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蕓
歸化:是要把翻譯進行作者作品的本土化,以譯文讀者為參照點,采取適合譯文讀者最大程度接受的表達方式來轉述原文內容。歸化翻譯要求翻譯人員向目的語的廣大讀者的角度出發,譯者必須像本國作者的語言習慣及文字表述靠攏。歸化翻譯基本目的在于減少譯文中的文化差異,轉換成相對來說容易被目的語讀者接受的一種流暢譯文。歸化翻譯有助于讀者更好地理解譯文,增強譯文的可讀性和欣賞性。
異化:是“譯者盡可能不去打擾作者,讓讀者向作者靠攏”。在翻譯上體現為包容和理解外來文化知識的特點,品嘗外語的表達方式,要求翻譯人員主動傾向于原著作者,采用同理心,站在作者的角度看問題、想問題并表達出來,尊重目的語文化為,向其靠攏。使用異化翻譯的初衷在于理解不同民族文化的差異性、保留原汁原味的異域風情,為譯文讀者了解異域文化及風土人情提供橋梁。
一、歸化與意譯、異化與直譯
縱觀歷史的發展,可以視異化和歸化為直譯和意譯的概念延伸產物,但又無法等同于直譯和意譯,兩者本質區別不同。直譯和意譯所需要解決的根本問題是如何在語言表述的處理問題上進行展現,而異化和歸化則突破了語言因素的局限性,將視野擴展到人文、環境、歷史淵源等因素。按韋努蒂的說法,歸化法是“把原作者帶入譯入語文化”,而異化法則是“接受外語文本的語言及文化差異,把讀者帶入外國情景”。由此可以得出結論,直譯和意譯主要是停留在語言表示的基礎層面,異化和歸化則取決于大環境,包括歷史發展、人類情感等復雜因素的體現,兩者之間的本質區別顯而易見,不能一概而論。
二、異化和歸化的對立關系
早有翻譯理論家在翻譯實踐中主張放棄之前的“傳統”翻譯方法,即在修改原文的時間、地點甚至將外國人名譯為本國人名以適應當地讀者的喜好及閱讀方式。前蘇聯翻譯理論家莫洛佐夫也曾認為堅持“歸化”譯法會“斬斷所譯作品的民族根子”。而異化翻譯的支持者認為讀者有權力了解原作原貌及其異國風情,譯者只是文化傳播的承載者。從目的語的發展角度出發,歸化應有一定的局限性,容易畫地為牢,固步自封,但是異化應力求著眼于目的語的發展規律及區域基本實情。翻譯人員在翻譯過程中時刻提醒自己要忠實于原著作者,自我意識就會受到制約,減少考慮如何使譯文符合漢語的語文習慣及大眾的理解力。翻譯人員努力消除兩種語言之間的文化差異及習慣,往往會造成事與愿違的現象,牽強的生搬硬套,并不利于翻譯工作的進行,最終成果不盡如人意。每個人有不同的理解能力與看法,會對同一篇文章展現出不拘一格的看法和感受。真正在閱讀中體會到世界的廣袤和知識的淵博,為當地人們的生活帶來新的感官,甚至促進文化的交融,這才是譯者的根本追求。綜上所述,異化、歸化是相對的,違反目的語的異化只能是死譯,貌合神離,而脫離原著一味地歸化,往往犧牲作者本身。
三、辯證統一關系
一些學者提出,無論使用歸化和異化其中哪種翻譯手段,都應貫徹始終,始終保持使用同一種翻譯方法。然而我們在實際的翻譯工作中,是無法做到如此絕對的。翻譯要求我們準確無誤地再現原文作者想要表達的理念及觀點,不容許我們摻雜私人因素,而決定著作表達的觀點及內容走向,而這些都是帶有濃厚的審美標準、欣賞習慣、表達方式等等,因此采用異化法是必然;同時譯文又要考慮到讀者的理解成都及原文的閱讀流暢性,因此采用歸化法也是必然。作為兩種翻譯策略,歸化和異化是對立統一,相輔相成又互相交織的,絕對的歸化和絕對的異化都是不存在的。選取一個策略而完全排斥另一種策略的做法是極端的,也是不貼合實際的。它們各有優勢,也各有缺陷,只有取長補短,根據實際情況各取所需,才不至于故步自封最終能夠高質量、高水平地完成翻譯工作。譯作與原作之間不可能像玻璃那樣透明,完完全全融為一體,而發生譯本讀起來不像譯本的現象,正是因為譯者夯實的翻譯功底加上負責任的文化意識情懷塑造,使得目的語閱讀人群仿佛置身其中,能夠以大眾化、普遍化、多文化的文化交匯中體會各國的文化魅力。在翻譯實踐中,只有協調好歸化與異化這對矛盾結合體,才能實現翻譯的根本目的,實現譯者的自我提升與價值。也正是在歸化與異化這對相互作用并交織的矛盾體中,作為文化的組成和載體的目的語言也得到了融合、交織、豐富與發展。
我們在翻譯工作中,異化與歸化的策略選擇問題始終縈繞其中,始終想要通過我們的翻譯成果,為作者和讀者的溝通找到一個突破口,找到文化知識交流及理解的“相同點”。這個“相同點”不是虛無縹緲的固定點和一望無際的終點,而是像拔河一樣,它有時距離作者近些,有時距離讀者近些。但無論距離如何變化,總有一方受益。在不妨礙譯文的流暢性及美觀性和普遍性的前提下,歸化時不應失去原文的文化味道,同時,我們應堅持對語言形式采取歸化的策略,而對其文化因素進行異化的多樣處理。翻譯工作畢竟離不開原作,所有的翻譯工作的創造性內容只能是在不違背原著的基礎上發揮的創作,如果脫離的原創著作的表達訴求,難免得不償失,而且失去了翻譯工作的基本意義及范疇。這樣,譯文作品可采取策略結合的優勢,發揮具體策略的優勢性,結合實際,揚長避短,使兩者共同進步,共同發展,為翻譯工作的不斷完善與技巧傳授做到了根本性的保障與支撐。
總而言之,從語言的發展來看,有其內在的發展規律,歸化與異化的關系也展現出了求同存異,取長補短的互補作用。這也印證了現代語言學家布龍菲爾德在《語言》一書中提出各族語言是相互取長補短的說法。這種互相取長補短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各族語言之間的翻譯實現的。在翻譯中如能根據實際情況的參照,相對程度地減少歸化,同時翻譯的異化如能在目的語語言得到普遍范圍的理解與接納范圍內,并且作者的表述及感官能夠被目的語民眾所洞悉,最終帶來的深遠影響不僅包含大眾視野的開拓及進步,更能有力地促進目的語的豐富和發展。
參考文獻:
[1]楊仕章文化翻譯論略[M].軍事誼文出版社,2003.
[2] 張薇.中國英語在跨文化交際中的積極作用 西安文理學院學 報(社會科學版),2010(1):71—74.
[3] 盧愛武.英語文化意識的多元化滲透與培養[Ⅱ]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2010(3):6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