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凌霞
語言教育不僅對幼兒提高口語表達能力、奠定早期閱讀基礎有重要作用,與其情感、經驗、思維、社會交往能力等其他方面的發展也是密切相關的。皮亞杰認為:“幼兒的發展是在與主客體交互過程中獲得的。”因此,教師應重視語言教育中幼兒的主體地位,創設豐富的環境,引導幼兒大膽地運用語言,培養他們良好的語言習慣,發展他們的語言能力。
當前我國幼兒園語言教育教學活動中,存在著重形式輕功能和以教師為中心的問題。教師更看重的是如何把此次活動按照“一堂課”的模式順利地進行完,而不是語言的功能性價值,因此在活動過程中沒有關注幼兒的需要,發現幼兒的進步,并為幼兒更深一層發展相關能力提供更好的輔助。所以,常常有這樣的現象出現:老師請小朋友回答問題,一個孩子說完后,教師會接著說:“好,我們再請一個小朋友來說說,好不好?”如此這般點了幾個孩子就匆匆結束這一環節,接著教授下面的內容,忽視了有不少孩子還高高地舉著小手,期待能有機會發言表達自己的想法。
全語言教育(whole language)是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西方兒童語言教育界最為重要的一種理論思潮。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這股思潮波及國際幼兒教育界,在20世紀后期被幼兒語言教育界廣為接受,并對我國的幼兒語言教育起到很好的指導作用,使我國的幼兒語言教育發生了深刻的變革。
按照心理語言學家古德曼(Good- man,1986)的定義,全語言教育是“一種視兒童語言發展和語言學習為整體的思維方式”。所以,全語言教育不是一種具體的教育或教學方法,而是一種觀念,一種教育哲學思想。它認為,幼兒的語言能力是從經驗中獲得,并非經由成人的刻意教導而來。語言教育的目的是幫助幼兒熟練地使用語言,能與人溝通。幼兒在語言發展過程中扮演主動的角色,積極建構自己的理解。幼兒從使用語言中學習使用語言,在社會的情境中通過不斷與人有意義地溝通學會使用語言。成人所扮演的角色是示范者,并提供一個支持、接納幼兒探索語言的環境。
根據全語言教育理念,幼兒園語言教育應是完整的、全面的。首先是教學目標應是完整的、全面的。語言活動的目標不僅僅是教會幼兒識字、豐富幼兒的詞匯或是學習單個句子。語言教育的目標在于培養兒童對語言和文字的敏感性,促進學習者成長,提高幼兒的語言能力,擴展知識范圍,增進對周圍世界的了解。其次,幼兒園語言教育活動的內容應該是完整的、全面的,既要引導幼兒學習口頭語言,也要學習書面語言;既要幼兒理解和運用日常生活用語,也要引導幼兒學習文學語言,而且應是聽、說、讀各方面的學習。
并且,語言學習要創設豐富的語言學習環境,一方面是活動室語言環境布置和活動區學習材料的提供,另一方面是為幼兒創造與別人交往的環境、運用的環境和表達的環境。豐富的語言環境為幼兒成為主動的學習者提供了可能。
(一)轉變理念,重視兒童的自主發展,改“教”為“引”
杜威的“以兒童為中心”的兒童發展理論強調,兒童的語言是在真實的使用情境中發展的,而不是在課堂上通過反復練習獲得發展的。語言能力的獲得主要依靠兒童主動獲得的直接經驗,而不是教科書或教師的教導。教師只是兒童語言學習的調節者,學習資源的提供者。
因此教師應認識到,幼兒在語言學習中是真正的主角,只有支持、鼓勵、吸引幼兒與教師、同伴或其他人交談,給他們充足的機會表達、交流,培養他們注意傾聽的習慣,為他們提供適當的引導,才能讓他們體驗語言交流的樂趣,更好地幫助他們在運用中獲得語言能力的提升,防止只學會語言形式卻不會運用語言的情況的出現。
(二)通過創設情境,鼓勵幼兒大膽運用語言
幼兒在家庭中和幼兒園中的語言現象有很大差異。而在幼兒園中,創造性、活躍的語言多發生在游戲過程中和廁所里。可見幼兒園語言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給出的“規范性要求”束縛了兒童的手腳,限制了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性。
因此,教師應在課堂教學中善于結合幼兒的經驗和興趣愛好,多采用游戲化的教學方式,創設輕松愉快的情境,創設一個能讓幼兒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并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為幼兒提供沒有壓力沒有恐懼的廣闊空間,鼓勵幼兒大膽運用語言,給幼兒提供充足的表達機會,給予適時的回應。同時教師應注意在幼兒需要時提供幫助,如在幼兒找不到合適的詞匯進行描述時作適當提示,這樣也有利于擴大他們的詞匯量。
此外,教師還應充分利用課余飯后的零散時間鼓勵幼兒自由交談,積極參與傾聽、指導并進行與幼兒的個別交流,一方面為幼兒的口語表達提供引導性的幫助,另一方面也能增進幼兒的同伴關系、師幼關系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