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嘉麗 管茂發
摘? ?要:隨著思想政治理論課重要性的不斷提升,講好一堂思政課成為了新時代的重要命題。青年作為中國網民的主要人群,在信息化手段不斷發展的時代下,思政課以微視頻為主要形式的理論教學應用于現實的場景越來越多,其應用內涵也不斷提升,探索新時代背景下微課在思政理論教學中的應用場景及意義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微課;思政;理論;教學;應用
思想政治理論課堂作為大學生必修課之一,不僅能夠解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同時也是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手段。在“互聯網+”時代,思政理論課不僅具有鮮明的意識形態性,同時事關大學生成長成才。所以,增強思政理論課實效性,多元化思政理論課教學手段,提升學生思政理論課獲得感,為時代所趨。微視頻作為課程教學的新載體,不僅拓寬了學生學習的深度與廣度,更是突破了課程的時間與空間限制。所以在新時代背景下,以微視頻為主要形式的思政微課在理論教學中的應用意義匪淺。
一、思政微課的內涵
微課,是指運用信息技術按照認知規律,呈現碎片化學習內容、過程及擴展素材的結構化數字資源。“其核心組成內容是課堂教學視頻(課例片段),同時還包含與該教學主題相關的教學設計、素材課件、教學反思、練習測試及學生反饋、教師點評等輔助性教學資源,它們以一定的組織關系和呈現方式共同“營造”了一個半結構化、主題式的資源單元應用“小環境”。因此,“微課”既有別于傳統單一資源類型的教學課例、教學課件、教學設計、教學反思等教學資源,又是在其基礎上繼承和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教學資源。
思政微課主要指的是以微視頻為主要媒介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思政微課以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一個知識點為出發點,結合信息化手段,搭載微視頻,在多種視頻終端播放的主題式教學資源。思政微課具有教學時間較短、教學內容較少、資源容量較小、資源組成“情景化”、主題突出、內容具體、多樣傳播、反饋及時、針對性強的特點。
二、思政微課的應用場景
a)課前預習
高校思想政治課理論性較強,對知識基礎要求較高。學生通過思政微課開展課前學習,了解思想政治理論知識背景,提升課堂理論知識吸收效率。教師通過將微視頻發送到班級群里內提前學習,學生通過碎片化時間了解課程背景,展開課程知識,極大程度上能夠幫助學生提高理論課獲得感。
b)課堂互動
高校思政理論課知識內容時間跨度大,涉及中外、古今對比。教師無法將實際素材帶入課堂講授,圖片傳達效果遠不如視頻。此時,通過微課,可以較好地開展時間、地理跨度廣的知識點介紹。提升學生理解的可觀性,促進理論知識吸收。
c)創設情境
在新課程改革的影響下,教師在課堂上不僅是簡單說教,而應將學生作為課堂主體,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運用微課創設問題情境,一方面有利于形象化知識情境,另一方面鼓勵學生主動思考、創造性思考,促進思維延展,加深多維記憶,提高學習效率。
d)課后學習
思想政治理論課具有一定的空間局限。新時代科技迅速發展,電子產品為學生必備上學用具。課堂局限于時間與空間的設定。思政理論課微課能夠突破學生學習的環境要求,隨時隨地可以使用終端觀看視頻,突破局限。
e)課程展示
思政微課作為學生學習的平臺具有較多的應用場景,同時也是教師自我展示的場景。學習教材更換時間長,內容無法實時與社會接軌。教師通過思政微課,結合時代背景,用不同的方法講述理論課程內容,達到教學能力的全新提升。
三、思政微課的應用意義
春風化雨,做好思想引領。網絡環境的日益復雜化,社交媒體的日益便捷化,對主流意識形態有一定的沖擊。做好思政理論課微課教育,可以搭載信息高速發展的列車,在復雜的網絡環境中春風化雨,做好青年主流思想引領工作,在“大思政”的潮流下,以微見著,傳播主流思想。
與時俱進,突破時代限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不斷擴充,與時俱進,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內容也應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變化。微課用大學生的語言講好一堂思政課,充分將時代話語、校園實踐與思政理論相結合,在發展中、在實踐中深化理論知識,用講課手段的變化傳達思政精神。
隨時隨地,打破空間要求。快速消費的時代已經來臨,大學生周圍充斥著誘惑與欲望,如何占據學生注意力成為新的“命題”。思政微課突破長時間的課堂空間限制,鼓勵學生利用碎片化的時間學習拓展,隨時隨地開展理論學習,提高學生注意力效率,極大程度上促進了思政理論知識的吸收。
四、結束語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9年3月18日主持召開的學校思想政治理論教師座談會上特別強調,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青年作為祖國未來發展的棟梁,要學好思政理論課。微課作為思政理論課的重要傳播途徑,將發揮它巨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