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福英
(甘肅省隴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電子商務學院/甘肅省高等院校農村電商人才培養重點實驗室 甘肅 成縣 742500)
三農電商是電商在“三農”領域的具體應用,是產業維度意義上的概念。涵蓋農業、農村、農民三要素,主要依托農產品電商、農資電商、休閑農業電商等模式。
1.1 三農電商發展瓶頸及改進策略
1.1.1 存在的問題。基礎條件落后,缺乏配套服務;農村電商高端人才缺乏,專業技能欠缺;農產品標準程度低,無品控、無品牌;物流成本高,冷鏈不健全;農村電商金融手段單一;農村電商認知不成熟。
1.1.2 改進策略。三農電商發展關鍵在農產品上行,要致力于農村地區的產業升級、產品和供應鏈的提升;要重視價值再造,順應消費升級趨勢,發掘潛在產品和鄉村的價值、培育品牌;需培育長效機制,不能只依賴政府推動,讓市場發揮基礎的主要作用,發掘農村電商創業主體內生動力;多渠道多途徑營銷,重視本地平臺的發展和應用。不限于產品電商,還做好農村電商向休閑農業、三產融合、供給側改革和向鄉村服務、鄉村治理延伸。
1.2 電子商務玩法不斷更新
1.2.1 移動化。從PC端向各類智能終端移動。
1.2.2 個性化。從生理消費到心理消費逐漸升級,出現買櫝還珠、愛屋及烏現象,京東報告顯示80%消費者看重品質。
1.2.3 社交化。微信、微博、短視頻全面崛起,從在線化到社交化快速演化,據統計,抖音國內日活躍用戶已經突破2.5億,月活躍用戶突破5億。
1.2.4 融合化。從線上線下競爭到新零售融合,京東、天貓要各開100萬家便利店。
1.2.5 場景化。從“翹首以盼”到“唾手可得”,商業綜合體流行,商業餐飲比例上升40%,等待的幸福感不如即時的體驗感。
1.3 三農電商高速發展。2017年中西部、東北部網絡零售增速快。東北占比達63.5%,占據主要地位;中西部及東北地區平均增速50.4%,國家級貧困縣增速高達52%。

圖1 農村與城鎮網民規模及普及率對比

圖2 2013~2018年全國網絡零售額(單位:億元)

圖3 2013~2018年全國網絡零售額VS農村網絡零售增速
截止2017年底,我國返鄉下鄉雙創人員已累計達到740萬人,其中一半以上依托電商。農村網店近千萬家,帶動2 800多萬人就業。
在裂變式高速發展的電商順風口,農業農村電商想要高質量的借取東風,農村電商人才是核心要素。但就目前來看,農村人才電商知識不足,農村電商人才十分匱乏且流失嚴重,高校對農村電商人才培養力度不足,也缺乏系統和科學的農村電商人才培養體系。
3.1 “學校+企業”模式。明確農業類院校的培養目標、辦學定位,強化面向農村和農業的職教體系建設,實現“大眾創業、萬眾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的有機融合,著重培養“熱愛三農,志在農村”的三農電商創業領軍人才。
一方面,積極創新人才培養機制和教育教學模式,構建有效的產教融合機制,通過訂單培養、專題培訓、繼續教育等方式,讓學生走向電商企業、田間地頭等時間場所進行學習,讓教師向企業精英、信息農業經營主體學習,培養高素質、懂技術、會管理的農村電商人才。另一方面,優化課程設置,以農村電商發展為需求導向,增加網點運營推廣、美工設計及大數據分析等方面的課程,注重項目式實踐教學,強化學生動手實踐能力,并制定系列措施引導、孵化學生的農村電商創業項目。
3.2 “走出去”模式。外出參觀交流,通過實地考察和互動交流,學習域外成功經驗、參加企業或專業院校電商培訓、研修班及各類電商論壇,資源共享。重視對專業合作社帶頭人、專業大戶、家庭農場主、返鄉農民工等農村創業主的電商意識的培養,扶持新一批農村電商創業主力軍。
3.3 “請進來”模式。根據產業發展需求,有針對性地引進產業技術人員、企業家等各類人才。并為外來“精英”投資農村電商、為三農電商創業提供一站式服務,政府背書,建設一批三農電商創業園、創業孵化基地、創客服務平臺、眾創空間等平臺。
三農電商要想突破發展瓶頸,迎來新一輪發展高潮,進而助力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和組織五大鄉村振興重大戰略決策工程,就必須在農村電商人才培養模式上有新突破,實踐證明“學校+企業”“走出去”“請進來”等都是可行、有效的培養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