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瓣血液循環的觀察要點包括皮瓣顏色、溫度、腫脹程度、毛細血管充盈時間。 其中皮瓣的顏色是判斷血液循環是否正常的重要標志[1]。皮瓣溫度可以用皮溫計持續監測,腫脹程度可以通過與供區皮膚對比判斷,毛細血管充盈時間可以采用指腹或棉簽均衡按壓測試,但是目前關于皮瓣顏色變化的觀察沒有科學的檢測工具,只能根據醫護人員的經驗進行判斷,因此,對皮瓣顏色變化的觀察存在以下缺點:醫護人員對皮瓣顏色的分辨存在主觀感覺上的差別,缺乏統一的客觀標準;對皮瓣顏色變化的區域描述沒有規范、統一的標準,無法直觀反映皮瓣顏色變化的區域范圍;護士對皮瓣血管危象的顏色進展和血管危象的分期不熟悉,無法做出準確的判斷。為了科學、直觀地反映病人血液循環的變化情況,提高皮瓣術后血液循環觀察、判斷的準確性和醫護觀察的同質性。我科自制了皮瓣血液循環觀察尺,現報告如下。
收集病區2013年—2017年共10例典型的皮瓣術后發生血管危象病人的照片共300張,所有照片都是用尼康數碼相機拍攝(不用閃光燈)。由護理小組成員先按照血管危象的顏色進展(由醫護一體共同討論制定的,確保醫護描述的一致性)對照片進行嚴格分析和對比,初步篩選具有代表性的靜脈危象和動脈危象圖片共80張。制作小組共同從80張初篩圖片中再進行篩選,共同討論確定最具代表性的9張靜脈危象圖片[顏色從如潤或同供區—淡紅—瘀斑(淺紫)—紫紅—瘀紫—深紫—紫黑—瘀黑—干黑依次變化]和7張動脈危象圖片(顏色從紅如潤或同供區—蒼白—點狀瘀斑—灰紫—紫灰—瘀黑—干黑依次變化)。應用計算機畫圖程序對最終確定的圖像截圖,制成16張直徑為2 cm 的小圓圖。
皮瓣血液循環觀察尺分為正反兩面,正面包括皮瓣分區尺、皮瓣測量尺、皮瓣比對尺3個部分。①皮瓣分區尺:在血液循環觀察尺的左邊有一個鐘表圖形,鐘表直徑設計為7 cm,具有0~12個數字的刻度,刻度12(0)與6和3與9之間為鏤空的十字架直線,把鐘表分成4個象限,即0~3 區,3~6 區,6~9 區,9~12 區。②皮瓣測量尺:在血液循環觀察尺最上面有1欄刻度尺,范圍為0~15 cm。③皮瓣比對尺:在測量尺下面有血管危象進展的圖譜,包括9種靜脈危象顏色比對圖像及顏色說明和 7種動脈危象顏色比對圖像及顏色說明,見圖1。反面包括靜脈危象的4個分期,以及各分期對應的皮瓣顏色,見圖2。皮瓣血液循環觀察尺設計為一個半圓和長方形的組合:左邊為一個半徑為3.5 cm的半圓形,右邊為長方形,長×寬為20 cm×7 cm,用彩色噴墨打印機和銅版紙批量打印,其中鐘表部位為透明紙,用硬塑料膜塑封后,成為科室醫生護士記錄移植皮瓣血液循環觀察及描述的統一標準。

圖1 皮瓣血液循環觀察尺正面示意圖

圖2 皮瓣血液循環觀察尺反面示意圖
①皮瓣分區尺的運用:用鐘表圖對準皮瓣的中心位置并用記號筆用圓點定位,鐘表的刻度 12(0)與6直徑線為身體的縱軸線,并用記號筆在皮瓣中心畫一個“十”,把皮瓣分為4個區域,方便每次定位見圖3;②皮瓣測量尺的運用:用記號筆標記皮瓣顏色變化的區域,用測量尺對準變化的區域即可進行測量;③皮瓣比對尺的運用:用比對尺上圖片的顏色與皮瓣實際的顏色對比,首先判斷是動脈危象還是靜脈危象,然后看具體達到哪個程度。

圖3 標記十字架的皮瓣
①皮瓣血液循環觀察尺的設計方法客觀、科學,護士認可度高。制作后的比色卡顏色圖片顏色與皮瓣實際進展的顏色變化吻合,具有科學性。皮瓣分區尺把皮瓣分為4個區域進行觀察和描述,能夠準確地定位皮瓣發生血管危象的區域。護士一致認為皮瓣血液循環觀察尺的實用、臨床指導性強。②皮瓣血液循環觀察尺有助于早期判斷血管危象。皮瓣顏色的排序形象展現了血管危象的變化過程,且圖文并茂、文字注解與實物圖片并存、標注到位,提供了最直觀的視覺參考,方便護士理解和觀察,減少在臨床工作中對血管危象判斷的不確定性,提高護士特別是低年資護士早期判斷血管危象的能力[2]。
總之,皮瓣血液循環觀察尺可提高護士觀察皮瓣血液的能力,及早發現早期靜脈危象,提高皮瓣成活率;另外觀察尺制作簡單,成本低,實用價值高,操作簡單、省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