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墨點無多淚點多,山河仍是舊山河”,深沉的故國情懷,是貫穿八大山人一生的情感主線,也是其詩畫藝術最動人的主題。動蕩的時代、悲苦的身世造就了八大山人的藝術成就,在受到人生的無奈的同時,也領悟了藝術的深邃和神奇。本文旨在從分析八大山人繪畫的繪畫特點與藝術精神,希望得到對中國水墨畫的借鑒與啟發。
關鍵詞:八大山人;怪誕圖式;藝術精神
一、八大山人藝術風格形成原因
八歲作詩,十一歲畫青綠山水,生于皇家的朱耷有著良好的家庭環境與教育,深厚的傳統文化功底奠定了他日后藝術成就的基礎。明朝在清軍的攻打下覆滅,這徹底改變了朱耷的一生。他四處流亡,剃發為僧,重新拿起畫筆,最終以八大山人自稱,成為了一個自由超脫的書畫大家。
文學史上常說“國家不幸詩家幸”,八大的特殊身世與經歷造就了他非凡的藝術成就,八大山人作品里充滿了自身對人生的感悟和理解,有著鮮明的特點。藝術家的藝術風格通常與其心性是密不可分的,八大作品中常出現極其怪誕的形象,有人認為八大的怪誕形式是因他的精神病史,但根據史料和部分畫作題識可看出,他的創作絕非是隨意涂鴉的。在八大的作品中可以找出許多對前人的繼承以及自身的創新點,儒道禪思想也是其藝術風格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長期的佛門生活使他的心境受到極大的改變,他將從中領悟到的精神運用到繪畫上,形成了自己獨具特色又頗為瀟灑超脫的藝術風格。
二、八大山人繪畫特點與藝術精神表現
1.八大山人繪畫特點
八大在繪畫上繼承了前人徐渭、倪云林等人的技法,并做出了創新,形成了自身獨特的風格。八大受到董其昌影響,提倡取法自然,以禪宗精神感悟大自然,故八大的作品多取材于自然中的景觀事物。八大的用筆風貌拙樸、筆簡而勁、奔放大膽,多中鋒與側鋒用筆。在用墨上,善于先枯筆進行勾勒,淡墨皴擦,濃淡干濕交融,層次分明,極其瀟灑。八大主張“以書入畫”,從他的畫中可以看出具有強烈“骨法用筆”,過去的論者多認為其用筆比之用墨更為出色。吳昌碩稱八大“筆力千鈞”、“高古超逸,無溢筆,無剩筆”,可見其筆簡形具。八大對于畫面的留白運用的十分精到,在其畫面中常會感受到“虛”之境界,體會出“無畫出皆成妙境”,使觀者產生共情感,引人深思。八大作品的造型之“奇”是其極大特點,處理上常別出新意,出人意料。筆下的無論樹木、獸禽等總會給人奇怪之感,這些有異于人們常理的方式,都是八大精心經營所作,旨在暗示內心的憤慨情緒。
2.八大山人的藝術精神
“墨點無多淚點多”,這句話最簡潔明了地表達了他繪畫的藝術特點和他的思想情感。 1685-1690 年,在經歷了“驢期”憤怒的情感宣泄以后,八大筆下的激烈情緒已有所緩解,文字亦相對平和,但鮮明的反清思想與家國之痛仍是這一時期詩意的重要主題,如《題瓜月圖軸》、《題野雀圖》等。整體而言,這一時期的題畫詩雖仍以遺民情感的表達為主,并時而呈現出感性的一面,表達形式曲折委婉不易解析,可以知道八大正由情感的激烈爆發期進入了相對穩定的轉折階段。從1690年至畫家離世,經歷了幾十年人生磨礪與思想變遷后,對家國的深刻思考已經不再是八大筆下最主要的情感表達,而是對人生的理解和天地的和諧之道逐漸成為他詩意的主題。
三、八大山人對個人的啟發
1.創新精神
八大的繪畫對后世的山水畫發展影響極大,留下了的大量作品為后世的人們提供了學習和借鑒價值。創新引領發展進步,藝術同樣如此,八大的獨創精神尤值得我們繼承與發揚。他的創作大膽和而新奇,極具鮮明的個人特點,具有開拓性的價值。我們現今時代,對中國畫進行創新同樣是必要的。在學習過程中,我們應學習和繼承前人的繪畫技法,不能一味地進行模仿,要秉承“學無止境”觀念,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融入自身的理解與思考,親近自然,觀察自然。
2.繪畫上的借鑒與運用
顧愷之提出了傳神寫照盡在阿堵之中,八大筆下的鳥和魚的眼睛,常改變形狀,夸大表情。例如《書畫冊》之二十的《鳥》,畫面僅有一只鳥,眼睛翻著白眼,造型極其夸張,抒發了八大山人憤世嫉俗之情。在我們日常繪畫中,同樣需注重眼睛的刻畫,重視神韻的表現。尤其在中國畫創作上,需講究“經營”,對物象的形態應能熟練掌握,對線的刻畫講究書寫性,強勁有力,虛實、疏密都是我們應注意的。構思畫面時,應注重布局上“留有余地”,利用留白以達到觀者自行體會的目的。只有能夠熟練掌握并能靈活運用上述所列,做到情景與自我的和諧統一,作品才會有“氣韻生動”、“一氣呵成”的效果。八大的藝術思想的形成,是其生活經歷與藝術修養造就的,其畫作里充滿了強烈的孤獨精神,但依然堅持不斷地藝術道路中探索。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應嚴格要求自身,不局限于學習專業知識,擴大知識范圍,增加知識儲備,做到充足理論的支撐以及正確思想的引導。八大的成就來源于不平凡的身世與動蕩的背景,在現今時代中,藝術的發展之路同樣機遇與挑戰并存,這便需要我們秉承求學之態,嚴于利己,提高個人修養以及心性,在日常生活中不斷打磨與修煉,堅持探索,才能在藝術的道路上走的更遠。
參考文獻:
[1]何平華.八大畫風與楚騷精神及其他[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8.
[2]呂靜.八大山人繪畫的“怪誕”圖式研究[D].云南:云南師范大學,2018.
[3]朱良志.八大山人繪畫的“怪誕”問題[J].文藝研究,2008,(08).
[4]宿菲.八大山人繪畫思想研究[D].江西:江西科技師范大學,2019.
作者簡介:余城城(2000.12-),女,江西九江,漢族,(學生)在讀本科,研究方向:美術學教育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