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鋒,盧致文,BATTSETSEG Zandankhuu
(太原理工大學,山西晉中 030600)
在工作、社交等日常活動中,得體的著裝必不可少,不僅可以塑造形象,也可以提升自信心[1]。適體型女上衣以其簡潔的造型、嚴謹的結構、上乘的面料、精致的工藝,有助于呈現著裝者穩重、干練的氣質[2],深受女性的青睞,成為中高端女裝市場的主要產品之一[3-4]。
但調查顯示,目前這類女裝的板型技術還存在一些關鍵性的問題,不能很好地兼顧美觀性與舒適性,給著裝者帶來一定的影響。經過不斷研究、試驗,本文旨在從服裝結構的角度提高板型設計的合理性,從根本上改善適體型女上衣的著裝效果。
根據貼體程度的不同,通常將女上衣分為緊身型、適體型、寬松型3類,其中適體型是“基于體型、適量加放”的一類造型,既能體現女子的形體美,又能滿足基本活動,所以這類上衣自然成為女性重要場合的首選著裝[5]。
外觀上適體型女上衣要求整體造型自然順暢,沒有褶皺,無牽吊現象;細節上要求領部貼合、肩部斜度自然美觀、胸部圓潤、腰部吸合、袖窿無壓迫感、袖山飽滿、下擺自然平整等。但是著裝后的效果有時不能完全符合要求,尤其是某些部位容易出現褶紋,既影響外觀,又妨礙活動,其根本原因是結構設計不夠合理,需要通過修正板型來改善著裝效果。
褶紋是評價著裝效果優劣的主要指標之一,某些部位的褶紋是人體動態必要活動量的儲備,不屬于弊病,稱為“必要褶紋”,例如后身的縱向褶紋即為必要褶紋。后身的必要褶紋見圖1。

圖1 后身的必要褶紋
有些褶紋是由于服裝形成的內空間與人體需要的空間狀態不吻合而出現的,導致外觀出現的不服貼狀況,則屬于弊病,稱為“局部褶皺”,常見的局部褶皺見圖2,通常可以分為松弛褶與受力褶2種[6]。

圖2 常見的局部褶皺
在某些部位,當服裝所提供面積小于人體需要的面積時,服裝表面被拉伸,外觀上會形成受力的褶,褶的走向呈放射狀,集中指向最不能滿足人體需要的區域。這些區域或者對應人體表面凹凸變化最強烈的部位,如胸高區、頸側、肩頭、腰部、胯部、臀高區等,腰部受力褶見圖2(a);或者對應人體活動量較大的部位,如袖窿與袖子的連接部位,前腋部受力褶見圖2(b)。
在某些部位,當服裝所提供面積大于人體需要的面積時,服裝表面自然縮聚,外觀上會形成松弛的褶,褶的走向與主體多余量的方向垂直,如以縱向為主的余量會以橫向波紋的形式呈現。當上衣胸圍松量過大時,在腋下側縫區域會出現松弛褶;當袖山高度過大時,袖山頭區域會出現松弛褶,袖山松弛褶見圖2(c);當袖肥過大時,袖身部位會出現松弛褶,袖身松弛褶見圖2(d)。
分析到弊病原因,就可以針對性地修正。受力褶需要在受力點區域進行面積放大處理,增加順延褶紋方向的長度[7];松弛褶需要在波紋區域進行面積縮小處理,縮短垂直于褶紋方向的長度。
日常動作中,腰部的活動范圍小,所以上衣腰部的造型以適合靜態人體體型為主。適體型上衣為了實現收腰造型,會在衣身適當位置收省或者設置分割線,解決胸圍與腰圍、臀圍與腰圍的差值。由于人體的胸腰差、臀腰差不同,衣身不同位置需要的收腰量不同。當某些位置的收腰量大于該區域人體胸腰差、臀腰差時,外觀就會出現橫向放射狀受力褶。對于正常體型,前(后)側縫收腰量不宜超過1.5 cm,如果側縫收腰量偏大,衣身的側區就會出現受力狀褶紋,見圖2(a)。
如果衣身腰圍整體放松量偏小,修正時只需要減小側縫收腰量,實現了順延褶紋方向(橫向)的加長,使得受力區的面積增大,前、后衣片間不再相互牽掣,從而消除表面受力褶,同時滿足腰圍松量的需求。
如果衣身腰圍整體放松量正常,修正時需要在減小側縫收腰量的同時,加大衣身后區的收腰量,以保持整體腰圍尺寸不變。腰部受力褶的修正方法見圖3,需要減小側縫收腰量(☆),相應地在后片縱向分割線處加大收腰量(☆),增加側腰區面積、減小后腰區面積,不僅消除了側區褶紋,而且使得后衣身貼體度更佳。

圖3 腰部受力褶的修正
適體型上衣的胸圍、腰圍、臀圍基本上是等量加放,所以總的收腰量就是人體的胸腰差值[8],例如A體型的總收量為13~18 cm。適體型上衣各方位收腰量分配比例為:后中區10%~15%,后側區45%~50%,側區20%~25%,前區15%~20%。
在日常動作中,手臂的活動頻率高、范圍大,所以衣身與袖子相關聯的區域需要滿足一定的動態舒適量。在適體造型的上衣中,衣身、袖身的總體松量受限,不適于做較大動作,但需滿足手臂前伸、平抬等常規動作的舒適性,如駕車、操作電腦等。如果袖窿區域、袖山區域的結構不夠合理,不能滿足基本動態需求,不僅外觀會出現受力的褶皺,而且著裝者會有明顯的束縛感。為此,環繞腋下的袖窿、袖山區域便成為最容易出現弊病的部位之一,該區域的結構也成為板型設計的難點。
只在袖山前腋部位出現橫向放射狀受力褶時,說明該部位面積不足,但缺少量較小,手臂的小范圍活動不受影響,修正時只需要減小該區域袖山弧線的凹勢,直接增加袖子的有效面積。
袖山腋部受力褶的修正見圖4。如果橫向受力褶不僅出現在袖山前腋部位,還向袖山后腋部位延伸,說明后腋部位的面積也不足,手臂活動明顯受到影響。修正時,前區需要減小袖山弧線的凹勢,后區則增加衣身的背寬更為有效。因為正常的后袖山弧線凹勢較小,達不到增加袖子有效面積的目的,衣身的背寬增加后,會使后袖窿弧線變短。
如果橫向受力褶從袖山前腋部位,環繞到袖山后腋部位,說明前腋、腋下、后腋部位的面積也都不足,手臂活動受到嚴重影響,有強烈的束縛感。修正時,首先將衣身的袖窿底適量上提,具體方法見圖4(b),增加腋下衣身的有效面積,同時袖窿底區域袖窿弧線變短;然后在前區減小袖山弧線凹勢、后區增加背寬。

圖4 袖山腋部受力褶的修正
對于正常體型,以原型衣片為基礎,適體型上衣袖窿的結構設計要求見表1[9]。

表1 適體型上衣袖窿的結構設計要求
當袖山頭處出現橫向波紋狀松弛褶時,說明該區域面積過大,尤其是袖山縱向長度(袖山高)超出手臂相應部位的需求。這類縱向多余的弊病大多伴隨著橫向的不足,外觀表現為袖子上半部分充滿褶紋,袖山頭處是橫向波紋,袖山前腋、后腋區域、上臂區域則是橫向受力褶。因此,這類弊病的修正也有助于解決袖山腋部出現受力褶的弊病。
修正時,因為不涉及衣身,所以袖窿弧線不變,袖山弧線的長度也不能改變。以適體型兩片袖為例,袖山松弛褶的具體修正方法見圖5,需要將大袖的袖山進行剪切、旋轉,以縱向重疊為主,降低了袖山高度,伴隨增加了橫向的寬度,所以消除袖山頭褶紋后還可以改善上臂的束縛感[10]。

圖5 袖山松弛褶的修正
對于正常體型,適體型上衣的袖子結構設計要求袖山高度不能大于袖肥的1/2,在袖山高的下1/3處,袖山寬度滿足袖肥的2/3,見圖4(a)。
合理的服裝結構設計,不僅可以實現順暢美觀的服裝造型,而且可以保證日常著裝的舒適性。當服裝表面出現非必要褶紋時,既不美觀,有些還會妨礙日常基本動作。產生褶紋的原因是服裝面積與人體的需求不吻合,對于受力的褶皺,需要在受力區增加面積;對于松弛的褶紋,需要在波紋中心區減小面積,應用中需要根據實際情況決定面積的主要變化方向及具體變化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