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宗華
摘 要:文本閱讀,要抓住關鍵之句,從而理解文本的主旨和領悟作者的情感。文本的首句,就是關鍵句之一,它能幫助讀者打開文本的大門進入作者豐富的內心世界。首句能傳情定調,能開宗明義,能開境造勢。本文就首句在文本中的作用作一些探討,以饗讀者。
關鍵詞:首句;傳情定調;開宗明義;開境造勢
經典詩文,首句就會釋放一個信號,為讀者提供一把開啟文本密碼的鑰匙。只要我們取下這把鑰匙,就能順利地開啟作者的心靈之門,進入作者豐富的內心世界,體驗其獨特的人生感悟。
作者的情感態度及對社會、自然和人生的看法往往蘊含在文本的字里行間,需要讀者仔細地閱讀,用心的體會才能深刻地把握。但文學大師們從來都不會讓讀者圍著城墻找皇宮,浪費讀者的時間,而在開篇就會留一把鑰匙等你去拾取,去開啟他的心靈之門,去一同分享人生盛宴。
很多時候,我們忘了拾取這把鑰匙,費了好大的勁敲了半天的門才迂回地讀懂文本。驀然回首中,才猛然發現,那文本意旨已在首句作交代。
一、首句傳情奠基調
首句,為全文奠定了一個情感基調,明確了作者對待作品中的人和事的一個基本態度。把握住了這種態度就能順利地讀懂文章的思想內容及主題意義。例如俄國作家契訶夫的短篇小說《套中人》開篇第一句就說:住在我們城里的別里科夫兩個月前終于去世了。初讀這一句,甚為詫異,為什么說人死了,還用“終于”一詞,讓人覺得別里科夫早就該死去一樣。讀完全文后,我們發現,“終于”一詞就是擺明了作者的態度。別里科夫作為舊的統治秩序衛道士把全城禁錮得象牢籠一樣沒有一絲兒鮮活空氣,早就該死了。我們在閱讀時,我們拿著“終于”這把鑰匙,就能開啟作者對舊制度的維護者的批判之鎖。再如,朱自清的優美散文《荷塘月色》開篇就說“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頗不寧靜”就是作者留給我們的一把鑰匙。頗不寧靜才會產生夜游荷塘的興致,才會看到如夢似幻的荷塘,才會聯想到江南采蓮的舊俗,惦記當下江南時局。“頗”字很有意思,非常符合作者的性格特征,混亂的時局也給這個本不太關心時事的文人那么一點點小小的沖擊,因為江南是他的老家。所以,不寧靜是有原因的,于是幻想超然物外,找一安靜之處獨處。
毛澤東有一首詞《沁園春? 長沙》,首句“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我們解說時說,寒秋時節,詞人獨自一人站立在橘子洲頭,看那湘江向北流去。這里是沒有把“獨”字解說到位的,這個“獨”字不只是“單獨”之意,更有“孤獨”之感,偉人獨立水邊,思考國家命運前途,思慕志同道合的朋友。是一種曲高和寡之獨,是一種思賢慕能之獨。詩言志,言為心聲。我們能夠領會這一個“獨”字,也就找到了進入詞人豐富的內心世界的鑰匙。
二、首句點題明主旨
首句開宗明義,點明意旨。古人為文有入題、破題之說,講究起承轉合,今人作文也愛開門見山,直奔主題,刪繁就簡,不迂不回。開篇就撂一把鑰匙給讀者,為讀者珍惜閱讀時間。不必如錢鍾書所說,婦人總是愿意為翻窗而入的情人投懷獻抱。你把鑰匙都留在門上了,何苦要他翻窗而入呢?“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四書”之一的《大學》開門見山,點明題旨,給讀者一把解讀全文之鑰。提綱挈領,統領全篇,綱舉目張,意義了然。《大學》一書,從頭到尾,無不在教化人們,明德親民,止于至善。
法國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說《項鏈》首句“她也是一個美麗動人的姑娘。”一個“也”字就是作者留給我們解讀主人公命運的鑰匙,“也”字暗示了她有一副漂亮的外表,卻沒有漂亮姑娘們一樣的命運。為了不浪費這副美麗動人的外表去爭取像別的漂亮姑娘一樣的生活時,她的悲劇人生便開始了。在一個紙醉金迷、燈紅酒綠的社會里,女人們漂亮的外表成了她們混入上層社會最基本的物質條件,這一點,瑪蒂爾德已經具備,但是她沒有足夠的經濟條件,這使得她十分苦惱,于是開始了種種不切實際的幻想。便讓她把那一紙請柬當作了救自己于人生苦海的稻草,當作躋身上層社會的一張門票。生活總是這樣,在不經意間給你制造機會,又在不經意間給你開一個玩笑。隨著項鏈的借得與丟失,瑪蒂爾德的命運也跟著起起落落。如果我們在閱讀小說時,忽略了這個“也”字,那么理解其主題意義就不會如此順暢。
三、首句開境造氣氛
首句還能拓開境界,渲染氣氛,特定的情緒總是需要特定的環境的,也就是平時所說的“典型環境”,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這種環境能為作品中的人物活動提供一個舞臺,或為情節中的矛盾沖突造勢,山雨欲來風滿樓。聰明的作家們總是能夠創設一種情境讓讀者身臨其境而情不自禁的。
借助時令、天氣、花草樹木等自然物象表達人物的內心感受,表達作品主題是作家們常用的表現手段。總還記得那個雷雨到來的午后吧,“天氣更陰沉、更郁熱,低沉潮濕的空氣,使人異常煩躁。”曹禺通過環境描寫寫出了劇中人物的躁動不安,一場家庭變故終于在雷雨之夜徹底爆發。經過一番復雜的矛盾沖突,周萍和四鳳終于知道他們原是同母兄妹。于是一場悲劇發生了,四鳳觸電而死,繁漪的兒子周沖為救四鳳不幸送命,周萍開槍自殺,善良的魯媽癡呆了,絕望的繁漪瘋狂了,倔強的魯大海出走了。這個罪惡的家庭終于崩潰了。這一切都是在雷電交加的狂風暴雨之夜進行的,整個故事的背景、情節都是和雷雨有關的。同時,作者以象征的手法告訴人們,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沉悶的空氣里,一場大雷雨即將到來。這就深刻地反映了醞釀著一場大變動的中國社會的現實。
魯迅的小說《藥》開頭寫,“月亮下去了,太陽還沒有出,只剩下片烏藍的天;除了夜游的東西,什么都睡著。”沒有月亮,太陽又沒有升起的時刻,正是一天中最黑暗的時候,暗示當時的社會就是一個暗無天日的。社會正處于最黑暗的時期,社會中的大多數群眾都處于一種麻木、蒙昧的狀態,也正是丑惡勢力極其猖獗的時候。革命者夏瑜就在這時就義,許多麻木的人們卻在不畏辛苦充當看客,誰在革命,革誰的命,為誰革命,看客們茫然不知。第一句,就是一把解讀當時社會的鑰匙。把握住了文章首句,進而深入理解文章內容也就自然水到渠成了。
綜上所述,首句的作用在文本中是關鍵的關鍵,我們在閱讀教學中要重視對首句的把握,拾起這把鑰匙,登堂入室,進入文學的殿堂,去領略那無邊無際的風景,去探索那無窮無盡的寶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