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怡
摘 要:不論“哲學就是認識論”能否被大眾認可,但是認識論的說法一直活躍于哲學的舞臺。隨著近代自然哲學的發展和資產階級一直與經院哲學的爭斗之中,近代認識論也隨之而發展了起來,自此就形成了經驗派和理性派兩大派別。而休謨哲學的出世就讓我們看到了十六到十八世紀經驗派和理性派哲學已經到達瓶頸。在觀念的來源上,認為人的一切知覺可分為觀念和印象,由此進行研究并論證。并且深刻的討論了觀念與印象概念兩者之間的關系,以至于對休謨的觀念論有更深的認識。
關鍵詞:休謨;經驗主義;認識論;觀念;印象
大衛·休謨生活在啟蒙運動時期,是伏爾泰和盧梭的同時代人。休謨很早就形成了他的哲學思想,今天他被認為是最重要的經驗主義者之一。因此,在休謨的經驗主義認識論中,“觀念”和“印象”都很重要。
在近代哲學家之中,休謨作為英國的最后一位經驗主義的代表人物。他的哲學思想從洛克的經驗論開始,步步探索的推理出了懷疑主義。這就打破了經驗論的傳統,也沖擊了唯理論思想。在康德看來, “自從有形而上學以來,對于這一科學的命運來說,它所遭受的沒有什么能比休謨所給予的打擊更為致命”。那么,休謨哲學要面對的是什么呢?是在這些理論并不明晰之時,如何為之打下一個準確的基礎。至此,他便承襲洛克的想法,認為解決問題的主要在于對“人性”問題的探究。
一、經驗主義的認識論:“觀念”和“印象”
休謨的經驗論的基本原則是:一切有意義的觀念來源于相應的印象。那么,什么是印象和觀念呢?啟蒙運動的哲學家們都把理性當作訴請的對象。理性是會擊敗非理性的傳統和偏見的武器。但與此同時,這種理性觀卻一點也不清楚,蘇格蘭人大衛·休謨是一個認識論意義上的經驗主義者。在休謨看來,根據經驗主義的詮釋,只有兩種知識:建立在經驗基礎上,因而最終建立在感性知覺基礎上的知識,以及建立在關于概念之間關系的約定規則基礎上的知識,比如我們在數學和邏輯那里所看到的知識。我們不可能具有超越這兩種認識的知識。我們不可能具有關于我們無法經驗到的東西——比如上帝或客觀規范——的知識。
這種經驗主義認識論具有一些重要的蘊含,不僅對神學和倫理學,而且對經驗科學。那么,這里,休謨作為知識論的經驗主義是比較接近于在討論洛克的時候稱作激進的經驗主義的立場。休謨哲學中,“印象”和“觀念”占有一定的比例,那么, “印象”的涵義是什么呢?休謨認為是指當下發生的各種內外感覺,是“我所謂印象,意思是指一切較生動的知覺,就是指當我們聽到,或看到,或感覺到,或愛,或憎,或希望,或意欲時的知覺而言”。也就是其當時的感受、情緒等可以被稱之為知覺的一種狀態,這種情緒是所有思想的起源。印象又分為兩種,一是感覺印象,一是反省印象。“反省印象只是在它們相應的觀念之前產生,但卻出現在感覺印象之后,而且是由感覺印象得來的”。這是休謨的看法。而感覺印象是一種未知的存在于心里的狀態,休謨認為人所有的觀念和認識都是“印象”。 “觀念”則是通過記憶和想象這兩種官能對以前產生過的印象在頭腦中的再現,即感覺、情感和情緒在思維和推理中的微弱的意向,或者說是當理智反省感覺運動時,我們所意識到的那些比較不生動、不活躍的知覺。休謨把這稱為對印象的“摹仿或摹擬”。
休謨本人的看法以感覺經驗為主,也就是從人類的思想觀念啟蒙來展開想象。他對印象和觀念做了一些區分,并且認為 “兩者的差別在于:當它們刺激心靈,進入我們的思想和意志中時,他們的強烈程度和生動程度各不相同。進入心靈時最強最猛的那些知覺,我們可以稱之為印象;在印象這個名詞中間,它包括了所有初次出現于靈魂中的我們的一切感覺、情感和情緒。至于觀念這個名詞,我用來指我們的感覺、情感和情緒在思維和推理中微弱的意象。”但是,印象與觀念之間不僅僅只有區別,還存在一定的相通之處。“我們的一切觀念或微弱的知覺都是印象或較活躍的知覺的摹本”,“我們所考察的各個觀念是由相似的印象而來的”。故此,我們可以得出,印象和觀念之間存在的區別可以說是感覺與思維之間的不同。但如果從休謨自己出發來看這個問題,他認為二者的不同就是其強烈與生動地步的區別,那么我們就不難發現,這些不是質的問題,只是一些量的差異。印象和觀念的聯系,就印象與觀念的關系而論,“我們的印象和觀念除了強烈程度和活潑程度之外,在其他每一方面都是極為類似的。任何一種都可以說是其他一種的反映;因此心靈的全部知覺都是雙重的,表現為印象和觀念兩者。”
二、簡單觀念和復合觀念
印象和觀念只是休謨與知覺概念的其中一種理解,從其他角度出發,休謨向我們提出了另一種看法,就是簡單觀念和復合觀念。休謨認為簡單觀念直接摹寫簡單印象,復合觀念或是來自對復合印象的摹寫,或是來自對簡單觀念的排列和組合。例如,“金山”不過是將已知的“金”與“山”兩個觀念結合在一起,“有德性的馬”不過是“德性”與“馬”兩個觀念的結合。總體來看,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就是一切觀念在休謨看來都生發于印象也被叫作感覺經驗。簡單印象是簡單觀念的基礎,簡單觀念也是對簡單印象的一種反映。因此,簡單觀念又可以“被想象組合于某些普遍原則之內,這就是觀念間的聯絡。此聯絡的原則有三種,即相似關系、時間或空間中的接近關系和因果關系,簡單觀念以此三原則聯絡并組合、疊加而成復雜觀念。”
基于此,休謨提出 “人性科學”的兩條基本原則。第一條原則為“印象在先原則”,強調“觀念是印象的摹本”、“一切知識來源于感覺”。第二條原則為“想象自由原則”,簡單來看,也就是觀念雖然由印象而產生,但是在心中卻可以自由地結合,從而產生出印象中所沒有的東西。并且,這種“自由”不能創造觀念。因此觀念無論多么荒謬,都可以在印象中找到根據。
休謨對于“觀念”和“印象”的觀點就明了了,而關于觀念的學說也是休謨認識論的基礎,他還認為,我們所獲得的感覺印象,經過我們的組合和排序,創造出我們的各種觀念。有人主張,形而上學的觀念確實是揭示實在的一些方面的,雖然它們不可能僅僅被回到內外印象去。這些觀念因此是可以受到經驗主義的知識批判的。休謨因而認為物質實體和精神實體的觀念是這種形而上學幻想的兩個實例。休謨像貝克萊一樣抨擊物質實體的觀念:我們的感覺印象僅僅來自各種可感的性質。我們并不感覺到被認為處于這些感覺印象背后的任何物質實體。比方說,我們經驗到這張桌子,其意思是我們具有這張桌子的視覺印象,這些視覺印象可以被其他感覺印象所補充,如果我們觸摸它、敲擊它等等的話。但是我們并不對可能是這些印象之“承載者”的“某物”具有感覺印象。當然,所有這些感覺印象都是作為恒定的群組而出現的,也就是說,它們是有特定規則地成群出現的。我們把這些穩定的印象群稱為一張桌子或椅子,等等。這也足夠了。我們也并不對這些性質群“背后”所存在的任何基礎性物質實體具有印象,或有必要設定這樣一個實體。因此,物質實體的觀念是一種站不住腳的形而上學觀念。
休謨對精神實體或心靈實體也有一個類似的反駁:我們能把握的僅僅是內部印象,這些印象常常以確定的、比較穩定的方式成群出現因此,我們談論一個處于印象“背后”、并將這些印象連接起來的自我,但實際上,這個自我也是一種形而上學的幻覺,因為我們無法對關于各種性質和聯想的這些印象背后的任何此類實體具有內部印象。也沒有必要設定這樣一個東西,抓住以各種方式成群出現的這些屬性就足夠了一個基礎性的自我的觀念,是建立在諸多恒常地共同出現的性質的一種聯想。僅此而已。
三、結語
至此,我們可以發現,休謨的觀念論也有一些不足。比如,休謨對于觀念和印象的區分過于簡單,只是以其量的活躍程度來劃分,但是只是籠統的給出區分,沒有具體的點;還有就是休謨所思考的只是觀念與觀念之間的聯系,在知覺和其他一些實際問題上沒有清晰的回答等等問題。這些問題是由于休謨抗拒更清晰的解釋印象,在印象和觀念問題上缺乏嚴密的論證。他也沒有去探究觀念模仿印象這個關系在時間上是否具有一致性,他只是不加任何的懷疑性地把觀念摹仿印象作為自己思想的起點,但是又對他的作為事實關系的因果關聯產生懷疑,到最后陷入了死胡同。因此,我們研究他的“觀念論”的同時,也需要對他的思想進行辯證看待。
參考文獻:
[1] 休謨.人類理智研究[M].呂大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2] (英)休謨著,關文運譯.人性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3] 趙嵬.休謨的觀念起源論及其影響[J].長白學刊,1991(5):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