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濤

摘 要:在古箏演奏中,氣息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只有將內在的氣息和外在的力量相融合,演奏時才能相得益彰。氣息對樂曲的節(jié)奏律動、旋律走向、樂句劃分、以及意境詮釋等都有著顯著的影響。如果說扎實的基本功、嫻熟的技巧是演奏的骨架,那氣息就是演奏的靈魂。表演不僅僅落在每個音上,更在一呼一吸之間。
關鍵詞:氣息運用;古箏演奏
一、古箏演奏中氣息的定義
氣息,呼吸出入之氣。《莊子·人世間》中有“氣息茀然”一說法(《人間世》是一篇《莊子》內篇中的文章。本書的中心是討論處世之道,既表述了莊子所主張的處人與自處的人生態(tài)度,也揭示出莊子處世的哲學觀點),它與我們的呼吸息息相關。日常的呼吸維持著我們的生命活動,而樂曲中的呼吸影響著音樂的流動和表達。在古箏演奏過程中,手的運動是一系列連續(xù)的動作,從肩膀開始經過大臂、小臂、手腕、手掌到達指尖。而樂曲是由一個個音符連成的流動的音樂,因此演奏者應根據樂曲需求在合適的時候呼氣吸氣,將氣息與手上的動作相融合,將氣息與音樂相融合。
二、從演奏者角度談氣息的作用
在演奏前造成緊張的原因有許多,有可能因為舞臺而緊張,有可能因為樂曲某部分不熟練、無法駕馭而緊張,也有可能太想表達樂曲而無法理性控制情緒等。當緊張時,呼吸加快而短促,再遇上高強度與難度片段會導致手臂僵硬,產生手指不聽使喚的結果。因此,在坐定演奏前,深呼吸幾秒,放松身體和狀態(tài),讓注意力集中到演奏中,往往能緩解緊張情緒。
在演奏較高強度的技法或者曲目時,演奏者自身的氣息調整更可謂是重中之重,有流暢與勻稱的氣息支持與保證,演奏出的作品才能有清脆的音色。“氣”是物質運動的力量源泉,“氣動則聲發(fā)”。在演奏前,保持正確的演奏姿勢和松弛的演奏狀態(tài),在演奏過程中,演奏者應調整好呼吸,運用氣息,使之均勻的從大臂、小臂、手腕、手掌延送至指尖,凝神屏氣對待每一個演奏的音符,將順暢連貫的身體氣息與音樂氣息結合,一氣呵成,將作品連貫成整體。尤其是在演奏尾音時,通過屏息,將手臂力量通過古箏較大的共鳴箱體,為觀眾營造余音繞梁的氛圍。
正如明徐上瀛《溪山琴況》中說,“ 所謂希者,至靜之極,通乎杳渺,出有入無,而游神于羲皇之上者也。約其下指工夫,一在調氣,一在練指。調氣則神自靜,練指則音自靜。”(《溪山琴況》成書于崇禎十四年,是古琴音樂美學思想的集大成者,對清代琴論與古琴藝術有很大影響),由此亦可看出氣息與手指配合的重要性。
呼吸的規(guī)律與節(jié)奏之間具有密切的關系,演奏者應當將呼吸與節(jié)奏緊密結合,互相配合。樂曲的快板經常會控不住速度,除了因為內心的節(jié)奏不穩(wěn),沒有律動的呼吸也會打亂音樂節(jié)奏,在空拍時吸氣重音時呼氣,把氣息融入節(jié)奏里才能消化好快板段落。
三、從樂曲呈現(xiàn)角度談氣息的作用
演奏和平常說話一樣不能離開氣息,可以說氣息運用的正確與否,合適與否都直接關系到作品的呈現(xiàn),小到一個樂匯或樂句,大到整個樂段或曲子。所謂“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氣息的運用直接關系到箏曲“韻”的體現(xiàn),“氣”為本,“韻”為表,兩者相互依存,相互影響。氣息的運用可以說為作品帶來了鮮活的生命力,或舒展緩慢或憤慨激昂,氣息在演奏中的投入使呈現(xiàn)的樂曲充滿了富有藝術的語氣感。
演奏者掌握正確的氣息運用方式方法,可以在演奏時增強作品的表演效果,展現(xiàn)出作品所要表達的內在情感,完全的表達作曲家的創(chuàng)作意圖,并與臺下觀眾搭構起情感溝通的橋梁,產生共鳴,將表演藝術精神提高到一個更高的層次,賦予作品更強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現(xiàn)代箏曲不僅注重表演者的演奏技巧和能力,更著重于演奏者情感、意境的表達,除了手指控制音樂力度、節(jié)奏、音色等外,用氣息來輔助體現(xiàn)分句和情緒,豐富樂曲的音樂表現(xiàn)力。演奏者在對樂曲進行二度創(chuàng)作時,如何放大音樂的細節(jié)而不有悖于作曲家意圖便是重中之重。選擇合適的氣息和彈奏方式是關鍵,從段與段的連接(譜例1),句與句(譜例2)的連接,甚至是每個音之間的連接都用氣息貫串起來,運用豐富的表現(xiàn)手法,將呼氣吸氣與技巧充分融合,才能在尊重作者的基礎上又不失個性表達地詮釋作品,并順利的將自己對樂曲的理解與思考合二為一的融入到演奏中,使樂曲更具人文性和情感性。
四、古典舞中氣息的運用給予古箏演奏的借鑒
演奏時“氣息”通常表現(xiàn)為演奏樂曲時所展現(xiàn)的肢體動作,即“肢體語言”。由此可見“樂”和“舞”是分不開的。
在各自的專業(yè)基本語匯上,古典舞的“曲、圓、擰、傾”基本形態(tài)恰似古箏演奏技法中的“吟、揉、壓、按、刮”等所奏出的音樂線條感。古典舞的所有動作“起于心,發(fā)于腰,形于體”,從內部的意念開始帶動氣息,再通過腰部和中軸的運動帶動整個軀干的運動。古箏的基本演奏姿勢是坐姿,其體態(tài)律動也是以腰為支點和發(fā)力點,通過氣息帶動上半身的運動。由此可見,氣息不僅是中國古典舞身韻的出發(fā)點,同樣也是古箏演奏體態(tài)律動的關鍵。如“提沉”是軀干的上下動律,在古箏作品演奏中,演奏者可將“提沉”融入氣息中,通過吸氣呼氣根據旋律起伏引導肢體動作。
對于古箏演奏來說,氣息其實是指演奏者在演奏樂曲高低起伏,各種抑揚頓挫時所運用的氣息變化,演奏者將指法技巧與氣息相融合,將一個個獨立的音符流暢、自然的連接在一起,構成一個完整的曲調。同中國古典舞一樣,完滿的演奏離不開綿長順滑的氣息支持。在彈奏開始后,通過氣息向外慢慢吁出,隨之帶動大臂,帶動小臂,再到手腕,在落指瞬間將充滿感情的旋律帶給觀眾。
結語
演奏中的氣息運用是一門很大的學問。筆者僅就古箏演奏中以呼吸為載體的氣息淺探,從演奏者角度和樂曲呈現(xiàn)角度剖析了氣息在古箏演奏中的作用,強調了氣息在古箏演奏中的重要性以及氣息運用可從古典舞身韻氣息中汲取一些靈感。古箏較于琵琶、中阮等需要抱著的樂器相對容易表演,但當今夸張、奪人眼球的肢體語言明顯不符合樂器演奏的本色,在此筆者以分析氣息來印證演奏時的肢體動作是基于扎實的技術、作品的分析、融合呼吸、結合演奏者的體會的一種綜合性的、自然地表達。樂曲不同的音樂作品背后蘊含了作曲家所想表達的不同的情感,只有先了解氣息才能更好的運用氣息做出不同的表達,使音樂有深入人心的力量。
參考文獻:
[1]陳玉蓮.《身韻動律元素在古箏演奏體態(tài)律動中的運用》[J],黃岡師范學院學報,2011
[2]劉文佳.古箏現(xiàn)代室內樂教學實踐研究[J].人民音樂,2018
[3]王艷云.古箏演奏中氣息的把握研究[J].中文信息,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