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區關工委組織孩子們在社區圖書館舉辦快樂分享閱讀活動
福建省廈門市思明區蓮前街道前埔南社區關工委聚合社區力量,深挖社會資源,配齊工作隊伍、創造良好環境,合力服務好青少年。
加強服務隊伍建設。依靠社區黨委,社區關工委工作選好“領頭羊”,在服務老年人、青少年工作上,吸納點子多的“掌門人”。進一步壯大五老志愿者隊伍,本著“有進有出,進出有序”的原則,積極動員熱心于下一代事業的老干部、老戰士、老專家、老教師、老模范,參加社區關工委工作,充分發揮五老志愿者傳、幫、帶的作用。建立五老人才庫,將更多具有興趣特長的老同志、老干部、老黨員吸納到關工委工作隊伍中,發揮五老特長。
加強網格管理工作。結合網格化管理的目標要求,社區關工委依托社區網格化管理基礎,劃分4大網格19個四小格54個小組,對每個網格內的青少年家庭自然情況進行梳理,分門別類登記造冊。其中,轄區困境殘疾青少年19人,貧困學生4人。

社區關工委參與組織中華經典誦讀比賽
以傳承紅色基因為主線,開展適合青少年的主題實踐。在春節、端午、重陽等節假日、紀念日,組織青少年開展“迎新春·送春聯”活動,陪伴轄區空巢孤寡老人聊天,給他們送去春聯和節日祝福;開展“大手小手志愿行·雷鋒精神永駐心”活動,為社區每季度舉辦的長者生日會的爺爺奶奶捶捶腿揉揉肩,并用義賣的善款購買材料,親手制作生日賀卡送給老人;參與“粽香飄社區·祖孫情意濃”端午節活動,向爺爺奶奶學習包粽子,再把包好的粽子送到行動不便的老人家中;走進明珠養老院開展“尊老敬老愛老助老護老”感恩之旅,孩子們自編自導,為爺爺奶奶送上精彩的表演等。結合社區重點工作,開展“小手拉大手·大手牽小手——垃圾分類,我們都是行動者”活動,邀請社區垃圾分類達人為近百名青少年講授垃圾分類相關知識;在小區內開展“紅色基因·綠色傳承——可回收物置換環保公益行動”,青少年擔任播報員,循環播報垃圾分類、資源回收的意義和目的,分發垃圾分類宣傳單,表演垃圾分類情景劇等,匯聚小力量,宣傳大能量。深化紅色教育,組織青少年參觀廈門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喇叭堡、走進廈門武警中隊等,讓孩子們體驗軍營生活,體會艱苦的生活造就軍人過硬的性格,艱難的磨礪成就軍人一往無前的精神。
以“美家教”家校社服務為載體,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依托社區“家長學校”“愛尚父母公益講座”等平臺,舉辦“健腦操寫字調和”“如何讓孩子擁有高品質閱讀”“提升青少年專注力訓練”“怎么說孩子才會聽,怎么聽孩子才愿意說”等親子課堂,“關愛牙齒,守護健康”“保護頸椎、心肺復蘇及常見急救知識”等家庭安全健康講座,“全職媽媽早教潛能開發”親子工作坊等,提升家庭教育水平,營造溫馨的家庭環境。
以深化“三社聯動”為抓手,開展青少年專業服務工作。通過與社會組織合作共建,開展以社區為平臺、以社會組織為載體、以社會工作專業人才為支撐的“三社聯動”機制,建立“社工引領義工”服務模式。引入廈門市思明區孝善養老社會服務中心,開展專業青少年教育服務,為青少年兒童提供更多的社區實踐機會,提升青少年社區的歸屬感。攜手廈門立德社會工作服務中心開展“職工親子園”暑托班服務項目,開設“六類十課一輔”課程,包括國畫基礎課、聲樂唱歌課程、小鐘琴教學、經典誦讀、趣味紙藝DIY、親子教育咨詢輔導等,為轄區雙職工家庭子女、“新廈門人”子女提供托班服務,累計服務青少年1750人次。開放“舒心齋”心理輔導服務平臺,招募心理咨詢師15名,幫助有需求的青少年開展心理衛生服務。
好家風教育成效突顯。注重居民家風建設,通過培育社區社會組織,搭建社區“好家風幸福港灣”平臺。由社區和駐區單位優秀黨員志愿者聯合開展家庭親子閱讀、經典誦讀、故事分享、親子娛樂等活動,發揚好家風好家教,使家庭成為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的重要基點。如黨員志愿者鄭淑芬、社區熱心志愿者盧根平每周日組織家長和孩子一起誦讀經典,學習傳統文化,講述感人的鄰里家庭故事,培養孩子們尊老愛老的美德。
四點鐘課堂廣受好評。辦好四點鐘課堂,填補小學生教育的管理真空期。小學生在下午四點鐘放學后,一般雙職工家庭還沒有下班,于是小學生教育上就出現了一段管理真空期。社區黨委和關工委整合發揮高校資源,依托社區辦公場所,開辦四點鐘課堂,為社區內雙職工和隔代教育家庭的孩子提供課后延時服務,提供一個陪伴共讀的社區學習空間,幫助學生完成作業、建立朋輩支持。組建了一支穩定的大學生志愿隊,開展課堂陪伴輔導服務。期間開展優秀進步表彰活動,鼓勵在四點鐘課堂表現優秀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