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社會學的理論危機與齊美爾的方法論基礎

2020-03-13 01:32:16
廣東社會科學 2020年2期
關鍵詞:心理因素心理

王 赟

一、引言:“屬加種差”的類型學和社會學的理論危機

自然科學自17世紀起的先行對包括社會學在內的社會科學產生了多種正面或負面的影響。在這些影響中,雖非最顯著但很關鍵的一個就是:科學圖景(schema)自身的劃分,或者說學科的類型化,往往依賴于研究對象所被觀察到的“本質”,這種本質是寓于作為對象的物體自身的屬性,對其的觀察則按照相似性的程度來展開。這種類型學觀念直接來自于生物學在近代廣為采用的屬加種差邏輯:人們首先依據對象的相似性劃定屬差,再在屬內按照差異性劃定種差。相加后就有了某個對象的系譜學定位。支撐分類過程的則是以觀察和實驗為主的實證方式。以機械體為對象的研究造就了物理學,以有機體為對象的研究生成了生物學,等等。與此類似,交叉學科也必須建立在對象的交叉屬性上,如生物化學。社會科學諸學科也習慣性地因循這條來自自然科學的規則:經濟學就是以人的經濟活動作為對象的社會科學,政治科學就是以政治活動作為對象的社會科學,宗教活動對應宗教學,等等。屬加種差的分類學原則背后,是馮·賴特①所稱的“實證主義主旨”預設:1)不同主題的學科在方法論上是統一的;2)自然科學尤其是數理物理學向包括人文科學在內的科學提供標準;3)因果性就意味著對普遍法則的尋求。

社會學也受到這種觀念的影響,但大多數時候表現為代價而非成就。其結果是,在社會學內部出現了兩種具有明顯問題的研究傾向。第一種傾向過于自負。它首先將社會看作對人所處的世界進行抽象思考后生成的一個觀念,進而成為社會學這門新興科學的研究對象。經濟、政治、法律等諸范疇自然地成為這個整體社會觀念的一部分。在這種情況下,社會學事實上取得了社會科學之總和的地位,其他社會科學分支學科只是社會學的子學科。而一切對人及其環境設置的思考,都成為了社會學思考。

第二種傾向相反過于謙卑??紤]到社會本身的復雜性,這種傾向首先將其他較易確定的對象——或許是因為那些對象的單一性和同質性更好地滿足了屬加種差的邏輯——交給諸如經濟學、法學等學科,然后將“剩下的”稱為社會學。在這個意義上,對社會的定義實際上依附于英美社會學傳統將社會與國家對立之后形成的市民社會(civil society)的定義:“社會科學中存在的極端扭曲的分工觀念……認為,社會學所要研究的是‘社會’,即19世紀思想家所說的‘市民社會’……對國家的研究被看作是‘政治學’或‘政治科學’的專屬范圍”②。換句話說,社會成了現代人之規范化生存諸范疇的剩余;而社會學則成了現代人對其規范化生存諸范疇之剩余的規范化認識。

在自然科學中,由于主體直接作用于它的對象,因此按照對象進行學科劃分的原則是有效的;但在社會科學中,由于對象和主體之間關系復雜且相互交織,對同樣原則的照搬就導致了上述兩種錯誤傾向的出現。③

研究對象問題一再引起爭論的背后是 “社會學應當如何展開”的基礎問題。從僅以描述各自方法論的方式來懸置爭議的涂爾干和韋伯④,到試圖調和對立觀點卻使自己處于尷尬境地的帕森斯⑤,對象差異成為方法論差異的表現,并導致了如盧曼所說的“社會學的理論危機”。⑥

事實上,從社會學的古典時期開始,齊美爾對這個話題的思考就非常重要但卻長期被學界忽視:限定了社會學的并不是對象,而是對象和方法的聯系。本文試圖通過對對象、方式和心理設置三個方面及其相互聯系來分析齊美爾方法論的基本設置。正是通過這三個因素及其相互間的聯系,齊美爾將“社會化過程之形式”確定為社會學的獨特對象;形式則同時意味著經驗的重要性和人際層面的相互-行動的必要性。反過來,社會學也因此同時得以確立它的科學性和學科邊界,來走出自身的理論危機。

二、對象、方法和心理因素設置

首先,社會學的獨特性不建立在它所考察內容的特殊性上。齊美爾在《社會如何可能》中通過關于畫的例子很清晰地揭示了學科和對象間的不對稱。從史學或美學目的出發,人們可以研究一幅畫的價值。在此情況下,作品的史學或美學意義是我們的研究對象。而觀察者和其他個體的心理因素在與作品的聯系中——因而也是與創作者借由作品而形成的聯系中——起到某種重要的意義。一幅畫在這時的意義首先是,自我和他人通過這幅畫共享了某種感受。之后,從這個共享的感受出發,人們可以在作品和它所體現的史學或美學事實間建立邏輯聯系。但同時,一位自然科學家同樣可以以別樣的科學目的研究這幅畫。從一開始他就不會對對象的心理事實感興趣,而是注意更接近被界定為真實的那個質。即,通過這個對象,可以建立什么關于真的認識,如畫的顏色來自什么獨特化學構成等等?;氐絾栴}本身,既然并非是一個對象對應一個學科,那么對于社會學來說,從對象角度出發并不能得出關于學科門類的專屬分類。

這個問題在社會科學內部表現的比在自然科學內部更為嚴重。由于根本不存在不涉及經濟、法律、宗教、歷史等因素的社會,社會學所考察的現象或現實,同時就是經濟學、法學、宗教科學或史學所考察的那些現象和現實。齊美爾認為:“(如果說社會學)很大程度上建立在人必須被理解成社會存在這個事實上,且社會是所有歷史事件的向量,那么它并不包括任何已有學科尚未研究的對象,它只是再現了對這些學科而言的新途徑,和一種新的科學方法,正由于這種方法對所有問題都適當,所以社會學并不是一個自為的科學?!雹?/p>

而在方法論角度上,他宣稱,無論針對物質的還是心理的方面,無論是整體論意義的社會,還是個體的零散分布之和;社會學都不以自成的社會為對象。整體論觀念下的社會無法在功能主義意涵之外提供社會存在的意義;而在方法論缺陷之外,整體論式的社會觀念首先由于無法真正聯系具體的社會現實而是根本錯誤的:社會無法成為真正外在于人及其行動的整體,任何被整體論評價為“社會”的因素同時也必然是關于個體人的因素。這意味著,社會不是純粹的“物(chose)、內在的力(force)或外在的社會事實(fait social)”⑧;而只是群體觀念圖景之下的存在。人們只是對現象中的人與自然的某些方面進行把握,并按照某種類型學劃分,來現象性地將其中一部分因素之和稱為社會。整體論只是人為地將現象實在的某些方面進行 “提純”或限定,卻同時忽視了在這種“提純”過程中,主體和對象相較于自然科學都要復雜的多。其結果是,對象這個課題成為了社會學的問題。

因此,對象和方法的有機聯系才能確定一個自成的社會學。它使社會觀念與個體或自然得以互相區分,并在科學分類中給出社會學真正的角色。

社會學所觀察之物因此處在兩個層次上。首先,相較于其他科學,社會學所擁有的就是日常的那些內容;這個領域的研究不致力于研究特例或被人為發明的因素,比如某種超級“社會力”觀念。相反,它建立在對社會生活的日常和內生因素的把握之上。其次,僅指出第一點還不夠,必須掌握一種適當的方法,使日常之物轉換為社會學的對象。換句話說,社會學的建立,在于用獨特的方法論,使學科在認識層面與日常生活中的知識或其他社會科學的知識做出區別。個體或社會,各種商業、宗教或生產行為等具體現象,以及經濟學、政治科學、史學等科學所共享的那些內容,都只是社會學的“未加工”對象。這些內容需要一個方法來聯系,以使社會學相較于這些未加工對象,可以確定一個“純粹”對象。因此,“齊美爾的所處位置是明確的:純粹社會學是一種思考‘什么是社會的’的方式,是限定一種探討領域,是一種視角。它指明了對建立于一種社會生活的形式,和同樣這些社會存在的內容之間差別的構建?!雹?/p>

對象問題的核心因此實際上就是方法論問題,必須建立一種合適的視角來思考具有如下特征的社會:首先,社會并不真正與組成它的個體相割裂;其次,社會也從來不是零散分布的若干單位或個體的簡單數量之和?!霸谏鐣写嬖趶蛿狄饬x上個體間的相互行動。這些相互行動總是受特定的驅動(impulsion)或為滿足特定的目的而產生。欲望、宗教或僅僅是舒適性的驅動,維護或反對這樣的驅動的目的,游戲或財富、幫助、教育等的占有,以及無盡的其他,為了、與或反對他人的行動,這些都使人在和他人相關的情形中進入與他人聯系之下的生活,就是說,他創造了基于他人的影響并受其影響。這些相互行動意味著個體的這些驅動和這些根本目的的向量構建出一個單位,或者說一個‘社會’”⑩。

構建了完整社會單位的,是處于相互和有機過程中的個體、他們的沖動和目標。齊美爾眼中的社會從經驗意義出發,其中“完整單位”的提法已經潛在指向了“交互”(reciprocal)意涵。如果不是存在一種交互性使各個組成部分彼此連接,所謂“完整單位”就會分離為數個機械部分而不再有機“完整”。社會的完整單位的提法潛在意味著組成部分間的交互性。

人的心理來源、沖動、旨趣和其他心理活動在齊美爾筆下是最根本的行動來源。一方面,它們是社會生活中人之存在的最根本單位;另一方面,它們并不是通過對其存在狀態的原因來解釋——那將是心理學的任務——而是通過對這些存在的表現進行觀察而進入社會學。這些實踐中可被觀察的心理因素構成了社會和社會學最基本的內容。與涂爾干相反,齊美爾將個體心理機制看作組成社會學對象的不可或缺的部分。

必須同時強調,構成社會的這些心理因素也還并不是社會學直接和立刻的對象。這些心理因素僅在同步整合/對立的相互聯系上才進入社會學研究。心理因素如果要構成通過經驗可感知和觀察的社會,就必須籍由一個必不可少的過程:社會化過程。

三、作為純粹社會學對象的社會化過程之形式

社會化過程指:原本孤立的個體以多種方式通過它建立了相互間的聯系。這些聯系既可能是基于合作的,也可能是基于沖突的。在時空網絡中,自然在其自生性中向人提供了生存和與他人交往的能力。這一事實也同時提供了人們相互之間建立彼此關系的能力。同時,既出于個人本能也出于社會需求,人具有與他人交往的意愿和能力。那么,人就以理性和意愿的雙重手段符合了先天(a priori)提供的交往可能性,并因此向個體提供了無盡的共同生活的能力和可能。社會化過程因此“有無限的形式和多種實現方式,在其中,個體構成了旨趣的單位——基于意識的或物質的、瞬間的或持續的、有意識的或無意識的,這些旨趣作為動機理由或目的期許——在其中,這些旨趣本身也得到實現?!饼R美爾將社會化過程之形式(以下簡稱形式)看成個體和社會整體之間的媒介。同樣,形式還是某項具體實踐和關于它的抽象認識之間的媒介。形式內生于社會和人之存在,因此是社會的現象本體(ontology),或者說,社會的存在本身。

齊美爾基于當時的知識傳統習慣性地使用“形式”一詞,卻與康德“形式必須在與具體經驗性質料相分離時才有可能”的形式觀念相對立。齊美爾的形式描述了一種人的獨特范疇或者關于這個獨特范疇的觀念:通過形式,不同的個體在社會現象中相互-行動。一方面,個體并非某個整體社會的功能組成部分,因此相互-行動區別于共同行動,前者更為強調個體以各自意愿為出發點,并在“對于自我”和“對于他人”兩個維度提供行動效果。另一方面,相互-行動強調了動態的社會化過程。人通過互動不停地對其所處的社會聯系進行調節,形成了永恒的動態過程。其結果是,形式因此要么是社會聯系本身,要么是個體處于其中的社會聯系所發生的情境——它并非單純的社會環境,而相反是社會存在本身。歸功于這些聯系和情境,個體性不是個體的孤立狀態,而是個體在社會場景中的聯系狀態。同樣,對形式的研究也并不違背對客觀性和群體性目標的追尋。由于形式既是本體性的社會機制,又是認識對其的正確把握,因此,它提供了克服純粹主體性而通向“相對客觀的”和“相對群體的”的可能性。

筆者認為,齊美爾的形式觀念因此指出了其方法論首要原則:人之經驗是社會和社會學的來源。經驗并不意味著純粹個體維度的應激以及應激在認知中的儲備,而是指向人的社會本能:基于對所經歷事物的認識進行行動選擇并在下一次與他者的交往中評價行動效果,人以共情(empathy)或說共同經歷(live together)的方式來理解他人。經驗因此首先指向個體的內部與外部之間通過時空網絡的無限往來。在實踐中,個體那種并列擺放(juxta-position)的潛在狀態(這種狀態從未真正存在過)就通過形式被轉化成相互關系上的向量。行動者之間因此總存在狀態上的共生性(mutuality)和機制上的交互性(reciprocity)。社會學家瓦蒂爾因此解釋道:“共生性假設每個行動者認為,他人認為如果在此時此地交換相互位置,每個人都以同類型的方式看待世界;交互性使得無論什么特定的生物設置,互動者都以同樣的經驗性方式進行對所處情勢條件的選取,換句話說,行動者對發生了什么的看法是一致的,或者說對所處情形的定義是一致的?!?/p>

基于實踐,形式過程使復數意義的個體得以結成互動聯系,社會從中生成。社會學因此通過對形式的研究來建立對社會現象和人的理解。在這種情況下,基于人與社會經驗維度的社會學與純粹的形而上學相區別。但同時,社會學的經驗屬性不意味著它必須(或只能)將注意力放在世界中個體的孤立的經驗行為之上。相反,由于形式通過旨趣等心理因素對行動中的個體和他們的共同活動進行了重組和聯系,社會學并不陷入“局限于對心理因素進行主觀描述”的心理主義和由純粹主觀性帶來的唯名論陷阱。就是說,形式實質上是現象本體在認識中的投射,而非基于主體的感受性的認識。通過形式,社會學完成的是從主體認識達到存在之客觀呈現的過程。一方面,這否定了將社會當作純粹主體認識產物的唯名論,另一方面,這也否定了將社會當作不涉及精神(即自由的人)的外在機械實體論。

社會化首先是社會存在的實現過程。此外,對于作為科學門類的社會學,必須通過對這個過程的研究來把握社會本身。相比之下,涂爾干也試圖通過功能來研究社會化過程的角色。但對涂爾干來說,諸如勞動分工等社會化過程只是某外在實體(社會自然)的功能。勞動分工使人相互區別并獲得其獨特的社會角色,進而推動社會向更復雜的形態演化。至少對于涂爾干來說,這背后隱含著進步主義的樂觀傾向。但事實上分工首先是一個社會自然的工具;社會則是更為根本的一些力或規律——比如人在自然中的歷史進化——的產品。齊美爾則認為,社會化過程是自生和自為的(en soi et pour soi)這一事實并不說明社會是自成(sui generis)的。對社會化過程的功能研究有助于理解其在社會中的運行機制,但這并不能否認如下事實:社會化過程在個體及他們之間是自生的。功能主義只是將社會化這個自生和自為的角色變成了一個純粹的認識工具,用來滿足某個外在并被假設為高于人的原因,這樣的原因根本就不存在。

現在可以明確地得出齊美爾社會學的獨特對象了,這就是形式本身。形式意味著實踐和研究的聯系,以及由實踐中的形式所凝聚了的那些內容與社會表現出的整體模態和趨勢之間的聯系?!霸谒幸汛娴纳鐣F象中,內容和社會形式構建了完整的具體現實;社會形式不能不與聯系到所有內容的存在發生關系,就像空間形式不能不與以它作為形式的質料發生聯系。相反,如下才是所有社會事實和存在的因素,與現實不可分割:一邊是旨趣、目的或動機,另一邊是形式、個體間相互行動的模式,通過它或以它為形式,內容成為了社會現實。”

形式與普遍法則不具可比性。普遍法則或者說定規法則(nomological)意味著公式或模式與由它所揭示的事實間的普遍、先驗、排他的關系。形式則并不是無視時空網絡而超驗永恒和普遍有效的。在這個意義上,齊美爾斷言,沒有哪個形式可以覆蓋所有的社會形態。形式并不是某種力或某種實存(subsistance),而更多的是一種有效聯系了人的關系和方式。不對行動者之間的關系、環境和他們之間的聯系網絡進行把握,就不能把握形式。此外,將形式當作一個認識方式,又暗指了一種獨特的社會學方法。形式與法則不具備可比性這個論斷因此反對社會學上法則式的解釋。

按若干給定的形式而完美分化的社會并不存在。那么,不同形式間的因素就不是嚴格劃分和清晰互斥的?,F實生活中,個體或某個社會單位同時是若干形式的組成部分。在實踐中,一個形式與其他形式并不是平行的而是相互交織的。形式研究的系統性并不意味著在格式化和結構化之上的完備性和作為其結果的公式化研究,而是意味著完備的情境研究。

此外,齊美爾對實證主義的反對,還在于后者與功能主義思想的聯系。做如下對比有助于對這個問題的理解:公司包含若干職能部門,每個部門有限定數量的成員并以功能劃分區別于其他部門,功能意義上的適應-整合又滿足了每個員工或雇主的行動目的。對社會來說,情況則根本不同。區別于蜜蜂或螞蟻的“社會”,人類社會中的個體以某種方式組織起來,這確實作為效果產生了某些功能,比如面對自然時的生存或社會維持等。但首先,個體行動的目的是每個個體自身的生活,而并非功能性的生存或社會維持。這意味著,社會的創造并非依據某外在于個體的目標,而恰恰就是個體間相互關系及其效果。個體只間接地向社會提供其行動和與他人互動的影響;功能則只是他的行動和互動在后天(a posteriori)意義上的效果。當然可以考察社會中個體的功能,但對于其自身的存在,這個功能只是效果而非原因。

“必須針對構成社會的所有主要關系和互動來開展工作,要針對群組的劃分方式、限定方式、階級構成、社群、次級群體,要以社會互動嵌入了對象自然的、個人的、意識中的獨特整體的方式,并要基于分類、發展和等級角色,要開展以個體‘表征了’全體,如為了群組的內部相參性而強調共有敵意的重要性的方式,”社會學因這個本質而區別于其他關于人和生活世界的科學,它作為專門學科的獨特性寓于對象到方法的聯結上。雖然與其他門類共享來自于日常的直接內容,社會學的對象只能是社會化過程之形式,因為對象意味著直接內容和社會學獨特的形式方法之間的內部聯系。其最大特征因此在于與其他社會科學門類相比明顯具有差異的對待直接內容的方法。當社會學家致力于關于社會的科學時,并不能將社會僅僅當作一個總體對象,或者“致力于研究什么‘在社會中’或‘與社會一起’發生,(相反,必須注目于社會化的形式和模式以及個體在其中的交互關系。)不能將抽象的形式當作是社會化過程的原因,而應將其當作社會化過程本身;社會,在社會學可以使用的意義上,就因此要么是形式,是以形式為模式的類型化,的抽象普遍觀念,要么是這些行動的形式的附加?!?/p>

如此,才能把握齊美爾關于社會學的 “社會科學之幾何學”比喻。社會學不提供對新內容的研究,而是以一種新的方式看待已有之物,并借獨特的方法論來形成自己獨特的對象。幾何學對應自然存在,社會學對應與人相關的社會存在,這兩門科學都致力于對原初和經驗質料進行抽象化的形式研究,并通過抽象過程提供形式上的理解和闡釋。提示了社會學的獨特性的,并非它所觀照之物,而是眼光與所觀照之物在現象上的重合。形式并不致力于普遍意義上的法則,形式本身就是一個正在演進社會中的過程。社會學致力于理解這個過程及其中因素的運作。至于個體,由于他直接關涉于生活中的多種形式,他本人也通過對這些形式的研究來部分得到揭示。對社會個體的理解——這與對抽象的純粹個體的理解并不完全是同一回事——只能通過形式研究來完成,形式聯系了外部世界和個體所具有的社會聯系。如此研究的重點在于最細致的和最根本的心理因素,因為正是這些因素在互動過程中反射回自身,在社會存在意義上的個體性(individuality)之下塑造了心理存在意義上的個性(personality)。

四、作為形式驅動者的心理機制

由于形式在實踐中并不直接可見,必須追問:“對形式進行把握的標準是什么?”齊美爾認為,每一個形式背后都有一個支撐它的心理機制,一個處在更深層次的旨趣、動機、理由等。把握一個形式因此意味著同時在作為行動內部沖動的心理機制上,和作為行動效果的人際互動上,把握個體的心理機制。

所以,不考慮個體或個體間的心理機制就無法研究形式。某種意義上,形式就是社會個體所具有的目的、動機和旨趣,它深入地植根于闡釋了個體“溝通和交往”的個體精神上;形式又同時是個體間溝通和相遇的表現。個體同時具有獨立和交往的二重狀態,這構成了個體和他者間的關系,社會也得以可能。從柏拉圖到康德一再出現的傀儡戲類比實際上就是一種不考慮心理因素和心理機制的社會觀念。在這樣的社會中,由于只能服從外部存在的制約,人成了真正的玩偶。

為此,必須避免將社會的構建建立在對個體心理機制的排斥之上。社會不是傀儡(一般行動者)背后的主人,而是主客體之間的橋梁。個體在其行動中,首先帶有相互聯系,這些聯系既保留了每個個體心理因素的重要性,又將這些個體當作創造了外在于他們的社會的主體。社會或社會化首先意味著主體和對象間的聯系。如果主體性意味著個體在其行動中的特殊性,那么社會化及其形式則是主客體聯系的保證:社會的運行并非主體的直接產物,而是“伴隨主體”的過程。

在具體的理論設置中,齊美爾也非常強調他者的角色。社會聯系不僅是自我與其所參與的世界相遇而發生的結果;而首先是自我與他者之間的互助聯系本身。通過這些聯系才形成了生活世界。同樣,自我與他者之間的聯系并不處于個體這個維度,而是處于人際這個維度,它使得客觀性可以基于主體性而得出。

社會和歷史因此就是社會化過程本身,通過這些過程,且歸功于相互聯系,個體成為個體“們”。社會化在這個情況下既不是某種囊括了所有社會因素的結構,也不是外部現象在個體上的結果,而是一個自成的過程?!?社會是)以不可計數的不同方式實現的形式,在其中,旨趣——感知的或思維的,暫時的或持久的,有意識或沒有意識的,由因果推動的或目的論的——使個體成為一個單位,在它內部這些旨趣得以實現”。

重提齊美爾在《社會如何可能》中指出的社會化過程的三大“先天(a priori)形式”(齊美爾本人語)因此顯得非常必要。這些形式是社會化得以運行的先決條件,也同時是社會這個本體存在的基礎。齊美爾迥異常人的文風使得他提出的概念不易歸納,筆者試圖跨越他本人的表述將這三大社會生活的先天形式總結如下:首先,人通過類型化的方式來了解其他個體。其次,人的生命/生活同時具有私密和公共意義。第三,社會一經人的意識把握,就現象學地展開。第一形式意味著,人不能了解關于對象的所有碎片化細節,而只能通過預先習得的認識以類型化的方式形成預置模型,并在遇到新的對象時,由對象被主體把握了的相似性而將其納入相應的已有認識類型?!邦愋突币虼耸钦J識過程的普遍實踐(而非實證)邏輯。在個體行動或互動中,行動的主體永遠是自成、自為的人。我們是關于我們自己的整全(totality),而不是一個標準化的邏輯或社會機器的產物。在這個意義上,個體性指向的是多樣性和多元性。我們無法從個體眾多的碎片中自動導出個體在康德物自體意義上的本質(verity)。但是,存在一個媒介性的現實認識層次。這個層次可以在具體的碎片和普遍認識之間建立聯系。這就是類型化過程的功能。通過類型化,人在自身內部形成對他者的把握,而不致陷入關于他者的無盡細節。這種方式不可能在每一次都完美地將個體內化,但在實踐中,沒有其他更為可行的認識方式。在時空網絡中,根據對象個體的類型建立的認識和知識可以完成主體的經驗傳承,進而塑成抽象的形式知識。知識所傳承的并不是關于對象個體的碎片;而是對象被歸類于的、再現了他的特征之和的形式類型。

這種認識的構建方式意味著與經驗相關的雙重運動。一方面,經驗是人得以建立知識的唯一可能。從這個角度出發,無論面對的是社會還是自然,所有科學都是經驗科學。另一方面,類型化并不是方法論意義上的實驗或實證。它內在地要求類型、概念,和通過共同點而將一定數量的個體聯系在一起的形式。

第二形式意味著,個體既非由社會決定也非決定了社會。通過無盡的創造過程,個體和社會同時成為可能:個體意味著社會性,就像社會同時意味著個體性一樣。社會作為個體和生活世界之間的橋梁因此對個體和外部世界同時具有歷史或社會意義?!霸谝粋€單獨的生命中我們活在兩個方面上:首先是內部,從主體這個基礎(terminus a quo )出發,但也如同完全不可代替地導向被愛者一樣,在他被完全吸收(terminus ad quem)的那個目的的范疇上。”

筆者認為,對應于目的(terminus ad quem)的對象性(objectivity)和對應于基礎(terminus a quo)的主體性(subjectivity)通過社會化形式得以聯系而非斷裂。生命同時具備個體的意義和社會的意義。個體意義指向意志或個人興趣,而社會意義指向復數意義上個體的共同價值。社會生活因此就是意志/責任、個性/規則、經驗構建/形式驗證之間的共時(synchronic)往復。社會則既不是個體的心理因素在數理意義上的疊加;也不是處于外部的,以絕對的方式制造了某些邏輯的、人們在其中找不到個體來源的抽象精神的極權統治。

人通過在社會中接受知識和形成認識而是其所是。傳統、習俗和信仰標志了一個人的特征,因此誰都無法否認社會對其創造物的影響。但同時,人在“此刻”(le présent)的社會生活又通過對行為及其中的心理因素的接收反過來生產著新的知識和認識。這一過程又是對自我和社會進行重構的過程。由于個體同時具有的個體意義和公共意義,我們實現了過去和現在的銜接,偶然性和普遍性的銜接。社會同時有制造者(面向現在-創新)和產物(面向過去-傳承)這兩個功能。社會因此也需要在它本身和個體的生命之間出現一個媒介。形式就處在它們之間,而生命同時包括基礎和目的的意義;形式對社會和個體的生命來說都是基礎和不可消減的,它也同時表征了社會和個人既相對獨立又相互聯系的特征。

第三形式意味著,個體在其相互行動中生成社會,社會也同時向組成它的個體提供社會角色來占據。就是說:“每個個體的質提供了他所處的社會情境中一個給定的位置:這個位置對他自己來說是心理的,但同時對整個社會來說也是現實性的?!鄙鐣虼俗鳛橐环N觀念建立在個人和生活世界的融合上。心理因素以現象方式指向事實,這也為客觀性提供了可能性?;蛘哒f,個體的社會性標記了社會生活,這種標記又是現象學地展開的。社會得以存在的基礎是人們歷史性地意識到社會作為現象而存在?!懊總€個體看起來都完美地整合到某個社會位置上”這種感受在日常生活隨處可被體會到,但這種所謂“完美”是現象而非某個法則給出的。持上述觀點的人必須同時意識到,“完美整合”只是人們對獨特的社會性現象在觀察之后得出的圖景。

齊美爾因此特別反對通過某種自然科學式的規律來解釋社會。整體論(holistic)觀念的主要問題就在于首先將作為對象的心理因素和作為認識方式的心理學方法論進行了綁定,卻又無法徹底如愿地在社會學分析中祛除個體心理因素:這是由個體和他們所組成的社會之間的內在聯系所決定的。齊美爾指出,心理因素和情感沖動是社會構建不可分離的因素。事實上,正是這些因素解釋了個體的社會性來源。這些因素也并不僅僅是可被闡釋的;它們的運行首先是社會的必要條件。人利用類型化能力構建社會網絡,這種能力并不是外在給定的,而是由人在時空中的存在方式和過程所決定的。最終,在社會網絡中,宏觀視角看到了社會整體,微觀視角看到了無盡的個體;齊美爾則認為,應該致力于展現作為存在的社會如何在一個動態過程中,通過形式同時聯系了個體和生活世界。

五、作為方法論基礎的形式與心理機制的重要性

三大先天形式正好描述了社會構建中這種既充分又必要的關系。社會學家的問題不僅僅是知曉社會如何構建,還必須指出社會為何以及在何種狀況下是必不可少的。瓦蒂爾提出,為了理解齊美爾的理論,用知識(savoir)視角取代舊有的功能主義的認識(knowledge)視角是緊迫而必要的,因為“社會假設,作為主體的個體為了創造他們之間的相互聯系至少分享了一種共同的知識”。就是說,知識指向個體在行動時將三個先天形式作為根本條件所形成的實踐中的參與能力。而認識則僅僅指向對自己和他人的行動的工具性掌握。認識視角預設了行動者以包括他人在內的行動對象為工具來實現其行動這一功能,而這并非人的社會狀態:人的社會行動當然包括某些策略和功能行為,但人在此之外首先是社會性地存在著的。人的社會性存在先于任何個體的策略行動。這兩個觀念的差距指向實踐意圖。實踐中,人不僅接受外部社會和他人傳遞的信息并對他人做工具性的開發,而是首先期許著和他人溝通交流,用以傳播信息、形成社群、維系交流,并在非目的性的意義上構建了社會。這就是說,人以默會的方式參與生活并最終形成社會;但如此這般的社會并不是人的勞動產品。瓦蒂爾總結說:“齊美爾解釋說他更希望談知識而不是認識,社會假設了至少是實踐的知識,個體運用它來在相互間創造聯系。所有對社會構建之條件的分析同時帶著認識之模式和社會實現之模式兩層意思。揭示的先驗條件不光與認識社會的能力相關,它們從根本上觸及的是社會本身的存在,更明確地說,社會聯系的實現模式。為了可以存在,社會部分地假設了構成它的那些因素,一方面是能力、感覺、對互動關系的感受,總的來說一種社會化過程的知識在場;另一方面是要充分意識到這些因素在社會化過程中所占的獨特地位,就是說這些聯系一方面聯系了個體,另一方面又從來沒有完美或徹底地聯系他們?!?/p>

因此,區別于心理學總是將抽象的純粹個體假定成心理因素生成的場所,社會學則首先將注意力放在心理知識在社會化過程之形式的構建過程中的狀態,并將社會的構成本身——不是作為對象的外部社會,而是一種內在知識——當作目標。就是說,齊美爾并不將社會學設置在心理學之上。他強調的是,一方面,社會的構成處在個體、機構化和整體社會的相互行動過程之上;另一方面,這個過程如果沒有作為催化劑的心理機制是不可能實現的。同樣,對這個過程的理解也完全可以借用心理學的理論工具?!安⒉皇且忉尡憩F或動機是如何產生的,不是要揭示產生這些或將這些納入關系的心理學或神經科學過程,而是要弄清一個行動或關系與和它有某種或然性或聯系的動機的聯系,并通過它來解釋?!?/p>

社會學因此自然地與心理學保持距離。在這里,發展兩個相互間并不互斥的觀點來理解齊美爾社會學對待心理機制的態度是有益的。首先,在社會的構成中,群體心理機制同時占據“理由”和“關系”的中心地位;但是,社會學并不是要將自身限制在心理學層面,而需要一方面顧及人、社會和自然之間的三角關系,另一方面采取一種動態視角。無論在現象意義上還是在知識意義上,都無法抹去心理因素(psychism)的重要性?!白罹叻椒ㄕ撝匾缘牡胤?,也就是幾乎決定了普遍意義上人之科學的原則,就是科學地對待:(涉及)心理事實并不一定就是心理學;即便在我們非間斷地運用心理學的認識和規則時,當對每個孤立事實的揭示只能通過心理學的路徑時——比如說這就是社會學領域的狀況——,方法論中的意圖和目的也不一定是面向心理學的,即面向作為給定內容唯一向量的心理過程的法則;而是面向內容和設置本身的?!?/p>

心理因素對兩個學科起到不同功能。心理學將眼光局限于個體層面,在個體心理運行機制中研究心理因素,致力于建立對心理狀態的內生解釋。社會學則通過對心理因素的研究,在人際因而是形式層面,研究作為“對象的部分內容”的心理因素。如果個體的理由和意志使其可以面向一個心理目的,社會學上,研究指向的則或多或少是另一個明確區別于自我心理構建的目的:一種人際的心理目的。社會目的只能存在于社會化過程中,由于心理因素在社會內容中體現,且這些因素首先被當作“心理上的”,我們才可以在其中提取出“社會學上”的目的。這個提取實際上造成了學科目的的改變,因此,群體性或“俗約的”(conventional)心理與作為專門學科的心理學相區別。

由此筆者認為,兩個學科的區別既在功能上又在方法論上。一方面,雖然研究的內容都包括心理因素,社會學卻是在人際層面考慮這些因素,以至于作為心理學對象的個體心理機制被排除出社會學的構建過程,心理學相反則是圍繞這個過程展開的。如果心理學研究心理機制,社會學則利用這些心理機制建立社會學觀點。另一方面,社會學的形式方法可使對心理和主觀因素的相對客觀的群體性理解得以實現,但這種理解面向的是社會性的意義或價值,而非返回到個體上的病理心理學取向。

社會學與社會心理學也有差別。齊美爾在《社會學》第八章的副論里涉及到了這個問題。他認為,心理學致力于研究心理的構建和運行機制,而社會或說人際層面是其不可簡化的必要領域,那么,社會心理學所致力于的也是研究“心理的但同時也是社會的個體”在人際聯系層面形成的心理構建,因為個體在現實中不可能與這個層面相割裂來獨自構建出他的心理狀態。社會心理學因此只是心理學的分支學科:“作為后者(心理學)的分支,社會心理學總體上與研究心理過程與身體關系的體質心理學遵循同樣的序列,社會心理學通過與其他心理系統的聯系來研究心理過程。”那么,社會心理學在任何情形下都不產生或發明區別于個體精神的所謂社會精神。它只是揭示了心理因素的人際基礎或影響。即便存在一個所謂社會精神,也不意味著它高于個體精神并決定個體行為,而只是服務于個體心理的理想類型。社會精神并不是自生的力或存在,而是認識上的個體心理機制之和:它作用于個體構建,這個過程就是社會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同時,它構建了社會化過程之形式,這又是社會學的研究對象。

此外,心理學和社會學僅在個體范疇也不具有完全對等的對象。那些無意識因素,雖然看上去在個體層面,卻并不是心理學范疇。“齊美爾特別強調的,由行動者持續(無意識地)生產的對構成的影響,它不在其意向中,卻——因此處于特別準確的意指上——被稱為無意識。”一個社會現象并不能被單純理解為個體的心理機制及其結果,還同時包括了一些無意識因素及其影響。在無意識之外,客觀的機構化影響——齊美爾將其稱作客觀精神——也影響到個體的心理機制。舉例來說,工作分工產生了每個社會階級的精神,伴隨著其藝術和價值,現代科層制,即社會網絡的發展,產生了面對個體時機構的無差別對待,等等。這些因素雖都以某種方式與心理機制相聯系,卻始終不是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因此,雖然齊美爾強調了個體心理機制的重要性,卻并不意味著他具有純粹心理學的取向。研究者必須意識到,研究不是要塑造一個外在的社會或相反一個純粹的精神個體,而是1)復數意義上的個體心理機制塑造了社會聯系;2)社會聯系聯系了個體;以及3)這兩個層面間的永恒往復。

六、結 論

齊美爾因對心理因素的重視而被一些社會學家稱為心理主義者,其中最尖刻的評價來自涂爾干,以至于后世長時間將齊美爾看作“半吊子(dilettante)社會學家,難稱嚴肅的哲學家”。涂爾干的批評集中在其1900年發表的《社會學及其科學方式》(SociologieetlaDomaineScientifique)一文中。在密集地回應了齊美爾對心理因素的強調之后,涂爾干表示:“按照這種方法,我們無法在事實的等次間建立關系,就是說無法建立普遍意義上的法則,而沒有法則,還有什么科學可談?”這篇文章事實上導致了兩人的決裂,而造成決裂的最主要因素就是二人圍繞心理因素所呈現出的方法論鴻溝。但是,將心理因素等同于主觀,進而等同于前科學或非科學的范式在今天越來越受到質疑。客觀主義在忽視心理機制對科學認識和對象本身的構建這兩方面的貢獻時,無法回答社會學在祛除方法后造成的對象混雜的局面和相應的理論危機。與此同時,齊美爾的方法論基礎既強調了方式到對象的聯系,又強調對包括心理因素和心理機制在內的所有因素的廣泛聯系。“心理主義者”的評價因而是對他的社會學觀念的根本誤讀。對他來說,形式既是個體間的中介;又是現象事實和現象學認識之間的媒介:人既是形式的主體,也是形式的對象。

作為一門學科,社會學對象的獨特性必須建立在與方法的聯結之上,背后則是必要的方法論探討。社會學與其他社會科學分享來自于實踐的同樣內容,卻要求考慮人際層面的互動及其影響。換句話說,考慮這些內容在社會化過程中的形式。

作為一門科學,社會學強調人在個體和人際層面的行動、動機、效果,因而與經驗質料、心理因素保持親密聯系,卻由于“形式”這一內在要求同時區別于心理學和自然科學式的實證主義或整體論社會學。

齊美爾獨特的“形式”設置有助于把握社會設置及其運行中的那些最為本質,最為關鍵卻往往被忽視的問題。同時,對方式和心理因素的強調和對機制主義的排斥直接聯系到“理解”這一認識基礎。他的形式社會學對從早期浪漫主義者開始,經由韋伯得以壯大的理解范式有直接的推動,相較之下,差異只是次要的。

對心理因素在社會聯系上的強調是齊美爾對社會學的直接貢獻,卻從一開始就被誤讀。狄爾泰就認為:“不正是我在《精神科學導論》中先于齊美爾宣布,社會的外部組織具有獨特科學領域的特征,其中,以心理學視角,我們看到社群規則的聯系、依賴和影響在運行。而我與齊美爾的區別在于首先我沒將這些社會聯系簡化成心理機制的動機,還因為我同樣重視自然和種族、來源,換句話說家族和種族的自生性,如同共享的地理習慣?!绷钊诉z憾的是,“涉及心理因素就是心理主義者”是一種錯誤卻廣為流傳的觀念。如果說涂爾干因齊美爾對心理因素的強調而將其看作“不怎么科學的”心理主義者,上述狄爾泰的總結也是基于類似的看法。事實上,狄爾泰將心理作為若干社會范疇之一服務于他自己的理論體系,但卻從未像齊美爾一樣看到,群體性的心理因素本就是社會這個存在的內生因素。

無論如何,這種錯誤觀念更像是一種對世界做對象化處理后的過度簡化效果或副作用。為使它得以確立,必須以單純而清晰的對象作為保證,而給出如此對象的最好方式就是“屬加種差”的自然科學類型學,這恰好就是社會學理論危機的來源。事實上,如此觀念反過來正好印證了前述齊美爾所強調的先天形式中的第一形式:類型化是人的認識基礎,但它顯然不是無錯誤的。

①[芬]馮·賴特:《解釋與理解》,張留華譯,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2016年,第3頁。

②[英]吉登斯: 《社會學:批判的導論》,郭忠華譯, 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3年, 第54頁。

③⑤吉登斯的雙重闡釋理論無疑是對主客體“主體-主體”關系的最好闡釋之一,參考Antony Giddens,LaConstitutiondelaSociété, Paris: PUF, 1987, p.414,p.56.

④分別代表了兩種偉大社會學傳統的涂爾干和韋伯清晰地表達了各自對社會的定義,卻同時回避了對方的觀點和相關的探討,參考,Emile Durkheim,LesRèglesdelaMéthodeSociologique(1895), Paris:PUF,1937; Max Weber,EconomieetSociétéI,lesCatégoriesdelaSociologie(1921), Paris: Plon, 1971; Max Weber,EssaissurlaThéoriedelaScience(1904-1917), Paris: Plon, 1965.

⑥Niklas Luhmann,SystèmesSociaux(1984), Laval: Presse Universitaire de Laval,2010, p. 27.

⑧Emile Durkheim,LesRèglesdelaMéthodeSociologique(1895), Paris:PUF,1937,p.15.

猜你喜歡
心理因素心理
看見具體的自己
光明少年(2024年5期)2024-05-31 10:25:59
心理“感冒”怎樣早早設防?
當代陜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4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因素,如何影響男性勃起功能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形勢下注重心理因素與心律失常的關系
心理感受
娃娃畫報(2019年11期)2019-12-20 08:39:45
鋼琴演奏者的心理因素與心理調控
時代人物(2019年29期)2019-11-25 01:35:24
心理因素,如何影響男性勃起功能
影響孕婦羊水產前診斷依從率的心理因素分析
心理Q&A
健康之家(2006年1期)2006-01-01 00:00:00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在线第二页| 亚洲嫩模喷白浆| 日韩免费中文字幕| 人人艹人人爽| 国产超薄肉色丝袜网站| 欧美一级夜夜爽| jizz在线免费播放| 99在线观看国产| a级毛片免费在线观看| 69视频国产| 国产va在线| 999在线免费视频| 亚洲欧洲免费视频| 久久精品一卡日本电影 | 一级全黄毛片| 亚洲swag精品自拍一区| jizz在线观看| 久久综合伊人 六十路| 亚欧美国产综合|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软件| 五月天福利视频| 亚洲成A人V欧美综合| 热久久国产| 精品偷拍一区二区| 综合天天色| 成人欧美在线观看| 国产丝袜精品| 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 激情国产精品一区| 免费又爽又刺激高潮网址|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精品无码| 欧美第九页| 国产精品蜜芽在线观看| 欧美一级夜夜爽www| 国产91九色在线播放| 激情综合五月网| 午夜影院a级片|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国产99| 久久男人视频|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AV| 国产啪在线91| 露脸国产精品自产在线播| 色综合久久无码网| 女同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无套粉嫩白浆| 伊人五月丁香综合AⅤ| 麻豆精选在线| 无码内射中文字幕岛国片| 狠狠色婷婷丁香综合久久韩国| 91视频99| 日本成人一区|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代蜜桃| 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播放无广告| 亚洲三级网站|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成人综合网| 亚洲男女天堂| 国产成人久久777777| 91外围女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区网红主播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禁片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网站日本片| 亚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 国产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 亚洲人成网站色7777| 潮喷在线无码白浆|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 日本在线视频免费| 一区二区影院| 国产性爱网站| 成人在线观看一区| 亚洲综合18p| 97综合久久| 欧美劲爆第一页|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 激情无码视频在线看| 亚洲欧洲日本在线| 高清国产在线| 亚洲综合片| 好吊色妇女免费视频免费| 福利视频99| 欧美成人二区| 久久特级毛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