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萍
幼兒環保教育尤為重要。教師可以結合實際經驗,利用科學的方法進行環保教育,從以下五點做起,不斷探索和優化環保教育的新路徑,幫助孩子樹立環保意識,逐步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養成環保的行為習慣。
環境創設一般包含以下內容:作品墻、特色主題板報等。教師可以通過環境創設讓幼兒積極參與到活動中,培養幼兒的主體意識。教師可以鼓勵幼兒動手布置相關展示區域,引導幼兒主動收集與環保有關的事物。
比如,教師可以提出“與樹木做好朋友”主題,引導幼兒運用相關知識,參與作品墻的制作,通過手工制作的方式讓幼兒表達自身的想法,突出環保的意義。這期主題的整體框架可以分為四點,一是“大樹固沙”,二是“樹木涵養水源”,三是“樹木清新空氣”,四是“樹木美化環境”。教師要引導幼兒主動思考并親自動手,深化他們對環境保護的認識。完成相關布置后,教師可以再進一步引導幼兒把環境保護運用到實踐中,比如開展植樹活動,讓幼兒在親近自然的同時感受環境保護的重要性,養成愛護植物的習慣。
教師可以播放與環保教育相關的影視資料,激發幼兒的興趣,通過視聽方式多方面加深幼兒對環保的理解,提高幼兒的環保意識。教師要培養幼兒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能力,讓幼兒認識到世界物種的多樣性,保護地球家園離不開愛護動植物的行動。例如通過《人與自然》《動物世界》等節目,幼兒可以直觀認識到一些動物的相關習性和外貌特征。教師可以進一步引導幼兒將關愛動植物付諸實踐,順勢開展“走進動物救助站”的活動,帶領幼兒切身觀察,親身體驗救助動物的過程。通過此主題活動,幼兒初步形成了保護動植物的意識,并積極付諸實際行動。
幼兒階段是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重要時期。教師可以通過言傳身教、寓教于樂的方式,在日常生活小事中培養幼兒保護環境的習慣,營造愛護環境的氛圍,抓住每一個細節,在點滴中進行環境保護教育。
例如,教師可以和幼兒一起搜集廢棄的生活用品,比如飲料盒、紙屑、食物包裝袋等,將其中能夠回收的部分集合起來,運送到廢品回收站,以此引導幼兒節約資源。一方面讓幼兒了解資源回收利用的意義,另一方面踐行愛護環境、人人有責的理念,促使幼兒養成保護環境的行為習慣。
幼兒園的生活豐富多彩,環保教育可以結合其他教學領域,讓幼兒多方位領悟環保的內涵。教師可以從語言領域出發,講述有關環保的小故事,教唱相關兒歌,激發幼兒對環保的思考。同時教師還可以鼓勵幼兒參與講述環保小故事,朗誦兒歌,提高幼兒的口語交際能力以及環保參與能力。
藝術領域有不少關于環保主題的歌曲、音樂,如《環保一起來》《小鳥別哭》等。教師可以讓幼兒通過聆聽、吟唱,提高他們對環保的熱情。社交領域的環保教育是必不可少的環節,教師可以和幼兒一起設計保護環境的海報,并張貼在社區的宣傳欄里,增加幼兒的環保知識并提高他們的社交能力。健康領域也有不少關于環保教育的內容,教師可以引導幼兒了解“污染的環境給人類健康帶來哪些危害”,制訂關于環保行動的計劃,積極落實并及時總結。
家庭教育尤為重要。教師可以通過公眾號、微信等及時向家長宣傳環保教育知識以及幼兒園里相關教育的進度,以便形成合力,為環保教育的成效加一針催化劑。教師還可以邀請家長參與互動,支持幼兒園里的有關活動,為幼兒營造科學合理的成長環境。
例如,幼兒園可以舉辦為期一周“手牽手減少白色垃圾”活動。期間,幼兒和家長互相督促,盡量減少使用塑料袋,鼓勵使用布藝袋或草編袋等環保物品,強化環保理念。表現良好的家庭可以獲得榮譽稱號。教師還可以請家長和幼兒一起發言,分享日常環境保護的經驗和小妙招,并通過拍照片或畫畫等方式記錄在主題墻上,時時刻刻激勵著孩子保護環境。
點滴的小事應當重視,培養幼兒正確的環保小習慣尤為重要。為了打好環保教育的基礎,培養孩子熱愛自然的感情,社會、家庭和幼兒園需要相互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