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慶軍
高校后勤信息化發展探究
范慶軍
[四川大學后勤集團副總經理]
高校是培養人才的搖籃,后勤則為高校培養學生提供了強有力的基礎條件保障。在學校雙一流建設進程中,建設與學校發展步伐相匹配的一流后勤條件保障必不可少。隨著社會的發展,加強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設工作,不僅有利于提升后勤服務保障水平,更是對高校的又好又快發展起著重要的補充作用。本文結合近幾年我校后勤信息化建設過程中的成功與不足,旨在對當前高校后勤信息化的發展進行分析,找出問題,以期對如何進一步深層次推進高校后勤的信息化發展腳步進行研究和探索。
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設;管理服務
2016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綱要》,明確指出“當今世界,信息技術創新日新月異,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蓬勃興起。沒有信息化就沒有現代化。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增強發展新動力,需要將信息化貫穿我國現代化進程始終,加快釋放信息化發展的巨大潛能。”
信息化的蓬勃發展,帶來了從思維到模式的各種變革,極大地提高了社會生產力,同時也為高校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后勤作為高校的服務保障部門,信息化的發展程度也直接映射著高校的整體發展水平。從高校信息化整體建設為出發點,以師生員工的需求為立足點,不僅可以大幅提升高校后勤管理、服務與保障的成效,也可以大力促進高校后勤順應新時代更快更穩地持續發展。
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電子計算機逐漸普及,Word、Excel、PowerPoint在后勤管理工作中的推廣運用,讓人們的記錄、統計等方式變得方便快捷。到90年代后期飯卡、水卡在校園里通用,方便師生員工的就餐、喝水、洗澡等。到近十幾年來一卡通在校園里廣泛使用,帶著一張卡即可吃、喝、住、行、借閱書籍等。從中,我們不難看出高校后勤信息化的發展是隨著時代科技的發展水平,一步一步向前推進的。從目前的發展情況來看,高校后勤信息化總體呈現以下特征:
信息資源的開放共享、高校后勤之間的互通加強,使各高校后勤對信息化建設與發展的認識和理解也越來越深刻。特別是近幾年,隨著大數據、云計算、互聯網+在各個領域的創新發展,快速地催生出大量新的服務模式和途徑。如何與社會發展相適應,讓廣大師生員工認為自己不是社會的邊緣人?在高校后勤中建設與社會發展相匹配的信息化服務就顯得十分必要和緊要。從目前高校后勤信息化的發展需求來看,各高校上至學校領導下至師生員工,均對后勤信息化發展有著極大的期望,希望通過基礎設施的改進、硬軟件的升級,在校園里工作、學習和生活得更加便捷。
雖然發展后勤信息化是共識,但受地域、經濟、理念、師生員工要求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各高校后勤信息化的發展程度不盡相同。通過對部分高校后勤主頁的調查發現,有的高校后勤主頁至今仍舊停留在發布簡介、新聞和通知公告上,缺少能與師生使用和互動的各類信息化板塊,有的高校后勤主頁上則有專門的后勤信息化服務模塊,平均含有3-7個,更有甚者多達20個左右的后勤服務應用模塊,順暢地進行著各類后勤服務保障工作,從師生互動留言上看,這些信息化發展的舉措,是得到了相當的肯定的。
信息化的發展給世界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和變革,身處其中的高校后勤也不例外。大數據時代,高校后勤的信息化發展,各類服務平臺的誕生,使高校后勤的管理和服務發生了質的變化。
過去的后勤服務,是后勤員工與師生之間的服務,是人與人直接接觸的服務,如宿舍報修一般是先在宿舍管理員處填單,宿舍管理員收集一定量或是在某個固定時間將報修單交與維修中心,維修中心再派人進行維修;申請調宿更是要在宿舍管理員和學院老師之間來回跑幾趟才能完成……
通過建設信息化后勤,將線上服務和線下服務連成一體,師生無需東奔西走,甚至足不出戶,僅需要一部手機或是一臺電腦即可實現查詢宿舍、申請調宿、寢室報修、對后勤服務進行監督反饋、失物招領、二手交易等需求。師生員工當時來不及或者不愿當面反映的意見,則在監督板塊上暢所欲言,這樣搭建出的一架師生溝通的橋梁,讓后勤管理者可以根據師生員工的反饋來及時調整和改進,不僅節約時間、提高效率,使管理也變得透明、高效,更是把所有的工作都留下了公開的痕跡,作為考核評優的依據也讓人心服口服,提升員工工作的認同感和工作積極性。
宿舍的門禁系統、食堂的刷卡機、報修平臺、監督板塊……當師生在信息化的基礎設備上留下痕跡時,也留下了大量具有分析價值的數據。應用后臺通過對大數據的分析,可以了解學生進出宿舍的情況、師生對菜品的喜好、宿舍維修的重點、廣泛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進而調整后勤服務的方向和重心。
后勤滿意度的提高一直是高校后勤工作的重心,通過大數據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能準確找到后勤服務對象的需求,根據需求開展工作,也就是從提升用戶體驗角度出發解決問題,當大數據反映出來的問題得到解決,人本化服務的要求即得到貫徹落實,最終師生對后勤的滿意度大幅提升也是水到渠成的必然結果。
信息化的后勤,是開放的后勤、共享的后勤。傳統的后勤服務是后勤部門與師生員工之間的吃、住、行等服務,后勤需要從其他部門獲取的數據很少,能為其他部門提供的具有參考價值的信息更少。隨著后勤的信息化發展,后勤將收集到的精準化描述師生員工的信息進行整合、分析,還能為學校其他部門提供定量化的決策依據,幫助對學生開展個體或群體的精準預測。
如通過宿舍管理部門設備的記錄,可以知道某個學生什么時間離開宿舍,到某個時間點了有沒有回宿舍,進而將沒有回來的學生名單及時告知輔導員,幫助其了解學生的行為動態,減少不安全事件的發生。
再者,后勤信息化也是高校的信息化,將后勤的信息化服務端口架構在學校各類平臺端口上,師生員工在瀏覽信息時,順便也瀏覽后勤的宣傳信息,能大大提高后勤的關注度,進而提升師生員工心目中的后勤形象。
受歷史原因的影響,我國大部分高校后勤員工的構成均為教職工家屬、復退轉軍人以及安置人員等,高端技術人才并不愿在后勤服務崗位上埋沒自己的所學,所以高校后勤缺乏高端技術人才,這就嚴重制約著后勤信息化的發展。即使后勤引進了先進的信息化管理系統,也會因為技術人員不到位,故而不能很好地發揮信息化管理系統的功能。
就目前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設的情況來看,絕大多數后勤的信息化建設均為搭建一個后勤服務平臺,然后在上面開展各種與后勤有關的管理和服務工作。然而,后勤是學校的后勤,師生是學校的師生,無論后勤怎樣信息化,都始終在學校的圈子里。由于前期建設時缺乏頂層設計,導致后勤的信息化建設與學校其他信息化建設隔離開來成為孤島,大數據也只能呆在自己的池子里,大大降低信息化的成效。
信息化的基礎設施建設費用是一筆較為可觀的支出,而且還會有后期的維護費用。大多數高校領導往往更看重科研經費的投入,對只是保障師生員工生活的后勤服務重視程度不夠,不愿將大筆費用投入到短時間看不到實際收效的后勤信息化發展上。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資金的投入,后勤信息化的建設也不過是空談。
高校后勤管理與服務均有相通之處,每個高校都自己研發一套后勤管理系統,其實也是社會人力物力財力的浪費,但如果全由社會企業來研發,一是成本高,二是不易準確把握高校后勤的需求,并不實際。目前有信息化建設做得較好的高校,向其他高校后勤有償提供軟件服務,但卻存在不完全匹配的問題。綜觀后勤信息化建設的現狀,缺乏較為深入有效的后勤信息化技術研究成果,是嚴重阻礙信息化發展的因素之一。
高校后勤信息化發展至今,有成功經驗也有瓶頸困惑,后勤部門仍需要堅定信念,加大行動力,克服各類困難,堅持到底。
后勤信息化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信息化建設不僅僅是技術的創新、發展和應用,更是觀念的更新。從上至下,統一思想,從頂層開始設計和統籌規劃,提高全員的重視度和參與度,建成大數據的池子,才能避免將后勤信息化建成孤島,同時避免發生重復建設現象,為后勤信息化的建設謀好開篇。
大多數高校后勤現有的管理制度仍未實現以崗定人、同工同酬,想要留住人才,實在太難。進一步深化高校后勤改革,通過改革建立良性機制,進一步提高高校領導及社會各方面對高校后勤工作的重視程度,在建設資金、軟硬件環境等方面取得支持,留住人才,同時規范各項后勤業務,加強高校后勤職工隊伍建設,提高管理干部信息化意識,提升后勤職工信息應用水平,全力保障后勤信息化建設。
后勤部門還應主動加強與高校其他部門的聯系,建立信息共享制度,形成制度統一、信息全面、數據標準、結構合理的大數據池,互通有無,互相分享,為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設創造有利條件。
2011年6月,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后勤研究分會建立了全國高校后勤信息化推進工作委員會。充分發揮行業組織的引領作用,指導各高校后勤建立和完善信息化建設,開展技術培訓,申請專項資金,建立各高校交流學習平臺,發揮先進學校的示范作用,勢必能帶動各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設工作更好地開展。
事物的發展總是在曲折中前進,高校信息化的發展之路也必定不會一帆風順。作為高校后勤工作人員,充分認識信息化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更新觀念,創新思維,順應時代發展,鍛煉自身的適應能力、學習能力和實踐能力,為后勤信息化發展做出自己的努力。
[1]李倩.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問題及對策[J].中外企業家,2019(10):69.
[2] 李凱,左登登.大數據時代下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設探究[J].經濟 研究導刊,2018(12):157-158,165.
[3]劉全明,王忠良,劉玉鎖.基于互聯網的高校后勤服務信息化建設探究[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農林教育版),2017,19(01):20-23+42.
[4]強飆,湯志軍,胡玥.大數據時代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設實踐與探索——以南京審計大學為例[J].高校后勤研究,2017(05):32-35.
[5]吳麗.“互聯網+”時代高校后勤服務的轉型與探索——以中國海洋大學為例[J].高校后勤研究,2016 (2):11-13.
[6]蔣宏潮,鮑偉.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設對策研究[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2(23):27-29.
(責任編輯:趙永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