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奉新縣耕香院出土八大山人等印章初考(下)

2020-03-14 03:56:20周永良許彬彬
中國書畫 2020年11期

◇ 周永良 許彬彬

圖6 “豫章西靖道人”銅印,印面邊寬4.6厘米,印臺厚0.5厘米,連瓦紐通高2.5厘米

六、“豫章西靖道人”瓦紐銅方印

該銅印印面邊寬4.6厘米,印臺厚0.5厘米,連瓦紐通高2.5厘米。瓦紐寬大,制作挺括,銹色自然。印面鑿刻篆體白文“豫章西靖道人”三行六字。章法勻整疏朗,書體和字形結構屬小篆體和古文,筆畫多方起方收,平實質樸。線條平穩中略有粗細曲直變化,隨意自在,鋒棱隱現,時見刀鋒筆意。據印文“西靖道人”,應屬私印,表明區域為“豫章”,即南昌郡(圖6)。

漢六朝官、私印印面尺寸較小,為漢尺方寸之間,約為2.3厘米見方,印臺較高,在0.6厘米以上〔44〕。隋唐時期,印制較漢六朝出現重大變化,官印印面尺寸較漢六朝增大許多,除了皇帝璽寶,直至元代,一般官印平均值在5.5至5.6厘米見方。但完全正方形很少,幾乎都是長方形或縱邊略長。印文絕大多數為直接鑄造或焊鑄,字腔極深,約為1厘米,印臺較高,紐式幾乎全是鼻紐和橛紐。至于隋唐至宋元這一時期私印,據孫慰祖先生主編《唐宋元私印押記集存》所載,漢字印記、印跡共1729方,印面尺寸大小不一,方印邊長絕大多數為1至4厘米,很少達到4厘米以上,4.5厘米以上則絕少,僅有宋徽宋“御書”朱文印5.3厘米,元代皇姐祥哥剌吉“皇姊圖書”朱文印4.9厘米,元代玄教大宗師吳全節“賜閑閑看云之章”白文印5厘米等數印〔45〕。

雖然私印印面尺寸、紐式以及印文書體等較官印更具多樣性,但形體特征基本仍與官印相同,印臺高厚,字腔鑄造較深,如唐代“敦實”橛紐朱文印印臺厚達1.35厘米,“李忠之印”柱紐白文印印臺更厚達1.7厘米。除了元代出現的花押印,宋元時期仍基本保持較高的印臺。至于紐式,主要是寬厚的橛紐,也有少數杙紐、鼻紐,偶見獸紐、龜紐、覆斗紐。元代私印紐式呈多樣化趨勢,但仍以橛紐、鼻紐為主〔46〕。1984年,在杭州苗圃發現元代著名書畫家鮮于樞墓,出土“鮮于樞伯幾父”“伯幾印章”銅印兩方,紐式均為橛紐,印臺仍較高厚,分別達0.8厘米、0.95厘米〔47〕(圖7)。

此“豫章西靖道人”銅印印面尺寸達4.6厘米見方,漢六朝除了帝、后璽印,私印絕無如此之大印面。隋唐至宋元私印印面雖有較大尺寸,但印臺普遍高厚,除了元代花押等特殊印記,絕少有僅0.5厘米之薄印臺(相對較大的印面而言),也未見印面尺寸如此之大瓦紐印。

明嘉靖、萬歷以后,雖然文人自篆自刻的石印大行于世,但銅、玉、牙、晶等印材依然十分流行,尤其銅印,無論官、私印應用相當普遍〔48〕。不僅如此,晚明摹古成風,印宗秦、漢成為時代共識。顧從德委羅王常精選秦、漢古玉印一百五十余方,銅印一千六百余方,于隆慶六年(1572)鈐拓《集古印譜》二十部,為好事者競相購去,無以廣同好,又將此原拓本擴充,于萬歷三年(1575)以木板翻摹成譜,輯成《印藪》六卷,“艷播一時”,流傳至廣〔49〕。甘《印章集說》中說:“武陵顧氏集古印成譜,行之于世,印章之荒,自此破矣。好事者始知賞鑒秦、漢印章,復宗其制度。”〔50〕甘還在《集古印正》中附有各式紐制圖樣〔51〕,其中瓦紐印即是當時模仿漢印樣式(圖8)。該圖樣雖屬示意圖性質卻并不草率,印面與印臺大小比例與整體形狀相較真正的漢印,印臺明顯偏薄,差異明顯,也反映了自元代開始較漢唐兩宋銅印印臺逐漸低薄的總體趨勢。雖說是摹漢印,但因限于明人對漢印的認識水平沒有現今那么科學精確,故印譜中所摹漢印圖樣有所失真,不過該圖樣恰與此“豫章西靖道人”瓦紐銅印低薄的印臺和寬闊的瓦紐以及整體形狀均十分相似。浙江省平湖市博物館藏有清康熙十七(1678)御賜高士奇“忠孝之家”銅鎏金瓦紐朱文方印(圖9),寬闊的瓦紐和相對較薄的印臺(此為朱文鑄印,腔體稍深,但印面較大,與印臺的比例仍較宋元朱文印印臺偏薄)以及整體形狀,與此《集古印正》中所附圖樣及此“豫章西靖道人”瓦紐銅印三印比較,頗為類似,這正反映了晚明至清初這類瓦紐銅印的流行樣式和時代特征。

關于印文書體風格和筆畫形質特征,從《唐宋元私印押記集存》所輯印來看,印文書體基本為小篆、九疊篆、古文以及楷書四種。絕大多數為朱文,少有白文,所見白文印,筆畫相對較滿、較密,線條柔軟圓轉,或剝蝕或光滑,以肥瘦均勻類“玉箸”者居多,很少有鋒棱外顯的筆畫。書體字形結構和筆畫安排多屬不標準的小篆體。誠如甘《印章集說》中說,唐之印章,流于訛謬,宋承唐制,文愈支離。元印宗玉箸,古樸之妙,則尤未然。

此銅印書體“豫章西靖”四字為標準《說文》小篆,“道人”二字不屬《說文》小篆。“道”字寫法,與《訂正六書通》所收“孟道之印”之“道”字同,當取自漢印,元明時期印章中多見。“人”字寫法,與《訂正六書通》中所收《王存乂切韻》之“人”寫法基本相同〔52〕。王存乂《切韻》已軼,此書為宋郭忠恕《汗簡》所收,為五代北宋收錄先秦古文字樣。此銅印印文書體既有標準小篆體,也夾雜先秦和漢代流傳的其他古文字體,為唐宋元明時期篆刻印文習尚。至于其鋒棱時顯的篆文線條與唐宋元時期柔軟圓轉而勻整的“玉箸”篆相比差別甚大,風格特征具有明顯的差異。

圖7 “鮮于樞伯幾父”銅印

晚明時期,何震崛起印壇,至萬歷末成為印壇盟主,影響極大。崇禎七年(1634),吳繼仕《翰苑印林》序中說:“吳郡何主臣氏追秦、漢而為篆刻,蓋千有余年,一人焉。天下群起而效之……”〔53〕何震篆刻突破時人模擬《印藪》的局限,一改循俗泥古、呆板乏神的“木板氣”習尚,強調刀鋒筆意,刀法剛健雄肆,印風“猛利”,同時強調文字規范,繼承從元代吾丘衍以來提倡的印宗《說文》宗旨。周亮工《印人傳·書何主臣章》云:“六書不能精義入神,而能驅刀如筆,吾不信也。以故主臣印無一訛筆,蓋得之國博居多。”但由于時代局限,晚明時期對金石文字學研究尚處于探索階段,同時還流行炫博尚奇的風氣,書寫刻印常見花體雜篆、生僻奇字。朱簡《印經》中說:“大過寸馀,而文或盤屈、或奇詭者,定是明印。”白謙慎先生曾說:“在中國文人篆刻史上,晚明的印章最難辨識。”〔54〕篆文乖謬現象,自唐宋以來直到清初考據學興盛之前尚未得到根本扭轉。此銅印中篆文既有規范的小篆,也夾雜古文。刀法鋒棱時顯、方峻拙重,運刀隨意自在,章法疏朗規整而無“木板氣”,顯然受何震印風影響,但不如何震“猛利”〔55〕,其年代當晚于何震。至于印文內容,甘旸《印章集說》中說:“時用號印及別號為印者,曰 某道人’‘某居士’‘某逸士’‘某山長’‘某主人’等字,古無此制,唐、宋近代始有之。”

該銅印制作年代,且不論印面尺寸,僅據印文內容,漢六朝完全可以排除。唐宋元時期銅印,高厚的印臺,顯著的橛紐(未見有如此銅印瓦紐),多見朱文深腔形制以及柔軟圓轉的篆體文字,與此銅印形制以及篆文風格比較也有明顯差異,故也不可能早至元代。至于清代康熙中晚期以后,石印大興,一般私印雖牙、木、晶、玉等材質尚不乏所見,但幾乎已是石印的天下,除了官印,很少用銅印。同時黃山和浙派印興起,篆刻刀法的時代特征十分顯著,與此銅印篆體風格也明顯不同。此銅印基本不太可能晚至康熙中期以后。綜上,據印章尺寸、紐式、印臺形制以及文字內容、篆體風格與刀法特征等分析,筆者認為此銅印的制作年代當在明末清初。

圖8 模仿漢印樣式的瓦紐印

印文中“西靖”是什么意思?

注釋:

〔44〕見孫慰祖《漢印論》,載《可齋論印新稿》,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 年3 月版,第40—60 頁。

[45]世紀出版集團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 年12 月版(下同)。按,所輯包括所有質料鑄造、鑿刻朱、白文印。印面尺寸未標注,據后記,所輯印均原大,尺寸據筆者實測。

[46]見孫慰祖《隋唐官印體制的形成及主要表現》《唐代私印鑒別初論》,載《可齋論印新稿》;孫慰祖《隋唐宋元璽印的斷代與辨偽》《北宋私印鑒別初論》,載《可齋論印三集》,上海新世界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 年8 月版。

[47]“鮮于樞伯幾父”橛紐白文銅方印,邊長2 厘米(另一邊1.9 厘米),通高2.1 厘米,印臺厚0.8 厘米;“伯幾印章”橛紐白文銅長方印,印面縱邊2.4 厘米,橫邊1.7 厘米,通高2.4 厘米,印臺厚0.95 厘米。杭州博物館藏。

[48]白謙慎先生根據陳智超《美國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藏明代徽州方氏親友手札七百通考釋》一書說:“我們從比文彭稍晚的徽州儒商方用彬(方本人也治印)的友人寫給他的信札中可以看出,當時人還常提到銅印。如果這里的 銅章’指的是印材而非漢印風格的印章的話,那么在萬歷年間,銅印還是很流行的。”見白謙慎《傅山的世界—十七世紀中國書法的嬗變》(中譯增訂版),第60 頁注(7),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 年4 月北京第一版。(下同)

[49][50][53]韓天衡編輯《歷代印學論文選》下冊,第430 頁顧氏《印藪》、第434 頁《甘〈集古印正〉自序》;上冊,第76 頁;下冊,第503 頁。西泠印社出版社1999 年8 月第二版。(下同)

[52]〔明〕閔齊伋輯,〔清〕畢弘述篆訂《訂正六書通》,上海書店出版社1981 年第一版。

[54]見白謙慎《傅山的世界—十七世紀中國書法的嬗變》(中譯增訂版),第73 頁。

[55]何震“猛利”印風,也有失之粗野之弊,而稍晚于何震的朱簡《印品發凡》批評說:“長卿板織,歪斜并作。”又在其《印經》中云:“摹漢篆而不知其法,于是以粗硬為古雅,平滿為整齊,牙角虬然,篆隸法離,而古人風流蘊藉之意都亡矣。”甘《印章集說》中也說:“曲則婉轉而有經脈,直則剛健而有精神,勿失死板軟弱。”對篆刻之道補偏救弊,提出了剛柔相濟的藝術主張。載韓天衡編輯《歷代印學論文選》上、下冊。

圖9 清康熙十七年(1678)御賜高士奇“忠孝之家”銅鎏金瓦紐朱文方印

南朝劉宋道士陸修靜《陸先生門道科略》云:“置二十四治,三十六靖廬。”“奉道之家,靖室是致誠之所。”唐代道士王懸河《上清道類事相》云:“起靖館宮堂,乃引律曰安靖,民家曰靖,師家曰治。”可見“靖”與“治”均指道教徒修煉之所。劉昭瑞《考古發現與早期道教研究》一書中說:“鐘嶸《詩品》卷一記宋臨川太守謝靈運事云:‘……送靈運于杜治養之,十五方還都,是為客兒。’上引文末小字雙行注云:‘治音稚,奉道之家靖室也。’……‘杜治’應即杜明師之治。”1966年4月,江蘇鎮江丹徒縣焦灣侯家店南朝墓葬(M29)中出土一枚道教六面銅方印,其中一面刻篆書白文“東治三師”。據劉昭瑞先生研究,“查張陵等所立二十八治及其他八配治、八游治中,并無 東治’一稱,該治當是東晉天師道中人所立。 東治’之 東’,是相對于某一地區的方位名,還是具體地名,尚不清楚。但作為方位的可能性較大,陶弘景《真誥》記東晉許長史事有 南山治’,所謂 南山’,乃指許長史所在的雷平山,亦為其宅舍所在地”〔56〕……

唐宋元明時期江西成為全國道教傳播中心區域,有貴溪龍虎山天師道(正一派,龍虎宗)、樟樹閣皂宗(靈寶派)、西山凈明道(又稱凈明忠孝道)、南豐神霄派,有貴溪張留孫玄教(龍虎宗支派),有元代從北方傳入江西的全真派。而龍虎山更是天師正一道祖庭,宮觀林立,不計其數〔57〕。據《江西通志》載,宋、元時期各地道教宮觀350余所,而明萬歷《新修南昌府志》所載僅南昌府一地就有160所。南昌西山(逍遙山)萬壽宮為凈明忠孝道祖庭,西山橫跨南昌、新建、奉新、建昌四縣,元代西山本地建有眾多的與許遜崇拜相關的宮觀祠廟〔58〕。

印文“西靖”之“西”與上述劉昭瑞文中所謂“東治”之“東”性質相似,當是泛指某一地區的“靖”或“治”的方位。“西靖”應即指南昌西部地區眾多的靖廬道觀。值得注意的是“東治三師”是指道教教團組織機構,道教有所謂“民家曰靖,師家曰治”。因此“西靖道人”當是以私家靖廬“西靖”為名所取的別號。

“西靖道人”印主是道士嗎?

自漢魏以來“道人”與“道士”之稱,時分時混,不易厘清。“道人”與“道士”一詞,西漢即有之。兩漢之際,始稱方士為道士或道人。《后漢書·銚期王霸祭遵列傳》:“豐好方術,有道士言豐當為天子。”〔59〕《漢書·京房傳》又云:“法曰:‘道人始去,寒,涌水為災。’”龔鵬程《道教新論》中說:“漢代社會上流行的道很多,大家各道其道,用劍的有 劍道’,談房中術的有 陰道’,另有 上圣雜子道’‘神農雜子技道’之類。不勝枚舉……這些人都稱為道士。”又說:“佛教初入中國時,世也視為諸道之一,稱為佛道。”“和尚之稱為道人,也是這個緣故。”〔60〕所以宋釋道誠《釋氏要覽·稱謂》云:“道人。《智度論》云:得道者名為道人。余出家者未得道者,亦名道人。道者亦同此說。”〔61〕陳國符《道藏源流考》云:“初則以道人道士泛指僧道,至南北朝乃以道人稱沙門,道士指黃冠。《齊書·高逸·顧歡傳》: 道人與道士戰儒墨,道人與道士辨是非。’《南史·陶弘景傳》:‘道人道士并在門中,道人左,道士右。’”〔62〕鐘少異《道士、道人考》云:“至北魏寇謙之清整道教,遂正式采用道士為教團組織中的信徒的稱號。北周釋道安《二教論》稱:‘自于上代,爰至苻姚,皆呼眾僧以為道士,至寇謙之,始竊道士之號,私易祭酒之名。’”“梁釋僧順《釋三破論》:‘是故沙門號曰道人,陽平呼曰道士。’”“清錢大昕曾謂 六朝以道人為沙門之稱,不通于羽士’, 道人與道士較然有別’。”〔63〕

樓宇烈在《中國文化中的儒釋道》一文中說:“大約從東晉開始至隋唐時期,中國文化逐漸確立了以儒家為主體,儒釋道三家既各自獨標旗幟,同時又合理互補以應用于社會的基本格局。”〔64〕兩宋金元以來,儒、釋、道三教越來越趨向融合,李四龍《論儒釋道“三教合流”的類型》中說:“這個融合過程,在南北朝后期漸露端倪,在北宋大致成型,到了明清社會則已登峰造極。”南宋道士夏元鼎《三教歸一圖說》云“三教殊途同歸,妄者自生分別”,甚至說“三教等無差別,本來面目只是一個,但服色不同耳”。南宋金元時期,道教南宗五祖白玉蟾與北方“全真道”創立者王重陽都力主“三教歸一”,援禪入道。王重陽有云:“儒門釋戶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65〕

正是在“三教歸一”的思想潮流下,儒、釋、道三教相互吸收融通,雖然仍各自保持著自家基本特色,但往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尤其是道教,不僅在思想義理上,而且在戒律儀軌等組織和制度上,很多都借鑒和仿效佛教。宋元明時期興盛的全真道,吸收佛教教義理念最為典型,提倡性命雙修,真性即仙之說,“離名相,超時空”,不再強調道教肉身長生不死的觀念。卿希泰《中國道家史》說:“把獲得法身、精神超出生死的修道者稱為 真人’,有點像佛教所說的羅漢、禪宗所說的明性見性者、 無心道人’,全真道的這種修煉路線,已十分趨近佛教之道。”諸如吸收佛教六道輪回之說、仿效禪宗南派打坐方法、標榜“不立文字”等等〔66〕,甚至連佛教中的文殊、普賢、觀音菩薩也成了道教神仙系統中文殊天尊、普賢真人、慈航道人。白玉蟾常投宿寺院與禪僧唱和,可謂完全打成一片,所作詩文很多內容都有關佛教,如所作《寒松序》有云:“以佛照余波而滋養其根腳……六祖有菩提本無之旨,詎可虛掠?黃檗有覆蔭天下之言,從教接響。”還有不少以禪宗參禪“升堂”“小參”“結座”為形式的語錄作品,均具有濃厚的禪意。白玉蟾還自稱“海南居士”,而“居士”之稱源自佛教〔67〕。他又號“瓊山道人”,“道人”之號卻是自北魏寇謙之清整道教以后所指佛教徒。

因此宋元以來道家徒雖然道號一般仍作“某某子”,或自號“某某散人”,或被尊稱“某某真人”等,如王重陽號重陽子,丘處機號長春子,夏元鼎號云峰散人,又稱西城真人,但也有不少兼有佛教徒“道人”的別號,如白玉蟾號海瓊子,云外子又號瓊山道人。《凈明忠孝全書》載元代道士徐異《丹扃道人事實》云:“丹扃子姓徐,名異,一名慧,字子奇……士君子常稱奇峰先生,又稱丹扃道人。”〔68〕明末清初全真道龍門派第八代律師岑守靜,號可居道人。王常月弟子,龍門第八代施亮生(即施道淵),號鐵竹道人〔69〕。道教徒以“道人”為別號不乏其例。正是全真道家仙佛不分的理念,打破了錢大昕所謂“六朝以道人為沙門之稱,不通于羽士”的界線。不過佛教徒戒律儀軌仍比較嚴格,“皆舍本姓,同稱釋子”。宋元以來,佛教徒未見自號為“某某道士”的,也未有將修道之處的寺院庵堂稱為靖廬的,故印文“西靖道人”所含“靖”字可明確指道家“靖廬”。鑒于宋元以來不少道教徒又自稱“道人”以及佛道二教往來密切的情況,因此“豫章西靖道人”印主可確定是某道教徒。

具體印主究竟為何人,是否可能為潁學弘敏、劉元鍵或八大山人,此略作簡要分析:此銅印雖然出土于弘敏主持奉新耕香院遺址,但據《五燈全書》卷116弘敏傳傳記,弘敏是一位自幼出家的佛門高僧,也不曾為道士,不可能取含有道教色彩的“靖”字為別號。自稱“頭陀老人”,他人或稱“耕庵老漢”“耕庵禪師”〔70〕,也未有“道人”之號,故印主不可能為弘敏禪師。劉元鍵生平文獻記載很少,是否曾為僧或入道不得而知,從現有十分簡略的記載來看,他僅僅是一位儒士文人。不過宋元以來儒、釋、道三教合一,儒士文人參禪悟道非常普遍,自號道人比比皆是。但劉元鍵五面印中,其中四面均刻其姓、名、字以及別號,僅剩一面卻刻了“一村修竹半村松”遣興詩句,而未刻“道人”別號,故此印主為劉元鍵可能性不大。

八大山人,生平情況比較復雜,弱冠前為諸生,明亡四年后于1648年出家為僧,當了約三十年和尚,54歲前后又棄僧還俗。但在“戊子”(1648)年23歲“現比丘身”之前,其生平情況所知極少。《青云譜道院落成記》曾記載八大是青云譜道士朱道朗,清康熙朱觀悼念八大山人也有詩云:“有時為緇侶,有時束道裝。”其為僧為道是學術界爭論的一大問題,雖然經汪世清等先生詳考,其為道士朱道朗已可否定,但從八大存世詩文書畫作品來看,有著濃重的道家思想卻不可否認,其常用印即有“可得神仙”之印。朱良志先生在論及“八大山人研究中的道教問題”時說,取自顏真卿故事的“山人陶八八”之說就與道教有關,八大曾研讀過大量的道家著作,如《老子河上公注》《神仙傳》等,還與廬山木瓜巖高道石嵩隱道士交往密切〔71〕。出土這方“雪衲”印也是“越余郁守白”道士(或崇道之士)為其所制。八大山人濃厚的道家情結,一方面因其始祖寧獻王朱權崇尚道教,后世凈明道還尊其為一代祖師。另一方面,明末清初,江西凈明道以及全真道傳播十分廣泛,民間道教信仰氛圍濃重。因此,八大在1644年明亡之后至1648年為僧之前遁跡西山,避亂之際曾短暫投身于靖廬道觀也未可知。

八大山人別號甚多,早在己亥(1659)所作《傳綮寫生冊》中曾自署為“廣道人”,雖然此時他早已皈依弘敏,正式成為佛門嗣法弟子,“道人”本也指佛教徒,并非表明其是道教徒(宋元以來道士也取“道人”之號),但也可知八大早年曾有“道人”之號。值得注意的是此印文長達六字,極為少見,不同于一般常見的四字別號,且前冠“豫章”郡名,似也不同尋常,具有特意表明地域身份意識。八大在《個山小像》饒宇樸所題的那段文字上同樣蓋有一方尺寸較大的“西江弋陽王孫”朱文方印,意在表明曾為前明江西弋陽王后裔。兩印均特意表明地域,文意相關,字數對稱,印文一朱一白,或也隱含了兩者之間的某種關系。該銅印尺寸較大,制作規整,規格較高,較符合八大王孫貴胄身份,故筆者認為印主為八大山人的可能性是存在的。當然目前尚無確切證據,難以確定。或許弘敏、劉元鍵、八大三人均非此印印主,而另有他人也完全可能,有待進一步考證。

結語

自文彭倡導文人自己篆刻石印的風氣后,至明末清初尤其是江蘇、安徽、浙江、福建出現不少篆刻名家。但明末清初有關江西的篆刻情況文獻記載極少,周亮工雖祖籍江西撫州金溪櫟下,可惜一生于故鄉僅只匆匆過境,未能對江西的印壇作深入了解,其《印人傳》所載五十九人無一江西印人。事實上江西篆刻家不少,印人水平并不低。八大祖父朱多炡即擅篆刻,曾有東南之游與何震相識,《列朝詩集》載其《衷誠孺姜堯章載酒邀何主臣同飲》一詩中有句云:“蝸篆苔文厚,蠶眠薤葉齊。”何震曾有“鄂、贛之游”至南昌,并為八大父親朱謀等宗室多人刻印。明人朱多《鴻棲館印存》后序中稱“(何震)游至吾豫章,盡以授吾家良文,吾輩亦因得玩弄服習之。”〔72〕八大之侄朱容重“圖章得秦漢筆法”〔73〕,也擅篆刻。何震在江西交往印人,傳授篆刻技藝當不限于朱氏宗室。劉元鍵五面印與“豫章西靖道人”銅印,繼承明代何震、梁袠印風,方平質樸,圓勁古雅,尤存明印遺規。八大“雪衲”“傳綮”二印,驅刀如筆,犀利爽勁,生澀拙樸,以意取勝,反映了明末清初篆刻重在精神意趣的時代新風。從這四枚出土印章所顯示篆刻藝術來看,明末清初的江西印人與當時吳門、黃山篆刻名家相比,藝術水準有過之而無不及。

清初以前書畫名家用印,存世實物非常罕見,尤其如八大山人這樣的一代宗師,其自用印章的發現極其重要,也極為珍貴。更值得思考的是“越余郁守白”道士(或崇道之士)為八大治印,進一步表明八大與道教界人士交往密切,有助于八大山人思想研究。出土四枚印基本表明儒、釋、道皆有,且同出土于耕香院,反映了明末清初江西儒、釋、道三教之間的密切關系。總之,該四枚印章無論對八大山人和中國篆刻史以及明末清初儒、釋、道關系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注釋:

[56]“治”是東漢末張陵天師道在各地的傳教中心,又是治理信徒的行政中心。“《廣弘明集》卷一二所收釋明概《決對傅奕廢佛法僧事》一文,認為治是道教宮觀的最早形式, 置以土壇,戴以草屋,稱二十四治。治館之興,始乎此也’。”“師”,唐張萬福《洞玄靈寶三師名諱形狀居觀方所文》:“經云:‘非師不度,非師不仙。’”道教文獻有“三師”,其一指張陵、張衡、張魯“三張”之三師,另一指“經師、籍師、度師”。見劉昭瑞《考古發現與早期道教研究·鎮江出土東晉道教印考釋》,文物出版社2007 年版,第158—162 頁。

[57]見郭樹森《江西道教概說》,載《中國道教》1996 年9 月。

[58]郭武《〈凈明忠孝全書〉研究—以宋、元社會為背景的考察》頁15“導論”、頁91—95“西山之環境與道教之宮觀”。凈明道活動中心的“西山”(逍遙山),即在今南昌西三十余里處。香港道教學院叢書(9),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年8 月第一版。(下同)

[59]見任繼愈主編《中國道教史》(增訂本)上冊,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年版,第8 頁。

[60]龔鵬程《道教新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年1 月第1 版,第9 頁、第63 頁。

[61]〔宋〕釋道誠撰,富世平校注《釋氏要覽》(卷上),中華書局出版社2014 年9 月第一版,第43—44 頁。

[62]中華書局2014 年9 月北京第1 版(新修訂版),第227—228 頁。

[63]載《中國史研究》,1995 年第1 期。

[64]張廣保、楊浩主編《儒釋道三教關系研究論文選粹》,華夏出版社2016 年10 月北京第一版,第66 頁。

[65]李四龍《論儒釋道“三教合流”的類型》,載張廣保、楊浩主編《儒釋道三教關系研究論文選粹》第150 頁、第158 頁(引《閑居篇》卷四十八,《續藏經》第56 冊)、第162 頁(引《黃帝陰符經講義》四卷,圖說卷,《道藏》洞真部玉訣類)、第163 頁,華夏出版社2016 年10 月北京第一版。

[66]卿希泰《中國道家史》第三卷,第54—67 頁。

[67]蓋建民《道教南宗的三教觀及其“以禪解丹”思想》,載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三十二輯。

[68]點校明正統《道藏·凈明忠孝全書》,載郭武《〈凈明忠孝全書〉研究—以宋、元社會為背景的考察》附錄。

[69]《金蓋心燈·道譜源流圖》,載《藏外道書》第31 冊,頁168。

[71]見朱良志《八大研究中的〈青云譜問題〉補說》,載《大系》第一卷,生平與家學。

[72]見蕭高洪、周新月《關于何震事跡的討論》,載《中國書法》,2004 年第1 期。

[73]見劉九庵《記〈八大山人澹雪朱容重等書畫合冊〉》,載《大系》第一卷下“生平與家學”。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五月婷婷综合在线视频| 91年精品国产福利线观看久久| 亚洲综合色吧| 99久视频| 色综合婷婷| 国内精品自在欧美一区| www精品久久| 欧美日本在线| 亚洲成人黄色在线| 毛片免费在线视频| 97se亚洲综合在线天天| 亚洲天堂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又黄又湿又爽的视频| 人妻丰满熟妇av五码区| 亚洲性网站| 国产成人综合在线视频| 日韩免费毛片视频| 美女无遮挡免费网站| 国产精品亚洲片在线va| 在线精品视频成人网| 久久96热在精品国产高清| 丰满人妻久久中文字幕| 亚洲成a人在线播放www| 狠狠色丁香婷婷| h视频在线播放| 熟妇无码人妻| 国产黄色片在线看| 亚洲国产精品日韩av专区| 久草视频一区| jizz在线免费播放| 精品国产污污免费网站| 香港一级毛片免费看| 暴力调教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区网红主播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中文欧美在线人成大黄瓜| 97成人在线视频| 亚洲综合香蕉| 欧美成在线视频| 自拍欧美亚洲| 国产亚洲男人的天堂在线观看| 欧美国产视频| 久草国产在线观看| 国产91小视频| 又猛又黄又爽无遮挡的视频网站| 青青草国产在线视频| 中文字幕无码中文字幕有码在线| 六月婷婷综合| 久热中文字幕在线| 一级毛片视频免费| 久久久久久久97| 国产高清国内精品福利| 直接黄91麻豆网站| 国产免费看久久久| 青草视频网站在线观看| 东京热一区二区三区无码视频| 日韩美毛片| 精品国产免费第一区二区三区日韩| 麻豆精品在线| 黄片在线永久| 国产三级国产精品国产普男人 | 99热6这里只有精品| 久久久久青草线综合超碰| 国产日本欧美亚洲精品视| 国产99热| 白浆视频在线观看| 91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 欧美 国产 精品 综合| 免费国产好深啊好涨好硬视频| 欧美在线视频不卡第一页| av一区二区三区高清久久| 亚洲天堂网在线观看视频| 精品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gif| 日韩在线网址| 国产激情无码一区二区免费| 国产欧美在线观看精品一区污| 国产精品免费p区| a毛片在线播放| 亚洲日本韩在线观看| 无码在线激情片| 久久精品一卡日本电影| 亚洲综合色婷婷中文字幕| 91人妻日韩人妻无码专区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