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肉型豬容易受到該病的感染,并且體重處于持續增長的發育階段。同時,該病不具備較強的傳染性,但具有較強的遺傳性,并且遺傳的系數較大。導致豬群產生該病的重要原因主要是由于營養不均衡和飼養管理所導致的,對豬群飼喂高能量的飼料且自由進行采食的豬群體重增長快,這極易增加豬群的發病率[1]。同時,由于豬群缺乏適當的運動,導致體重不斷增加,也極易提升該病的發病率。
主要的臨床癥狀以運動障礙為顯性特征,其特征主要是由于后肢遭受侵害導致的,與感染性關節炎、腐蹄病和蹄病的感染沒有直接的關系,與這些病癥應該區分開來。豬群受到該病侵害的初期階段會表現為起立緩慢、身體僵硬、行走不穩,后肢內劃弧云頂,屁股左右搖擺前進;病情發展后期,病豬會長期坐立,精神萎靡,不愿站立,在站立的過程中,一條或兩條后肢會置于腹下,行走步態呈現鵝步。患病的公豬不愿爬跨,母豬則癱瘓不起,后肢向前伸張,并壓在軀體下面。

3.1 科學合理的調整飼料標準在豬群的養殖過程中,要嚴格按照科學合理的飼料標準進行豬群喂養。適當降低飼料中的高能量,在飼料中添加適量的骨粉和鈣粉等較為豐富的礦物質原料,同時有效降低該病的發病率,提高豬群的抵抗力。在該病的高發時期,應該對豬群采取限制飼料,來避免飼料這一因素的不利影響。同時在豬群飼喂或者自由采食結束后,應該加強運動,保持豬舍內地面干燥,增加墊草厚度,打造良好的養殖環境。
3.2 合理搭配飼料,保持營養均衡可以根據豬群的飼養標準,充分結合當地的自然資源,盡量增加一些青草飼料或高質量的干草粉,但要嚴格控制青草飼料的數量,并適當補充礦物飼料及添加劑等,可有效提高母豬的生產能力,預防母豬癱瘓的現象出現。可以讓豬群多曬太陽,來彌補體內所缺失的VD[2]。
3.3 對癥下藥對于患有軟腿病的豬應該采取有針對性的治療措施,可選用鎮痛類和普魯卡因等藥物進行對癥下藥,可采用豬骨和其他新鮮畜禽骨進行處理并風干制成粉末狀,與飼料進行混合飼喂病豬,每天每頭豬喂養30g左右。并且在治療的過程中還應該注重對VD和生物素等營養物質的需求,彌補病豬體內所缺失的營養物質,這樣不僅能提高豬群的免疫力和抵抗力,還能促進豬群的正常發育。同時可以給病豬補充適量的硫酸鋅、硒制劑,可以起到很好的防治效果,并有效促進病豬的恢復。
3.4 科學的養殖環境科學合理的養殖環境對防治豬軟腿病起著很好的效果,因此需要養殖人員加大對豬舍環境的管理力度,對豬舍的地面質地進行合理的改造,最好選用環氧樹脂漏縫地板鋪設豬舍地面,并保持豬舍環境的整潔和衛生,保持良好的通風環境,保證地面的干燥。同時對患病豬群進行適當的放牧活動,使病豬能夠適當的運動。豬舍內鋪設墊草,增加豬舍內的鋪墊物,為豬群創設良好的生活環境,避免不良因素造成該病的產生及發展。
3.5 改進選種選育在種豬品種的選擇過程中,要選擇能耐受高水平飼養、肢蹄健壯并且肢蹄形狀和尺寸結構呈均勻對稱的優良種豬,這樣才能有效提高豬群的身體素質,保障豬群的腿部肌肉的健壯,從而有效降低豬軟腿病產生的概率,從而提高豬群的整體免疫力和抵抗力。
綜上所述,豬軟腿病是養豬業常見的疾病,由于該病的發病率和遺傳系數較高,嚴重威脅著豬群的健康成長,是豬養殖過程中面臨的一大難題,因此需要加強對豬軟腿病的防治措施,來有效減少該病的產生及發展。需要加強科學合理的飼料標準,注重豬群的飼料搭配,采取對癥下藥的治療手段,加強對養殖環境的科學管理,改進種豬的選種選育工作,對豬群的健康狀態進行實時的監控,從而有效降低豬軟腿病的發病概率,保障豬群的健康生長,促進養豬業經濟的可持續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