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升
近代以來,西方列強憑借堅船利炮打開中國的大門,迫使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民生凋敝,國土淪喪,權益日衰。有識之士,奮起圖強。林則徐、魏源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之策。19世紀60年代,正是清王朝一心一意以洋務運動進行經濟改革的時代,成立總理衙門,由奕?任事務大臣,經管外交、通商、海關、訓練新軍、同文館,同時經營修路、開礦、制造等事務,掀起了一場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熱潮。1866年至1869年,國內生產總值每年保持在10%左右的高速增長。
1866年6月,閩浙總督左宗棠上《試造輪船先陳大概情形折》,決意設立福州船政局,建設船廠,培養人才。7月,清廷以“實系當今應辦急務”準奏,令其辦理。此前左宗棠已商請法國人德克碑和稅務司日意格,議定由他們引進技術和設備,并代為監造。雙方迅速選址福州馬尾。
馬尾鎮位于閩江支流馬江北岸,水清土實,深可十二丈,潮上倍之。此地距福州60余里,距五虎門閩江出海口80余里,沿江小島遍布,沿江的金牌門、長門、羅星塔等處皆設炮臺,山峰環繞,夾江而上。臨江背山,便于設防,極有戰略意義。初步規劃就緒后,左宗棠任命日意格為福州船政局正監督,德克碑為副監督,又與日意格議定了設局、建廠、工程期限、經費、造船、駕駛等事項,并經法國總領事擔保,雙方簽訂合同。
在船政局籌建的同時,1866年9月6日左宗棠接到諭令,被清廷任命為陜甘總督,為使船政事業不致夭亡,左宗棠建議在福州船政局設總理船政大臣,準其比照督撫,折奏議事。以“在官在籍久負清望,為中外所仰”奏請江西巡撫沈葆楨擔任船政大臣,總理船政。左宗棠還奏請將“二十年前從臣讀書湘中,頗能刻苦立志,為有用之學”的周開錫和“才長心細,熟諳洋務”的胡光墉交由沈葆楨差遣,協助主持局務。10月,清廷諭旨批準。
田野中惟一的一座小屋子成了鍛造車間,屋中兩座鐵爐馬上生火,用中國的鐵錘開始了工作。
經費方面,左宗棠估算購置機器設備及保險、裝運,洋員薪酬及往來盤費,募雇洋匠的盤費,蓋造鐵廠、船槽、船廠學堂等費用約需銀四十三四萬兩。除上述購建開辦費外,左宗棠奏請船政局每年的造船等各項經費,常年由閩海關每月撥銀5萬兩,清廷諭令,以上“如數籌撥,毋許遲誤”。
左宗棠與日意格、德克碑商定,“所有鐵廠、船槽、船廠、學堂及中外公廨、工匠住屋、筑基砌岸一切工程,經日意格等覓中外殷商包辦”。二人即回法國購買機器、輪機、鋼鐵等物資,先募集外籍技術人員37名,后增至52名,陸續到達馬尾。
船政局是在1866年12月23日正式破土動工的,日意格帶著他在本國物色的木匠、鐵匠、鎖匠等一班人漂洋過海,來到陌生的馬尾。根據日意格的記載,“工廠的第一批工人看見的是一個既沒有外國機器,也沒有工具的河流……田野中惟一的一座小屋子成了鍛造車間,屋中兩座鐵爐馬上生火,用中國的鐵錘開始了工作,第一根鐵釘就在這里打成。”很快,具有二三千人規模的馬尾造船廠崛起在馬江之畔,占地600畝,設備齊全,規模宏大,在遠東地區首屈一指。
“身雖西行,心猶東注。”短短半年,左宗棠完成了外國技術與人才的直接引進,搭建了完善的管理架構和經費保障,選擇了優秀的主政人選并賦予其相對獨立的權力,特別是船政學堂的籌建,充分展示了左宗棠的超卓眼光和布局辦事能力,也是當時歷史條件下中國近代工業發展的創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