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杰劉彩玲 趙 強
(1中國電建集團西北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陜西 西安 710065;2楊凌職業技術學院建筑工程分院 陜西 楊凌 712100)
我國位于世界上兩大活躍地震帶之間,受到歐亞地震帶及環太平洋地震帶的影響,屬于地震多發的國家。依照相關的統計分析,我國大陸地震占據到世界范圍比例的1/3。農村地理位置特殊,所能容納的人口數量較少,對于建筑抗震設防的性能不夠重視[1]。相較于大中型城市的建筑,農村建筑抗震設防力度薄弱,房屋垮塌導致的人身財產安全損失占據比重更大,因此農村建筑結構的安全性及穩固性應更受關注,更需要重視相關問題的解析,明確出現問題的原因,有針對性地提出合理化的建議。
1.1 村民防震防災意識薄弱。在農村地區,群眾對于抗震設防的認識不到位,沒有相關方面的意識,加之防震、抗震知識匱乏,即使是有些農村群眾考慮到這類問題,但顧忌成本的增加,也沒有及時的采取有效的措施,導致房屋建筑抗震建設嚴重滯后。面對新房的規劃,所使用的設計方案存在不合理性,當建筑真正投入使用后,更是出現了一系列不合理的問題[2]。
1.2 農村經濟相對落后。農村經濟相較于大中型城市來說較為落后,出現此類問題的原因主要是農民本身的收入偏低,生活狀況不佳,經濟條件不寬裕,無法在房屋建設上投入大量的資金與精力[3]。面對經費投入不足,又想要追求高質量的房屋建筑,已經很不現實,再加上一部分農村盲目追求房屋建筑的外觀、造型等,嚴重擠占了在抗震結構上的經費投入。
1.3 屋基選擇不科學。農村建筑結構穩定與否重在屋基選擇的合理性與科學性。目前來看,農村建筑抗震設防達不到理想的效果是因為屋基的選擇不合理。在尚未明確有效用地的情況下,過于看重“風水學”,忽視了建房的地質環境和基礎條件,未能選擇有利的抗震地段。屋基的挖掘深度沒有達到相應的標準,多數只有50 cm左右,處理的方式又過于簡便,只是鋪設了條石,采用砂漿找平,便進行墻體砌筑施工,很少會設置地圈梁等。
1.4 房屋結構不合理。房屋結構不合理是影響建筑抗震設防效果的關鍵,門窗的設計不科學,構造柱及圈梁缺失[4]。加之承重墻的厚度達不到相應的標準,還有部分磚混結構的承重墻僅僅為120墻,磚木結構的房屋層高超出了一定的范圍等等。在施工過程中,沒有使用比例合理的砂漿,導致建筑物的粘結強度低,整體的質量不過關,與抗震設防的基本要求不相符。
1.5 缺乏防震防災規劃。農村尚未建立統一編制的標準,未啟用相對科學的抗震防災專業規劃,加之缺少基本的法律界定,使得村鎮在缺少管理部門監督及強制要求下私自規劃建設房屋,影響到后續的規劃,違背了建筑物設計及建造的基本原則。
2.1 強化房屋建設的組織領導及管理水平。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應該重視農村建筑建設問題,通過農辦、民政及財政等部門的有效協調,實現密切合作,共同研究合理的對策,謀劃出更加完善的農村房屋建筑質量管理體系,方便為農村建筑物的建設過程提供有效支持,對其展開詳細合理的指導,保證在選址、施工方面實施更合理的規劃。
2.2 編制相對完善的村鎮建設計劃。加強農村抗震設防管理與村鎮規劃有效結合,依照不同的地區,分析地震活動的頻度與強度,由此實現更加科學的村鎮建設規劃。在實際規劃的過程中,應該重視抗震有利地段的選擇,避免選擇滑坡、陡坡等地形復雜的區域,結合當地的經濟發展狀況,關注新建房屋農戶的經濟水平,適當的開發并推廣科學合理的經濟適用地段,重視與當地風俗的完美融合,起到良好的抗震設防效果;依照不同的戶型、結構等,規劃出細致的村民住宅設計圖[5]。
2.3 推廣典型抗震設防安全工程。重點是推廣典型的抗震設防安全工程,通過相關實踐,證明抗震設防的重要性,由此調動起農村群眾的參與積極性。移民搬遷、地質災害避讓搬遷等具體的工程,受到新農村建設政策的影響,在實踐過程中應講求實事求是、因地制宜,采取分類指導的方式,落實好各項基礎性抗震設防措施[6]。將抗震住宅建設和新農村建設工作進行有效的銜接,積極總結相關經驗,從點到面,穩步扎實地推進農村居民地震安全工程的整體進度。
2.4 加大防震減災知識宣傳力度。重視對村民進行防震減災知識的培訓與教育,同時嚴抓落實,將細節問題及時處理,有序開展指導工作。農村新建民居防震抗震知識的普及意義重大,應進行聯合抗震設防技術指導,編制出村民更易接受的技術操作規程手冊,免費為建造房屋的村民發放。依照相關部門及基層組織協會的具體要求,對農村建房工匠與農村建筑組織實施有效管理,針對參與施工的相關人員開展有效的培訓計劃,定時舉辦建筑施工技術、防震減災知識的相關會議,開設農村居民防震抗震知識培訓班,對參與并表現優良的個人發放證書[7]。地震、國土等相關部門應該強化技術方面的指導,關注農村建筑的施工質量,提高農民群體在防震抗災方面的水平。
2.5 落實政策引導和財政支持。政府應該發揮自身的影響力,強化對農村的扶持力度,幫助村民更好的落實建筑物的抗震設防計劃。在農村,村民蓋房成為了一種追求,也是村民最大的支出項目。農辦、民政、財政、規建等部門應該實現有效的分工協作,積極地落實農村村民抗震設防的財政補助政策,由此為百姓提供有利支持。農居的建設應該注重安全性,強化抗震設防的力度,提升其具體的抗震水平,保證新農村居民的生活安定,促使新農村經濟的發展及農民收入趨向于穩定增長的狀態。
目前,國家對于地震發生的時間與地點難以實現準確無誤的監測,只能通過提升建筑物結構的安全性及抗震設防效果加以防范。農村經濟水平有所提升,住宅數量越來越多,村民在建造房屋的過程中更應重視抗震設防性能,積極響應國家的政策規定,嚴格按照具體要求施工,保證在細節上落實規劃,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