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小紅
普外科手術不僅會給患者造成生理痛苦,同時也會造成極大的心理壓力,特別是傷口疼痛加劇時,患者恐懼和焦慮的情緒會劇增,而這些負面的情緒則會對患者的治療效果產生不良影響,不利于其后期的康復。因此護理人員需要特別注意普外科手術患者術后疼痛的護理,通過多種護理措施,減輕疼痛,緩解患者的精神壓力,讓患者盡早康復。
普外科手術患者在麻醉失效后普遍存在疼痛反應。根據疼痛程度的不同,可以分為5個等級,分別是不痛、有痛感、輕度痛感、中度疼痛、劇烈疼痛。相關研究資料顯示,手術患者在麻醉失效以后的24小時,其痛感會達到極限。那么影響術后疼痛的因素有哪些呢?
(一)切口疼痛
切口是導致患者術后疼痛最直接的因素,手術過程中對患者機體造成的損害依舊存在。因此,麻醉失效以后患者會出現明顯的疼痛,普外科手術部位差異給患者造成的疼痛是不同的,若手術是在胸部、肛門、腹部、背部以及直腸等部位進行的,那么術后會給患者造成頻繁的疼痛。因此,護理人員在護理過程中需要對這些普外科手術患者加強護理。咳嗽和翻身也會使得患者切口部位的張力增加,從而導致疼痛,不過這種現象一般在術后的2至3天才會出現。
(二)腸蠕動
術后普外科手術患者的腸胃蠕動功能會逐漸恢復,這也會導致患者出現疼痛,一般出現在術后3至4天。當然不同部位的普外科手術患者,其產生的疼痛程度也存在差異,護理人員在護理過程中需要對患者的手術類別進行區分,以便采取的護理措施更具有針對性。
(三)心理因素
認知水平和治療環境也會影響患者的疼痛。數據資料顯示,那些對自身疾病以及疼痛的認識程度較高的患者,其疼痛感相對會比較輕一些,同時好的治療環境一定程度上也會降低患者的疼痛感。因此,護理人員在護理過程中應該注意及時和患者進行溝通,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況,并給予患者適當的心理安慰和精神支持,提高患者對疼痛的耐受能力。影響患者疼痛的心理因素還比較多,比如緊張、恐懼、焦慮等,這些負面的情緒會若長期存在,會加重患者的疼痛感。相反,積極的情緒則會使得患者的疼痛閾值升高,從而讓患者抵抗疼痛的能力增強。
(一)生理調節
生理調節法就是通過調整患者生理方面的活動,來達到保護傷口,減少疼痛的目的,比如對患者的體位、呼吸等進行調整,避免對患者的傷口造成牽拉,從而減少疼痛的出現。術前,護理人員應做好健康教育,讓患者意識到呼吸鍛煉的重要性,同時指導患者掌握正確呼吸的方法,并在術后給予患者精神上的安慰,促使患者能夠主動用正確的呼吸方法呼吸,來減輕自己的疼痛。當患者咳嗽或者翻身時,護理人員需要輕輕按住其傷口,減輕患者的疼痛。
(二)心理調節
心理調節具有十分明顯的鎮痛效果,具體包括有:①暗示調節法。研究顯示暗示作用對人的心理活動和行為具有比較明顯的影響,通過暗示性的語言來提醒和安慰患者,比如“不要灰心”“慢慢會好的”等來緩解患者的心理壓力,緩解患者的負面情緒。②放松調節法。給患者播放舒緩的音樂,讓患者能夠放松下來,不僅能夠緩解患者的疼痛,還能夠調節患者的情緒,消除患者的負面情緒。③注意力轉移法。鼓勵患者將注意力轉移到感興趣的事物上,同時通過一些鼓勵性的語言安撫患者,從而達道緩解其情緒,減輕其疼痛的目的。④健康教育。對患者家屬進行必要的健康教育,讓家屬在精神上給予患者必要的鼓勵和支持,讓患者保持積極的心態面對自己的病情,從而增強對疼痛的耐受能力,減輕疼痛感。
(三)藥物調節
對于有強烈疼痛感的普外科手術患者,醫護人員可以給予其適當的鎮痛藥物,從而減輕其疼痛。疼痛劇烈時,患者會想通過頻繁變換體位來緩解疼痛,患者的面部表情會比較痛苦,部分患者還出發出呻吟。因此,護理人員在護理過程中需要注意觀察,一旦患者有以上情況出現,可遵照醫囑給予患者止痛藥物。需要注意的是,護理人員需要告知患者鎮痛藥物的用藥劑量和副作用,確保其遵醫用藥,用藥后注意觀察患者的反應,若出現不良反應,需要立即進行處理。
疼痛是反應患者生命體征的重要指標。而疼痛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醫護人員在護理過程中需要綜合考慮患者的情況,實施針對性的疼痛護理措施,幫助患者及時緩解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