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良慧

進餐環節是一日生活的一項重要內容,部分家長事事包辦的教養方式導致幼兒缺少進餐技能,沒有養成良好的進餐習慣。幼兒從家庭來到幼兒園,不能再飯來張口,面對進餐環境、進餐要求的變化,缺乏獨立進餐的技能,容易出現多種狀況。
小班幼兒進餐時應做到以下幾方面:①懂得進餐時愉快的情緒有益于身體健康,能安靜愉快地進餐,樂意自己吃飯;②知道進餐前要洗干凈雙手;③正確使用餐具,學習掌握吃多種食物的技能,逐步做到獨立進餐;④了解各種食物的營養知識,根據需要適量進食,知道均衡膳食對身體的好處;⑤愛吃各種食物,不挑食,不偏食,吃飽吃好;⑥養成良好的進餐習慣,做到細嚼慢咽,吃飯不發出較大聲音,不掉飯菜,保持桌面、地面干凈;⑦餐后有序整理餐具,收拾食物殘渣,做到餐后擦嘴、洗手以及漱口。
剛開學時,一到吃午餐,小遠就會鬧情緒:“老師,我肚子疼。”“老師,我想媽媽。”就是不愿意吃飯。睿睿也不愛吃飯,長得瘦瘦小小的,總是拿著勺子東張西望,就是不吃。老師剛喂進去,他就吐出來。
文文總是把大蒜挑出來,放到中間的盤子里,對老師說:“老師,這個大蒜我家里不吃的。”挑食的不止她一個,有的不愛吃肉,專吃蔬菜和白米飯;有的專吃葷的,吃完還來添,蔬菜卻不吃;有的不愛吃雜糧飯,紫米飯里的紫米都會挑出來,只愛吃白米飯。家長反映,為了讓孩子多吃點,家里總是做孩子愛吃的飯菜,導致孩子養成了不良的飲食習慣。
“老師,你喂我。”涵涵坐在椅子上,一條腿伸在外面晃悠著,就等老師來喂。宣宣雖然自己在吃,但是他身體趴在桌子上,胸口貼著桌子,手握著勺子,不停地往嘴里送飯,可是一大半都撒在桌上,弄得胸前衣服上都是飯粒和菜湯。吃蝦時,孩子們都在喊“老師,我不會,你幫我剝”,等著老師幫他們剝好。
出現進餐問題的原因在于成人教育方式不當。部分家長認為幼兒年齡小,什么都不會;還有一部分家長因為工作忙,沒有時間和耐心幫助幼兒學習進餐技能。進餐活動完全由成人包辦,造成幼兒強烈的依賴性和進餐技能的嚴重缺失。
解決這些問題迫在眉睫。我們基于幼兒的年齡及學習特點,通過環境暗示、說做一體、情境模擬等策略,讓幼兒習得進餐的技能,解決他們挑食、偏食的問題,幫助幼兒逐步養成良好的進餐習慣。
(一)環境暗示,營造愉悅氛圍
環境具有暗示作用。我們請家長將孩子在家中吃飯的照片發給我們,并將照片制作成“我愛吃的美食”展板。孩子們在教室里看到自己在家中的照片,更有親切感,拉近了幼兒與幼兒園的距離。在進餐過程中,我們還播放輕松舒緩的音樂,在溫馨、舒適的環境中,放松了幼兒的身心,愉悅了幼兒的情緒。
(二)趣味引導,提供練習機會
小班幼兒具備初步的手眼協調能力,好動,喜愛游戲。于是在進餐前,我利用謎語游戲激發孩子吃蝦的興趣。“彎腰駝背老公公,身體發紅游不動。”孩子們猜對謎語后非常激動,對蝦的感情也變得不一樣了。于是我示范正確剝蝦的方法:先把蝦的身體揪掉,留下尾巴,找到蝦的肚皮,剝開它的外衣。幼兒在看看、猜猜、學學、做做中,學會了剝蝦的技能,實現了學者無意、教者有心的教育效果。另外,我們還加強了家園溝通,提醒家長在家吃飯時也要給幼兒提供機會,讓幼兒自己剝蝦、雞蛋、橘子等。
(三)操作體驗,表揚鼓勵嘗試
針對幼兒不愛吃的食物,教師可以讓幼兒自己動手做一做、玩一玩,愉悅幼兒身心,讓幼兒對這些食物產生興趣。因此,我們從種大蒜開始,讓幼兒親手種下一顆小蒜頭,觀察蒜頭發芽、成長,再采摘送入食堂。我們還利用專用室——甜心小廚,將幼兒不喜歡吃的菜,比如芹菜、黑木耳等制作成一道道美食。幼兒對自己親手制作出來的食物就不那么抗拒了。我們通過一系列的活動增強了幼兒對食物的興趣,改善了幼兒偏食挑食的不良習慣。
(四)情緒感染,成為學習榜樣
幼兒的情緒容易相互感染,一個孩子積極向上的情感會影響其身邊的同伴。軒軒吃完飯后,我馬上表揚了他,激發軒軒對自己的認可。軒軒說:“我很棒,我把飯都吃完了。”旁邊的孩子聽到這樣的暗示,都在心里把軒軒當成了學習的榜樣。
經過了兩個多月,班里孩子的進餐情況有所改善。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理念強調生活本身的教育意義。教師要通過多種方式開展進餐教育,幫助幼兒逐步養成良好的進餐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