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呂曉
《康熙南巡圖》(以下簡稱《南巡圖》)是表現康熙皇帝1689年第二次南巡盛況的歷史圖卷,共十二卷,總長超過200米(因第五、八卷已佚,無法確定實際長度,現存的十卷長度已超過200米)。1690年,王翚應宋駿業之邀北上京師,率領弟子歷時6年繪成這一鴻篇巨制,名動京師。該畫是我國第一套以長卷形式表現皇帝巡游的歷史長卷,畫中所繪人物萬余個,牛、馬、犬、羊等各類牲畜數千,更不要說江河山川、城池衙署、商鋪街巷應有盡有。《康熙南巡圖》后來珍藏于景山壽皇殿。光緒二十六年七月二十日(1900年8月14日),“八國聯軍”攻占了北京城,法軍少將司令弗雷將司令部設在壽皇殿正殿之中,并大肆洗劫殿中珍寶。《南巡圖》部分被盜運到法國,其中第二、四卷現藏于法國吉美博物館,第六卷被盜回法國后分割成七段,在一個家族兄弟中流傳。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第六卷陸續出現在拍賣會中,經過多次拍賣,現在分藏在兩位藏家手中,是《南巡圖》唯一在市場流通的一卷。遺憾的是,卷首的題字不知所蹤,幸好題簽還在,上書“南巡圖第六卷,從瓜洲渡江登金山經常州府”。查《康熙起居注》對鎮江至常州一段的記錄如下:
一月
二十九日丁酉諭總河王新命曰:“朕過高郵州等處,見石堤間有損壞者,爾可即歸修葺?!?/p>
是日,上駐蹕鎮江府金山寺。
三十日戊戌上過鎮江府,駐蹕丹陽縣七里廟。
是日,京口防守御祖光溥等、參將趙成萬等,鎮江府知府王燕、丹徒縣知縣朱城等來朝。
二月

圖1 《康熙南巡圖》第六卷第一段
初一日己亥上駐蹕常州府海子口。是日,蘇松水師營總兵官梁鼐、鎮江府通判趙琦、丹陽縣知縣竇重光、金壇縣知縣董爾弘等來朝?!?〕
因此,第六卷描繪的是康熙南巡隊伍從瓜洲渡過長江,在金山寺駐蹕,經鎮江府、丹陽到常州的巡幸路線及沿途的風景名勝、風土民情。由于法國收藏者不了解畫中內容,在分割時未能將具有聯系的景點分割成組,因此本文不擬按分割現狀分組敘述畫中的內容。
第六卷從碧波萬頃的長江開始,一座孤島浮現于波濤之中,上書兩個小字“焦山”。順江而下,江中的船只越來越密集,對岸隱約能看到江北的瓜洲城,官員和百姓從結彩的城門中走出,沿著一段伸入江中的長堤來到江邊。瓜洲城墻西側是京杭大運河瓜洲的入江口。再前行,江中出現了眾多的官船,揚帆向江南駛去。江中心出現了一座更大的孤島,島上山石崚嶒,樹木蓊郁,山路縈回,殿宇廟堂幢幢相銜,亭臺樓閣層層疊接。孤島最高處,一座高塔兀然獨立,上書“金山”二字。這便是鎮江最著名的金山寺慈壽塔。金山古稱“浮玉”,周必大(1126—1204)言,金山“大江環繞,每風濤四起,勢欲飛動,故南朝謂之浮玉山”。金山建筑緊包著山體,形成獨特的“寺裹山”風貌。畫中的金山建筑散布山中,較為疏朗。東側繪有一塊玲瓏的山石,名鶻山(也稱善財石)。左側繪有一片低平的礁石,為石排山,也稱云根島,傳說上有郭璞墓〔2〕。由于法國的收藏者不了解郭璞墓與金山的關系,在分割畫面時,將之分到了第二段(圖1、圖2)。
注釋:
〔1〕徐尚定標點:《康熙起居注》(第四冊),北京:東方出版社2014 年版,第112 頁。
〔2〕郭璞(276—324),字景純,河東郡聞喜縣(今山西聞喜)人。兩晉時期著名文學家、訓詁學家、風水學者,建平太守郭瑗之子?,F在的郭璞墓,據說是明代巡安御史黃吉士在萬歷三十三年(1606)到瓜州檢閱水師之余,來金山憑吊郭璞時所修筑。
〔3〕妙高臺又稱“曬經臺”。“妙高”是梵語“須彌”之意譯。劉編《金山志》(鎮江金山寺)載:“妙高臺在伽藍殿后,宋元祐僧佛印鑿崖為之,高逾十丈,上有閣,一稱曬經臺。”又云,“妙高臺江水明如鏡”。妙高臺東西南三面均是峭壁,云霧四合,如置仙境。金山在江中時,可以俯視四面長江。滾滾東流的江水至此,被碧玉浮江的金山迎頭劈開,分為兩股,向東奔騰而去,氣象萬千。宋代樓鑰《妙高峰》詩:“一峰高出白云端,俯瞰東南千萬山,試向崗頭轉圓石,不知何日到人間?!睅捉浥d廢,明代僧適中、清代薛書常繼重建,1948 年與金山寺大殿、藏經樓等同毀于火.如今的妙高臺為1991 年慈舟法師主持重建。

圖2-1 《康熙南巡圖》第六卷金山寺局部

圖2-2 金山寺實景圖(姜永帥攝)

圖3 康熙皇帝立于金山寺妙高臺

圖4-1 康熙南巡圖第六卷局部(甘露寺)

圖4-2 甘露寺實景(張興淮攝)

圖5 金口三山實景方位示意圖

圖6 古代版畫中的“京口三山”(《三才圖會·京口三山圖》、《海內奇觀·京口三山圖》、明《京口三山志》卷首版畫《三山圖》)

圖7 明代宋懋晉《名勝十八景圖冊·金山》(南京博物院藏)

圖8 《康熙南巡圖》第六卷“西津渡”局部

圖9 西津渡發掘現場圖

圖10 明清渡口區域示意圖。圖見劉建國、霍強、陳長榮、王克飛、龔邦安編著:《西津渡考古(1998—2010)》,江蘇大學出版社2018年版,第68頁

圖11 周鎬《西津曉渡》,鎮江博物館藏

圖12 (日本)雪舟等楊《唐土勝景圖》(鎮江部分)

圖13 《康熙南巡圖》第六卷“昭關”局部

圖14 昭關實景照片(劉建國攝)

圖17 《康熙南巡圖》第六卷第三段

圖18 《康熙南巡圖》第六卷之“鎮江府西門”“通阜橋”

圖19 《光緒丹徒縣志》卷首《新城圖》

圖20 鎮江唐宋與明清城垣、運河比較示意圖

圖21 《康熙南巡圖》第六卷之“唐頹山”

圖22 《康熙南巡圖》第六卷之“虎踞門”“虎踞橋”
細觀之,島下有回廊環繞的碼頭,停泊著大量官船,一些官員在碼頭守候。山腰有一座漢白玉平臺(很可能是妙高臺〔3〕),一位尊者正立于曲柄黃色華蓋下眺望長江美景。雖然畫中人物僅一厘米左右,但眉眼甚至神情都交代清楚,從人物的裝束、神態看出這就是年輕的康熙皇帝。金山寺是鎮江名勝,康熙第二次南巡又曾駐蹕于金山寺,因此第六卷一開篇就出現了康熙的形象,并以江天一色的浩渺長江為背景,無疑可以突出康熙的偉業與氣度(圖3)。
再往前,畫卷下方出現了一座橫臥的大山,石壁嵯峨,山勢險固,這便是北固山。山上有一座仿木構樓閣式鐵塔,為甘露寺塔(圖4)。這便是第六卷開篇對京口三山的描繪。
鎮江古有“京口”之稱,位于長江和運河的黃金十字交叉點上,可謂咽喉之地(圖5)。“京口三山”是京口地區的典型地標,其中金山、焦山都曾有“浮玉”之稱,因兩山在歷史上都曾是坐落在長江江心的孤島,東西相望。而北固山則與長江南岸的鎮江府相連,三面環水。從地理位置來看,三者剛好形成三足鼎立之勢。1512年,《京口三山志》第一次提出“京口三山”概念,并通過版畫第一次把三座山同時放在一個畫面。明代中晚期,“京口三山”圖像的數量便激增,并形成三足鼎立的經典圖像模式。如版畫中的《京口三山志》、《三才圖會》、《海內奇觀》、《天下名山勝概記》(崇禎六年,1633)及墨繪齋摹刻《五岳游草》(1692)的京口三山的位置都具有相同的特征(圖6)。在繪畫作品中,明代宋懋晉《名勝十八景圖冊·金山》(南京博物院藏,圖7)、錢谷的《紀行圖·金焦》(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及錢谷、張復《水程圖·金山焦山》等有相似的構圖。
北固山左側的山丘下方有一個長堤,許多船只在此靠岸,岸上聚集著不少人馬,從人們的裝束和船上的旗幟看,應該是南巡的隊伍。堤左側的山后也有成片的旌旗,和江中的官船相同,這里很可能也停泊了大量的官船。再往前,在一座小丘和連綿的大山之間有兩座高樓和一個關門建筑,上書有“銀山門碼頭”。所謂“銀山門碼頭”其實是鎮江著名的西津渡〔4〕(圖8)。
鎮江自唐代以來便是漕運重鎮、交通咽喉,南岸的西津渡與北岸的瓜洲渡則是我國古代東部南北陸路干線跨越長江的重要渡口,也是當時鎮江通往江北的主要渡口,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自三國以來一直是兵家必爭之地。
西津渡的形制非常獨特,渡口呈現為向西伸入江中的半島。最前端是一座堤式碼頭,近期考古發現的清代西津渡碼頭遺跡與畫中所繪基本吻合(圖9)。堤身石砌,長約94米,分碼頭和碼頭平臺兩部分。前者為緩坡狀長堤,長約64米,兩端高差逾4米,渡船則不受江水漲落的限制,可以隨著水位由高及低停靠在石堤旁邊;而后者長約30米,條石平鋪,為上下船旅客及貨物集散的場所。堤上明代建有江南偉觀樓,可供待渡、賞景之用。渡口的主要建筑為官署和寺院,四周筑有石岸,東端還設有關門〔5〕。根據西津渡考古隊繪制的《明清渡口區域示意圖》(圖10)可知,西津渡碼頭實際上在玉山西南側,它的東南側是更為高聳的云臺山。云臺山又稱為蒜山、銀山,位于古代鎮江城西北側的長江岸邊,玉山則是蒜山伸向西北江際的余脈。這兩座山與西津古渡有著至為密切的關系:前者為渡口的依托,后者是渡口的屏障。對于蒜山與玉山之間的關系,明代盛恩在《京口三山賦》中曾對西津渡與周圍的環境有精辟形象的評述:“玉山為肱,爾質我相;銀山作股,曲阜連崗。石堰儼戶樞之閣辟,玉屏羅物色之弛張?!薄?〕
清代嘉慶道光年間鎮江畫家周鎬〔7〕曾繪《京江廿四景》,其中《西津曉渡》(圖11)畫的便是西津古渡。從西側浩瀚的長江上,白帆點點,云臺山巍然聳立于右,較為低緩的玉山直插江中,岸上房屋鱗次櫛比,畫面下方那道長長的石堤由岸邊伸入江中,堤旁停泊著船只,這便是西津渡。該畫對西津渡與玉山、云臺山的關系描繪與實景完全吻合,只是視角是從西望東。
日本畫僧雪舟(1420—1506)于成化四年(1468)途經西津渡,并將其美景收入《唐土勝景圖》〔8〕之中(圖12)。雪舟的視角是從江北看江南,因此可以看到焦山、北固山、鎮江府、金山和西津渡的全貌。畫卷右側從金山開始描繪,表現的是金山的北面,故郭璞墓在山左,金山左前方便是西津古渡。半圓形碼頭前伸出緩坡長堤式,渡船??績膳?。碼頭的平臺上聳立著一座樓宇,當是江南偉觀樓,為重檐兩層結構,拱券式大門,蔚為壯觀。樓宇的后面即是報恩寺〔9〕。左側為玉山,上有下元水府廟。玉山后側的大山應該是云臺山,其前端亦在玉山左側伸入江中,山道上有一座帶塔狀的關門,就是昭關。渡口下方有畫家題字“上京渡也”??梢姟吧暇┒伞币嗍俏鹘蚨傻膭e稱,并且寓意此為南方行旅北上京城的必經渡口。沿著云臺山間的小道,向左便來到鎮江府。鎮江府北側是雄偉的北固山,再往左便來到焦山。雪舟筆下的鎮江各景點的位置基本符合實際。

圖23 《康熙南巡圖》第六卷之鎮江南城三大寺:鶴林寺、招隱寺、竹林寺及實景照片(實景照片由張興淮攝)
注釋:
〔4〕云臺山因與金山對峙又名“銀山”,但西津渡碼頭從未被稱為“銀山門碼頭”,不知《康熙南巡圖》此處標注有何依據。
〔5〕鎮江博物館、鎮江古城考古《江蘇鎮江西津渡遺址發掘簡報》,《東南文化》2011 年第1 期,第32—42 頁。
〔6〕劉建國、霍強、陳長榮、王克飛、龔邦安編著:《西津渡考古(1998—2010)》,江蘇大學出版社2018 年版,第2 頁。
〔7〕周鎬(生卒年不詳),字子京,鎮江人。清代嘉慶、道光年間鎮江的知名畫家。因家境貧寒,不求仕宦,賣畫為生,故名不見諸畫史。他擅長山水,筆勢雄渾蒼勁,設色精湛,色調淡雅明快。更精于用墨,皴法異于常人,常在淺淡處用焦墨數筆,使畫面筆韻生動,構圖跳出前人窠臼,設色上屢有創新,是“京江畫派”后期的殿軍人物。

圖24 《康熙南巡圖》第六卷之“寶塔山”及實景照片

圖25 《康熙南巡圖》第六卷第四段

圖26 《康熙南巡圖》第六卷第五段

圖27-1 《康熙南巡圖》第六卷第六段之“萬善塔”

圖27-2 “萬善塔”實景照片(張興淮攝)

圖28 三義閣一帶衛星圖
〔8〕〔日本〕雪舟等楊:《唐土勝景圖》,日本大和文華館:《雪舟(特別展)》,奈良:株式會社會便利堂1994 年版,第85、86 頁。
通過對比之后,我們可以發現《南巡圖》第六卷第一段表現京口三山這一段與雪舟的畫有一個共同點,都是以長江為中軸線,但是雪舟是從北向南看,只畫了南岸景觀,《南巡圖》的視角是從南往北看,而且表現了長江南北兩岸的景觀,因此畫卷中不僅出現了京口三山,還出現了江北的瓜洲渡,使第六卷與第五卷實現了路線的連接。而且將本來在焦山和金山之間的北固山畫到了金山左側,實際上是將焦山、金山和瓜洲渡作為江景的第一部分,且呈三足鼎立之勢,而北固山成為江岸和陸地之景的起點,又從金山的東側重新開始畫卷的描繪。到了西津渡一段,《南巡圖》的視角也發生了一個巧妙的轉換,轉為由北向南看,西津渡口就出現在玉山之后。沿著西津渡后的古街往前走,有一座灰色磚砌關門上書“昭關”二字(圖13)。實際上昭關不僅是關門,上面還建有石塔,建成于元朝至大四年(1311),位于西津渡古街最高處,因其石塔狀似瓶形,故當地百姓又稱其為喇嘛塔、瓶形塔,也有人稱它為過街石塔或西津渡石塔(圖14)。畫中的“昭關”下半部分與昭關石塔相似,但缺少上面的石塔,這或許是一種示意性的象征畫法。比如嘉慶年間的《丹徒縣志》(圖15)里的地圖,昭關的畫法與第六卷就非常相似。值得注意的是,從西津渡到昭關再到后文要談到的鎮江城西門,畫面中軸線又發生了一次轉變:以西津渡古街作為軸線,視角是從北向南看。
不僅視點不斷發生變化,而且為了構圖造境的需要,畫家還對各景的位置大小都進行了巧妙的移動和改變。從京口三山的地理位置看,從南往北看,三山呈三足鼎立之勢。但第六卷卻將焦山、金山和北固山依次排開,將本來更靠東的北固山畫在金山的左側,實際上是在畫面開端營造江天一色的浩蕩之感。江水充滿畫卷上下,將金、焦二山“浮玉”之貌完美地呈現出來,與長江對岸的瓜洲呈倒三角形的構圖。在大片空闊的江面之后,才布置陸地,北固山便成了陸地山川的起點,向畫卷鋪排開去。盡管如此,地勢險峻的北固山也被壓縮在畫卷的下方,為長江留下大片的空間。一直綿延到云臺山一帶,都是低緩的山丘。突然把云臺山畫成巍然聳立的巨峰,直插江心,青山如屏,連綿至鎮江府西門,經過一段云靄后,與青翠的南山相連。這種構圖方式使畫面形成巨大的高低落差,畫面的結構具有一種戲劇化的沖突感,畫卷猶如激越的樂章,引人入勝。

圖29 《康熙南巡圖》第六卷第七段

圖30-1 《康熙南巡圖》第六卷第七段之“萬緣橋”

圖30-2 萬緣橋實景照片(葛金華攝)

圖31-1 《康熙南巡圖》第六卷第七段之“文亨橋”

圖31-2 “文亨橋”實景(葉康寧攝)

圖32 《康熙南巡圖》第六卷第七段之“篦箕巷”游行隊伍

圖33 《康熙南巡圖》第六卷第七段之“海烈婦祠”
現在金山、焦山、北固山、西津渡一帶的地形地貌與畫中相比已經有很大變化,本來出沒于江水中的金山已經與陸地相連。這是因為,從清代康熙年間開始,長江鎮江、瓜洲段的主泓道發生北移,造成北沖南淤的自然災害。至道光前后,南岸西津渡“江岸沙漲,直連金山”。江北岸的瓜洲城,在“道光十年以后,江流北徙,逐年愈坍愈甚,全城岌岌可?!?,至光緒初“全城皆淪于江中矣”。江北瓜洲渡多次被洶涌的江水沖走,蕩然無存;江南的西津渡被漫漲的淤沙埋沒,遺跡被埋在地平線下〔10〕。當年的西津古渡現在離長江江岸已有300多米距離。從西津渡考古隊繪制的《古代西津渡與瓜洲渡位置示意圖》(圖16)可明顯看出這一帶三百多年間地形地貌的巨大變化,讓人有桑海滄田之感。
從昭關向前,云霧縈繞山間,這是《南巡圖》進行空間連接和場景轉換的典型方式。很快,畫卷中出現了繁華的街市,一座石拱橋跨過河道,橋西便是鎮江府西門(也叫通阜門,門外的橋為通阜橋),城內搭有彩棚,為迎圣做準備(圖18)。城墻外便是運河,畫卷并未描繪鎮江的運河口。實際上鎮江的運河口有三個,從光緒年間的《丹徒縣志》中的地圖看,最東的運河口位于北固山西側,經過登仙橋入北城門。中間的運河口經小閘、浮橋與西側經大閘的運河交匯于京口驛,然后流經通阜橋后向南流?,F在東西兩條運河已廢棄填平,中間一條還保留,運河口即今天的平政橋。也許為了避免畫面的瑣碎,在北固山和云臺山之間并未畫運河口,畫中運河直到鎮江府西門才出現(圖19、圖20)。
在到達鎮江西門前,運河基本是從北向南流。從鎮江西門開始一直到常州,運河的大致流向便轉為從西北向東南流,因此畫卷也轉為以運河為中軸線,視點從北向南看,表現的多為運河南岸的景觀,北岸的景觀相對較少。也就是說,從鎮江府西門開始,我們在畫卷中看到的更多是運河南岸的風景。
從鎮江西門沿運河往南走,在城墻內有一個小山丘,這是唐頹山。古松下有數間紅墻灰瓦的建筑,即羅漢寺?!毒┛谟洝酚涊d唐頹山“周回三里”,東晉至唐宋時期,古人在這座山上建造了許多美輪美奐的建筑。劉建國《古城三部曲》一書介紹:王羲之的岳丈,東晉宰相郗鑒的住宅便建于唐頹山下,“東床快婿”的故事就發生在這里(圖21)。
運河沿著城墻繼續向南,就到了鎮江的南門虎踞門,可惜當年被分割時,虎踞門的城樓被切去了一角。門外有一座拱橋,亦稱虎踞橋。運河中商船云集,岸上店鋪林立(圖22)。遠處峰巒起伏,一座寺廟掩映在青翠的竹木之間,畫中題注為竹林寺;其右側山間還有一座寺廟,應為招隱寺;下方石橋的左側即鶴林寺。它們就是鎮江南郊著名的三大寺(圖23)。
沿著運河繼續向前,畫面下方出現了一座磚塔,這就是寶塔山(圖24)。此塔始建于唐朝,原本地處洪澤湖北岸的泗州城,由于其中埋葬著西域高僧僧伽(624—710)真身,所以取名為“僧伽塔”。南宋紹興(1131—1162)間,因避戰亂,由泗州高僧等慈奉僧伽像來鎮江,于壽丘山建造僧伽塔。明萬歷(約1595)遷塔于鼎石山上,成為鎮江東大門的重要標志。此塔按明代風格復建,為七級八面的磚砌仿木結構樓閣式。鼎石山雄踞江南,塔又立于山之巔,緊依大運河,南山風景盡收眼底。
注釋:
〔9〕康熙三十八年(1699)報恩寺改名為超岸寺,并由康熙畫帝親筆書寫寺額。見〔清〕楊履泰等:《光緒丹徒縣志》卷六,光緒五年(1879)刻本。
〔10〕劉建國:《長江西津、瓜洲兩渡及其交通屬性研究》,《鎮江高專學報》2017 年第3 期,第3 頁。

圖34 《康熙南巡圖》第六卷鎮江段線路示意圖
從寶塔山繼續沿運河向前,出現了一派春和景明的郊野風光:溪水潺潺,村墟生煙,垂柳吐綠,村道上行人如織,踏歌而行(圖25)。經過丹徒鎮的永寧橋,山勢漸高,河岸曲折,水流湍急,幾艘大船逆水而行,因載重過大,岸上有阡夫奮力拉船而行。岸上搭有彩棚,彩旗招展,人們聚集在岸邊,恭迎圣駕。坡岸上寫有“蠲免錢糧百姓謝恩”。這大概是第六卷唯一與康熙皇帝南巡政務相關的細節。
迎駕的人群一直延續到新豐鎮,此處運河上的橋名馬公橋。早在南北朝時,這里盛產美酒,梁元帝蕭繹飲后賦詩曰:“試酌新豐酒,遙勸陽臺人?!痹娤衫畎子螝v江南,豪飲辛豐美酒后留下千古絕句:“南國新豐酒,東山小妓歌。”因此,在馬公橋頭的店鋪中,畫家特意畫了很多酒壇(圖26)。
再經過一段山間平地,山坡迂回,依山勢而建的道路上行人三三兩兩,或騎馬,或坐獨輪車,或獨行。斜坡下又是一片人煙稠密的村鎮,一座拱橋橫跨運河兩岸,連接丹陽城。丹陽城只表現城市一隅,左側有一水門與運河相通。
繼續向前,運河在此有一個大的轉彎,環繞一個建有廟宇的半島,這里便是丹陽城的三義閣。閣后有一座高高的磚塔,這就是丹陽的標志性建筑—萬善塔。據《丹陽縣志》記載,明萬歷四十年(1612)前后,知縣曠鳴鸞在此開掘運河,堆土河西,準備建塔,但因工程浩大,遲遲未能實現。天啟二年(1622)建三義閣,后又改建塔,于明崇禎十年(1637)建成。這座寶塔叫過“通天塔”“文筆塔”,此外,還有“三義閣塔”“城霞閣塔”等名稱,近代曾有人為此專門作過考證,說是叫萬壽塔。1987年5月,丹陽人民集資修繕寶塔時,在塔頂的塔剎寶瓶上發現清晰鑄文“鎮江府丹陽縣萬善寶塔”給正名,才統一塔名叫萬善塔。建塔時間也是寶瓶上的鑄文“大明崇禎十年仲春吉日造”定的(圖27)。只可惜現在三義閣不存,從衛星圖可以看出,現在這一帶的地貌還保持著畫中的形態,萬善塔公園被河水環繞(圖28)。
繼續向前,跨過一座五個石墩支撐的橋梁,便進入常州界。畫卷從這里被分割開。這部分長4.75米,是七段中最長的一段。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奔牛鎮,一座陡峻的單孔石橋聳立于運河之上,這就是萬緣橋(圖30)。萬緣橋建于宋代,橋的得名源于一個傳說:古代有位書法家見奔牛鎮東街、橫街因老孟河阻隔而殊感不便,決心“化緣”造一座橋。他用為一萬戶人家寫“緣”字而得的錢建了這座橋。勤勞樸實的奔牛人對這座橋寄托了美好的愿望,又稱之為“萬年橋”。萬緣橋雄偉高峻,橋東西各有石階近30級。
過了奔牛鎮是一片平疇,耕地被劃分成平整的水田,農夫已經趕牛耕地。田埂上柳樹初發,遠處柳林掩映著村舍人家,這部分極似王翚的筆法。再往前便來到常州城西門外,這里街衢熱鬧,一座三拱石橋連接運河兩岸,這就是常州著名的文亨橋,始建于明朝嘉靖二十七年(1548),距今已有近500的歷史?!段潢栔居唷酚浽?“文亨為南北鎖要,糧艘上下,輪蹄交錯?!痹诔V輼蛄褐小拔┪暮嘈劢転橹凇?。這里曾是蘇州、松江府到南京參加會試的必經之地,舉子們到此都會作短暫停留,故名“文亨橋”。由于文亨古橋造型挺拔,三個孤拱形橋洞與倒影形成三個大圓環。每當秋夜時分,明月倒映水中,三個洞環中均能看到,景色迷人,這就是聞名遐邇的古代常州“西郊八景”之一“文亨穿月”,可與揚州五亭橋“每當清風月滿之時,每洞各銜一月。金色蕩漾,眾月爭輝,莫可名狀”之狀況相媲美(圖31)。文亨橋北側為篦箕巷,是古毗陵驛所在地,舊稱“花市街”。毗陵驛是古時供傳遞公文的差役和官員途經本地時歇宿、換馬的住所。常州以盛產篦箕和木梳而聞名,素有“宮梳名篦”和“常州梳篦甲天下”的美譽。巷口建有一座高大的牌坊,這便是“大碼頭”。這里聚集了許多百姓,他們敲鑼打鼓,抬著龍形石雕,手捧供品,還有一些人裝扮成八仙、壽星,分成五組由人抬至運河邊,后面還跟隨有鼓樂隊伍,看熱鬧的民眾歡呼奔跑,簇擁著游行隊伍向前。對岸的街市建在一個臺地之上,市場中有很多的米店和豆店,高高的河堤下停泊著許多船只(圖32)。
過了文亨橋就來到常州的經濟中心和軍事重地西瀛里。西瀛里的得名源于明初,明太祖朱元璋派大將湯和駐守常州。這里是西營所在地,因常常失火,故改名為西瀛,取以水克火之意。明清時期,這里商賈云集,大運河上檣桅林立,船帆如織,古城墻上錐堞蜿蜒,歷朝兵士在城墻上荷戈夜巡,正月十五元宵燈會、端午節龍舟競渡、中秋節萬民賞月,槳聲燈影,這里是一幅常州版的《清明上河圖》?!赌涎矆D》第六卷中的西瀛里具有堅固的甕城,以一座木質吊橋與城外相連,城外店鋪林立,街巷中行人摩肩接踵,一幅盛世畫卷,成為畫卷最后的高潮。值得注意的是,在城門外的運河邊上,一處竹林掩映的小院子,標注為“海烈婦祠”(圖33)。這來源于康熙五年(1666)發生在常州的一個故事:美麗的徐州女子海氏與丈夫因投親來到文亨橋畔,因反抗無賴奸淫而上吊自殺。人們為了紀念這位貞烈女子,在運河岸邊建了這座祠堂。進入城市后,綠樹掩映民居,煙霧中隱約可見一處殿宇,畫面到此結束。
綜上所述,結合康熙第二次南巡在鎮江到常州三天的行程,第六卷是按照南巡隊伍的行進路線來構思布置沿途的景物和人物活動的。因康熙出現在金山上,在畫卷開篇以近四分之一的畫卷展現大江浩蕩、百舸爭流、千帆競渡的宏大場面,余下的畫卷中雖點綴結彩的城門,但基本不再營造百姓迎圣的盛況,這就使第六卷猶如一卷清代版的《清明上河圖》,將鎮江至常州的山川、河流、城鎮、村墟一一呈現,具有極強的寫實性,必然進行過大量的實地考察和寫生。同時,畫面的構圖沒有受方位和實景的束縛,而是根據構圖的需要,不斷轉換視角,串聯起沿途的城市,以各地最具特色的名勝為描繪重點。畫面并不刻意渲染城市的繁華,城市與鄉村交替出現,詳略得當,城市之間的鄉村有所壓縮,過渡與連接處充滿變化。第六卷中的山水描繪尤其精彩,無論是開篇浩渺的長江,狀如浮玉的金焦二山,雄峙如畫屏的玉臺山,蒼翠欲滴的南山,鄉間的縱橫阡陌、綠柳人家,還是山間的流水激湍、古木蒼松,都體現出主繪者王翚融合南北宗的山水畫風和筆墨功力。畫中的亭臺樓閣、城池街市、舟船車轎,又體現出《南巡圖》合繪者的高超界畫功力。畫中人物眾多,不同的身份、性別、年齡、裝束、動作,體現出作畫者超強的人物刻畫功力,更不用說各種騾馬、牛羊……這一切都不是一己之力所能完成,一定是王翚及其弟子與眾多宮廷畫家合作的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