故事”IP的TOKEN化是關鍵。所謂TOKEN,是指區塊鏈生態系統內發行的信用憑證,用于在生態系統內的支付、使用權證明、投票權等,取決于生態系統的經濟規模(使用人數*使用頻率)。TOKEN可以用來標識“中國故事”IP的價值,在區塊鏈上對所有原創“中國故事”進行價值標注和TOKEN化確認價值(也包括價值互換,為用戶喜歡的“中國故事”支付加密貨幣),當達到算法指定的規模后自動開啟智能合約,激勵專業生產者或非專業的用戶群、粉絲群貢獻智慧,對“中國故事”作品進行多種形式的演繹,激勵原創內容的可持續生產。
中端流通:區塊鏈變革數字文化運營與交易體系。區塊鏈將重塑互聯網時代的文化流通環節,將數字文化內容生產者與消費者的直接聯動推向核心位置,而連接兩者的內容平臺(音樂平臺、視頻平臺、網絡文學平臺、音頻平臺等),其角色和定位將受到挑戰和重塑。一方面,數字文化產業運營過程對數字化程度要求高、對創意內容依附度高,這與區塊鏈的自組織性高度契合。區塊鏈的各個節點是平等的,其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參與共識機制等優勢,對于建構互聯互通的智能化文化流通與交易體系,以低成本實現高效資源配置與開放的數字文化要素流動至關重要。例如,Theta Labs通過區塊鏈技術和分散式對等網絡,讓每個終端成為緩存節點,為用戶提供視頻服務而無需基站,并通過Theta代幣激勵每個終端共享閑置帶寬和資源,實現了內容在平臺的聚合與高效流動。
區塊鏈技術打造的新流通平臺重建信任機制,從信任個體轉變為信任數據,提高了數字文化市場的交易效率。而多方參與交易的分布式市場與去中心化的合作秩序,更大程度上確保了平臺兩端生產者與消費者利益的最大化。例如,基于區塊鏈的音樂共享平臺Audius,致力于消除中間運營環節,通過區塊鏈的智能合約系統讓音樂創作者在全球市場獲得公平透明的收入——用戶通過購買Audius代幣或觀看廣告賺取代幣來付費收聽平臺音樂,平臺將85%的收益以加密貨幣的方式支付給音樂人,15%左右分帳給歌曲提供方與軟件開發者。此外,區塊鏈技術在需要多方加密確認和驗證流程的交易方面優勢突出,提升了文化金融合約的智能化程度,實現了文化金融衍生品的創新。一方面,區塊鏈技術的TOKEN化改造實現了文化資產的確權與價值評估。從文化IP等無形資產在區塊鏈平臺創設開始,其版權歸屬與版權軌跡就擁有了唯一的身份密碼,其價值評估也具有了高度的市場識別度,確保了其作為文化金融產品和衍生品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區塊鏈的透明化和可追溯實現了文化投融資去信任機制的建構——區塊鏈的各個節點均可參與記賬,遵循同一共識機制,相互監督、共同維護區塊鏈上的數據庫,且其中的節點信息受損也并不影響整體運作;而加密算法與區塊鏈的智能合約規則與機制的不斷創新,有助于實現文化投融資模式自組織化,提高交易安全度與交易效率。當然,上述功能的實現亟需區塊鏈相關法律法規的完善。
終端消費:區塊鏈主導數字文化參與者角色多重性的回報機制。區塊鏈技術變革了傳統的商業模式,消費者在參與全新的數字文化內容生產過程中,創建了內容評價與內容回報機制,既培養了消費者(參與者)的版權意識,也將創新現有勞動報酬方式。區塊鏈技術為數字文化消費鏈條中的每位消費者提供了獲取偏好內容并精準消費的模式,消費者可以只為喜歡的數字文化內容買單,或進行分享及再創作,通過支付一定的價格進行合理的精準消費,由此構建優質內容可持續創新的回報機制。區塊鏈技術創造了微量計費的模式,在區塊鏈多重簽名、時間鎖定交易、原子性等技術支持下,消費者每次只需為實際觀看或消費的文化內容支付費用。當然,區塊鏈上的參與者是真實世界中嵌入社會網絡的人,存在一定的道德風險。作為數字文化生產者與消費者多重身份的個體,其在區塊鏈中的行為均受到真實世界社會網絡和現實問題的影響,這是不容忽視的。
未來,基于區塊鏈的產業模式將以消費個體為基本單位。區塊鏈實現了去中介化,通過與個體間、TOKEN間的多元組合實現流通與交易,并分配勞動報酬。與此同時,用戶身份更加多元(生產者、消費者、傳播者、投資者),一方面,用戶對用戶可以實現文化資產的直接流動,另一方面,作為個體的數字文化參與者因融入整個數字文化產業鏈條,可以掌握與其相關的創作與消費數據的動態和趨向,從而進行更高質量與自由化的創作。此時,消費者與生產者互為主體的關系將會更加明顯。
數字文化的無邊界傳播塑造了全球聯動、開放動態的網絡共振系統,賦予了數字文化與生俱來的全球性色彩。互聯網的高速發展雖然提升了全球溝通的速度和效率,卻難以實現價值轉移。區塊鏈則有助于降低門檻與成本,催生新業態和新組織形式,在全球數字文化傳播通道中實現價值轉移。在“智能+”時代,利用區塊鏈技術加快推動我國數字文化“走出去”,不僅有助于抵御外來數字文化帶來的負面影響,實現數字文化安全增量,也可以促進數字文化產業結構轉型和升級,提升國家文化影響力、輻射力和競爭力。
區塊鏈時代打造數字文化出海品牌,構建數字文化安全體系。從歐美文化發展歷程來看,美國憑借強大的互聯網優勢,通過好萊塢大片以及蘋果、谷歌、Facebook、亞馬遜等互聯網巨頭構建起數字時代美國價值觀的全球話語權。在此形勢下,我國亟待匯聚強大的“數字文化流”來建構數字文化安全體系。數字文化流是強勢文化由高處向低處(弱勢文化)自由流動,特別是在“智能+”時代,強勢文化借助開放的、低成本的互聯網實現全球流動,而我國雖然在互聯網用戶規模上居全球首位,擁有良好的發展前景,但若不加快建構特有的強勢文化,這樣的優勢必將受到挑戰——高新技術時代,我們受到的歐美強勢數字文化的擠壓力度將更大。由此,在“智能+”時代,利用區塊鏈技術的天然優勢加快建構我國數字文化“走出去”體系,實現中國數字文化品牌成功出海,是保障數字文化安全的關鍵。
基于區塊鏈技術構建數字文化國際版權運行機制。近年來,許多文化企業熱衷于國外數字文化內容的引進與資本運作,忽視了對本土原創內容的培育。長此以往,不僅不利于數字文化產業整體創新力的提升,還會導致數字文化產業發展的核心命脈受制于人。在全球化趨向下,利用區塊鏈技術優勢建構起培植原創力、完善原創鏈的數字版權管理體系和數字文化國際版權保護機制,對于保障我國數字文化出海尤為重要。所謂數字版權管理(Digital Rights Management,DRM),是指數字文化內容所有者維護內容“所有權”,并基于使用情況向內容創建者支付費用的系統,一般包括加密、公鑰/私鑰、數字證書、數字水印、存取控制、驗證、安全通訊協議、安全內容存貯、權限描述等。如今,在DRM中使用區塊鏈技術成為發展潮流,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利用分布式數據庫識別、傳播、記載信息和防篡改的優勢,建立起作品或產品所有權與所有者之間的直接關聯和轉移數字內容所有權的機制,彌補傳統DRM的缺陷。鑒于此,我們應加快利用區塊鏈技術優化數字文化國際版權管理體系,對數字文化出海作品進行實時登記、版權授權、分發全程等開放式的跨區域管理,提高數字文化版權全球運營能力,保障數字文化作品創造者獲得應有的權益,逐步提升我國數字文化在國際文化市場的話語權與影響力。例如,億書基于區塊鏈數據規則實現數字文化版權的擴展,通過既定算法主導的智能合約自動完成IP版權交易,追溯版權存證、IP版權場景拆分和版稅分發,并追蹤基于IP衍生的游戲、動漫、音樂劇等各種藝術形態的產品全流程,增強了版權司法取證的即時性與透明化程度,確保了版權歸屬和創新創意活動的可持續化。
基于區塊鏈技術建構數字文化出海貫通機制。基于區塊鏈技術建構我國數字文化出海的新貿易通道極具戰略意義。一方面,積極推動我國數字文化產業整體性創新,鼓勵數字文化龍頭企業利用區塊鏈技術優勢著力建構數字文化出海新平臺,向國際主流文化市場輸出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和現代網絡精品文化,提高我國數字文化在世界文化市場的貢獻度。例如閱文集團的三百余部網絡文學作品輸出到東南亞與歐美國家,并上線網文出海正版數字平臺Webnovel,向海外讀者提供200余部翻譯作品,提高了中國網絡文學的海外影響力。另一方面,深化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數字文化產業合作,形成區塊鏈貿易聯盟伙伴關系,打造數字文化出海“一帶一路”貿易平臺,發揮其“自治性”,掌握我國數字文化產品在“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的流動軌跡、IP授權情況,通過智能合約減少惡意違約帶來的信任危機;扶持一批具有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的數字文化品牌出海,提高我國數字文化在“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的影響力。此外,區塊鏈“去中心化”的結算和清算環節等有助于打通數字文化貿易通道,實現數字文化產品在區塊鏈網絡中的跨境支付、貿易結算等點對點交易,降低本土數字文化品牌的出海成本。實際上,數字文化成功出海的可持續支撐在于優秀數字文化內容的原創性生產,以及整個鏈條在國際運營上的貫通,這就需要建立中國數字文化產業全球創新網絡,建立與國內外大學優秀科研創新團隊的戰略合作關系,形成全球技術人才與創意人才智慧資源的集聚,并積極參股、合資或并購國外具有創新優勢的數字文化企業和研發機構,把不同國家文化的差異性轉化為發展數字文化產業的互補性,實現數字文化產業的互聯互通、互利共贏。
放眼國際,中國數字文化產業如何利用“智能+”時代的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技術向全球數字文化價值鏈上端游走,成為提升我國數字文化安全的關鍵,也是塑造我國國家文化形象的重要抓手。一方面,區塊鏈技術將成為提高我國數字文化國際話語權的助推器。在英語主導的媒體世界中,我國國家文化形象的建構是“他者的建構”,有鑒于此,我們應利用區塊鏈技術加快我國國家文化形象的“自我建構”。另一方面,新經濟時代數字文化產業競爭力的核心還是內容。因此,我們要不斷提高數字文化原創能力、講好“中國故事”,在數字文化的流動中建構起文化大國形象,利用“智能+”時代高新技術匯聚和協同創新的優勢,打造一批真正具有國際運營能力的互聯網文化巨頭,帶著“中國故事”走向世界。
【注:本文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項目編號:71473176)、上海市曙光計劃項目(項目編號:19SG20)和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項目編號:17ZD043)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①張成崗:《區塊鏈時代:技術發展、社會變革及風險挑戰》,《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8年第12期。
②邵奇峰等:《區塊鏈技術:架構及進展》,《計算機學報》,2018年第5期。
③高詩晗:《區塊鏈在文化產業的應用及發展建議》,《中國市場》,2018年第14期。
④[加]唐塔普斯科特、[加]亞歷克斯·塔普斯科特著,凱爾、孫銘、周沁園譯:《區塊鏈革命:比特幣底層技術如何改變貨幣、商業和世界》,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年。
⑤陳曉菡、解學芳:《顛覆式創新:區塊鏈技術對文化創意產業的影響》,《科技管理研究》,2019年第7期。
⑥臧志彭、崔煜:《嵌入社會網絡的技術:區塊鏈在著作權交易中的應用再檢討》,《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1期。
⑦鄧堯偉:《數字版權管理(DRM)及研究熱點》,《圖書情報工作》,2003年第6期。
責編/王妍卓? ? 美編/楊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