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兆娟
好動是幼兒的天性。研究表明,幼兒雙手的精細動作是其智慧、心理發展的外在表現,能有效促進幼兒腦功能的發展。許多心理學家認為手就是外部的大腦,手的精細動作是鍛煉大腦的體操。手是思維的鏡子,是意識的培育者,是智慧的創造者。幼兒手部肌肉活動越多、越豐富、越精細,就越能開發幼兒大腦的潛能,促進智力的發展。

幼兒動手操作能力可以為他們的成長和潛能的充分發揮提供持續的動力。教師要關注幼兒動手操作能力的提高,通過各種方法鼓勵幼兒多擺弄、觸摸、拆裝,通過親身操作發現、探究、摸索動手的樂趣和好處,為健康成長打下堅實基礎。
教師要在不同的樓層創設裝飾精致、安全、溫馨的動手操作區,并為各個年齡層次的幼兒提供各種各樣、安全豐富的半成品動手操作材料。例如,教師可以設置進行各種各樣簡單裝飾的“巧手角”;創造優雅簡潔的“智慧區”,讓幼兒天馬行空地暢想設計的具體框架;創建溫馨質樸的“娃娃家”,用來招待“親朋好友”,為幼兒提供“煮飯炒菜”的場所,幫助和引導他們在親身動手操作實踐活動中不斷地發現問題,學會尋求他人幫助,相互合作協商并解決問題。這些活動區間的環境布置和各種材料的收集整理可以適當讓幼兒參與,發揮其想象力和創造力。一方面可以讓幼兒在主動的勞動實踐中不斷提高動手能力、團隊合作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等,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在寓教于樂的同時還能幫助幼兒自由進行豐富的想象和聯想,可以鍛煉他們的思維能力。
教師還需要為幼兒動手操作配備適用的活動器材。教師要結合各個幼兒年齡層次的特點和具體的動手操作能力,引導幼兒進行編結毛線、拼搭積木、改裝紙盒、配包糖果、裝對瓶蓋、連接布袋、結扎稻草等各種活動,讓幼兒在長期共同勞動合作的集體活動實踐中,不斷提高動手操作能力。
要想有效提高幼兒動手操作能力,教師要針對幼兒的年齡特點開展合適的動手操作比賽活動。小班組可以進行搓團子和穿衣服的比賽;中班組可以進行更復雜的搭積木和疊被子比賽;大班組可以進行相對繁瑣的剝豆子和結帶子比賽。在比賽的同時,教師可以在全園開展家庭組的小制作比賽活動。比賽要求孩子和家長通力合作,運用他們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把收集的、無污染的廢舊器材制作和拼接成為各種各樣的工藝品和玩具,并參加全園的集體評比。
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也要兼顧提高幼兒動手操作能力的目標,例如在小班開展的“煙花朵朵”手工活動、中班進行的“絲網花”美術活動、大班開展的“紙盒造型”科技活動,在具體的活動中教師鼓勵幼兒不斷實踐和探索,積極思考和觀察活動中的各個環節,豐富想象和趣味地動手操作,讓幼兒在一次次的親身體驗和活動嘗試中提升動手操作能力。
教師在設置多種動手操作活動的基礎上,還要觀察各個幼兒具體的動手操作能力,依據相應的信息反饋靈活地調整自己的教學計劃,做到因材施教,依據孩子的具體能力和個性開展特定適宜的動手實踐活動,保證孩子參與與自己能力相適應的操作活動,有效提高整體的活動能力,避免幼兒失去動手操作的自信心和參與活動的興趣。
總而言之,教師要在尊重和了解孩子個性和能力的基礎上,堅持幼兒自己動手操作的原則,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為他們創造安全溫馨而科學的環境氛圍,配備充裕的課程時間和安全可靠、豐富多樣的操作器材,讓幼兒在動手操作實踐中與環境充分交互,積極引導他們用心感受周圍的環境并熟悉探索的各個環節,激發和提高孩子主動參與的意識、動手操作的意識、人際交往的意識、表現自己的意識,為幼兒未來的不斷探索、發現世界的奧秘打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