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淑芳
摘 要:素質教育是未來社會發展需要的新型人才,而創新能力的培養又是素質教育的核心,新時期歷史教學應結合初中歷史教材的特點,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注重活動課的探索,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關鍵詞: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創新能力
創新,是當前社會發展中的一個熱點話題。作為初中教育者,筆者認為,創新是一種意識,也是一種能力。初中學生正處于發展的關鍵時期,我們需要幫助學生擁有創新的意識和能力。打破學生固化的思想,突破傳統教育對于學生思維發展的束縛。讓學生擁有探究的精神,質疑反思的習慣。在初中歷史教學實踐中,我們的資源存在著極大的優勢。我們可以把學生的思想,情感都集中到我們的課堂教學中來。因此,筆者建議,在開展初中歷史教學時,我們要注意結合學科優勢,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本文中,筆者就結合自己的教學心得,對初中歷史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進行了分析。
一、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獨立解決問題
除了運用遷移規律引導學生進行學法學習外,歷史教師還要嘗試不同的教學方式,以新的視角、新的途徑、新的方法來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遷移規律認為,遷移的產生不是自動的,而要受制于各種條件。在這些除了原有認知結構外,學習材料、學習環境的相似性也影響遷移的效果,所以要形成有效遷移,還要創設適當的情境,讓學習者在真實的情境中應用所學的經驗。在歷史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就要創設問題情境,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歷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創設教學問題情景,通過不斷地提出問題、學生積極主動的探究、思考,提出見解,這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使學生的能力、價值和個性得到充分發揮,從而達到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目的。首先,歷史教師為學生創造一個問題情境,然后以學生的“發現活動”為主,讓學生思考該問題如何解決,在“發現活動”的過程中,改變了歷史教師單一信息輸出的方式,教師更多的是引導,可以提供一些解決問題的思路,以及相關問題的資料,這樣就形成了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雙主體的同步合作氛圍,由單向的教授教學變成了雙向信息交流的啟發式教學。最后,歷史教師引導學生利用分析材料,得出正確的結論。這樣既增強了學生課堂參與性,又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合作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提倡探究學習,為學生創設自主學習的空間
創新教育不僅需要教師創造性地教,還要教會學生創造性地學。探究式學習強調學習者的主體地位和主動精神。與被動的重復性學習相比,主動學習含有明顯的創造成分。探究學習是獨立發現、獨立探究的過程,對教師的依賴性大大減少,便于形成個人獨特的學習習慣和學習風格。它還強調學習興趣與動機的作用。探究學習動力不是來自教師的督促和考試的壓力,而是來自強烈的求知欲和濃厚的興趣。歷史學科的內容不像哲學那樣深奧、抽象,也不像數理化那樣有較多的概念、原理。歷史教材是用十分平實的語言敘述的,內容生動而具體,所以更適合讓學生通過自主閱讀教材來掌握知識,借以訓練學生創造性學習的能力。
三、運用“開放式”的教學方法
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以前,中學歷史教學只注重歷史知識的系統傳授和基本技能的訓練,形成了以教師為中心和以課本為中心的教育觀,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往往采取灌輸式的一講到底的“單口相聲”式的教學方法,學生只是被動的接受者,他們在學習中的獨立地位得不到應有的確立,更談不上發展學生的個性和創新思維及創新能力的培養。 素質教育要求以改變學生單純從教師或書本上獲取信息為從各方面獲取有效信息,變學生單純在學校學習為向社會學習和終身學習,這才是新形勢下的教育目標。利用這一教學模式可采用多種開放式的教學方法,如“主題規定型”開放式教學,即教師在規定的時間內,按照規定的內容,要求學生完成規定的學習任務,并以歷史小論文的形式體現出來,這是中學階段常常采用的一種教學方法。
在和學生共同尋找答案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獨立人格,創新精神。這些都要求新時代的教師自身應有強烈的創新欲望,具備公平的寬廣胸懷,豐富的情感,堅強的意志和開朗的性格,并具備自我完善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充分尊重學生,信任學生,注重運用激勵藝術,維護學生的自尊和自信,憑借良好的情感能力和技巧,架設師生情感的橋梁,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以最少的時間取得教學過程的最優化。
四、注重教學中的實踐課,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新的歷史課教材的一個重要的亮點就是教材中增加了大量的實踐課內容,這也是素質教育的要求,素質教育主要是要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而學生的任何能力的培養都離不開實踐。傳統的應試教育只強調學生背了多少,記了多少,并不注重實際能力的培養,結果培養出大量的“高分低能”型人才。今天的老師必須要認識到教數學并不是要教會學生能做多少個數學題,而是要在教學中培養他們的思維方法,提高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新歷史課教學也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思路和方法,不能再用“老師講,學生聽;老師劃,學生背。”的老方法,而要把課本上所講的知識通過實踐課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去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同時,活動課的教學方式靈活多樣,沒有現存的標準答案,這就必然要求學生在上課的過程中要動腦筋,勤思考,自然而然地就培養了他們的創新思維能力,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總之,歷史課程作為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具有培養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作用。因此,必須針對當前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弊端大膽改革,努力探索適應時代發展需要的創新教育的途徑,將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習慣及創新能力擺到素質教育的突出地位,為造就創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質基礎。
參考文獻:
[1]劉 軍.初中歷史教學策略[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3.
[2]陳維亞.歷史教學與學生創造思維的培養[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2(3):25.
[3]費為群.質疑·聯想·求證——初中歷史教學的突破口[J],上海教育科研,2012 (5):81-82.
[4]李寧.初中歷史教學中怎樣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J],新課程研究,2010(6上旬):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