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瑩 江琳娜
多校區辦學格局下的高校校園服務育人機制探索——以江南大學宜興校區建設為例
趙 瑩 江琳娜
[江南大學新校區建設與管理工作辦公室,江南大學圖書館與檔案館]
高等院校多校區辦學模式是我國高等教育改革與深化的產物,也是高校為順應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而多方位、多渠道尋求外部辦學空間的結果。從高校校園建設伊始到校園投入運行均與師生學習、科研、生活緊密相關,如何在校園建設和校園服務保障中更好地發揮校園服務這一育人功能,是當前和今后高校多校區辦學急需探討和解決的重要課題。本文以江南大學宜興校區建設為例,從校園建設和校園運行等維度進行分析,以探索高校多校區辦學格局下校園服務育人的有效路徑。
多校區辦學; 高校; 服務育人; 機制
2019年,江南大學第四次黨代會黨委工作報告中明確將宜興、江陰校區的“一體兩翼”建設作為學校四大重要發展戰略之一,為做好學校百年發展規劃、夯實百年發展戰略根基指明了奮斗方向,也是學校抓住機遇優化辦學格局,實現新時代跨越式發展的重要支撐?!氨R未動,糧草先行”,在多校區辦學背景下,校園后勤服務保障工作要提前謀劃,科學布局,精準把握,嚴格實施,確保提供“一流”服務,將高校校園服務育人的理念落實到校園規劃和校園運行中。
江南大學源起三江師范學堂,歷經國立中央大學、南京大學等發展時期;1958年整建制東遷無錫;1995年更名為無錫輕工大學;2001年無錫輕工大學、江南學院、無錫教育學院合并組建江南大學;2003年東華大學無錫校區并入;2007年學校整體搬遷至無錫美麗的蠡湖畔。校園占地3200畝,建有體育場館、文浩科學館、大學生活動中心等文體場館和20多棟科研教學樓宇以及學生公寓組團。十多年的發展,學?;A建設日臻完善,在為學生提供設施先進、功能齊全、優質舒適成長環境的同時,已形成曲水流觴的現代化生態校園、智慧校園、綠色校園和平安校園,曾榮獲全國高校校園環境滿意度50強的稱號。
2017年,學校提出“一體兩翼”辦學發展新格局,按照學科發展要求與布局,重新規劃學科發展空間與場所,從而構建起促進學科交叉融合與資源共享的物理空間與管理體制,并先后與宜興政府、江陰政府達成合作辦學共識。2018年宜興校區正式進入建設期。
宜興校區位于宜興東氿,景觀條件優越,周邊配套成熟,距蠡湖校區直線距離約40公里,目前兩個校區車程約80分鐘,未來太湖隧道和宜馬快速通道開通后,車程將縮短至40分鐘以內。校區占地約530畝,總建筑面積約24萬平米,一期建設約9萬平米,含科研教學樓、圖書館、體育館、國際交流中心、學生公寓、食堂等建設內容。
在遠離本部的情況下,如何創造更加具有凝聚力和傳承度的學居環境,在校園尺度有限的前提下,如何打造出一流大學的氣度與氛圍,都是新校區校園規劃的先決條件。由此,宜興校區規劃設計以江南風格、宜興特色、本部元素為參考,通過建筑組團、廊道相連,形式圍合,營造大氣的校園環境氛圍,延續主校區的校園文化,傳承校園管理服務的育人理念。
校園規劃既體現學校百年辦學歷史、辦學理念、辦學特色等特征,又實現校園建筑與校園環境的有機融合。通過功能的解構與重組,設置了豐富的多功能共享交流場所,適度緊湊的功能組團與開放連續的景觀結合,提高學生活動師生互動的活動效率和空間品質,更有利于高端人才培養和科研創新。
“凡意之道,與時偕行”。校園服務育人需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注重整體思維、協同思維,有效發揮高校管理服務潛移默化的育人功能,不斷滿足學生成長發展的需求與期待,實現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
一般而言,多校區的高校校園服務保障機制與校園整體管理模式一脈相承。主要有以行業分工為主導形式的“條式管理”、以校區管理為主導的“塊式管理”以及兩者相結合的“條塊結合管理”。在校園服務保障機制的選擇上,一般根據新校區的區位條件、功能定位、資源條件等實際情況進行決策和構建。
就區位優勢看,宜興校區地處無錫市轄區,交通便捷,具有良好的經濟社會發展環境,地方支持度高;就功能定位看,新校區以培養與地方產業相結合的人才為主;就資源條件來看,新校區建設秉承綠色、智慧建設理念,在建筑功能、基礎設施、生活保障等方面具有前瞻性、人性化、現代化的綜合考量,能很好地與服務運行對接。
宜興校區校園服務保障機制將延續“江南模式”的現代大后勤機制,設置各服務保障板塊的派出機構,同時將本區化管理與條式管理有機結合,探索實踐“嵌入式社會化”模式,為形成“一流”的校園服務育人機制提供強有力的組織基礎。
多校區運行模式下,校園服務保障機制應按照“統籌兼顧”的思想,堅持資源統籌、效益統籌、隊伍統籌等原則,做好“整盤棋”謀劃,使新校區的管理保障取得較好的效益,也為實現“統一規劃、統一管理、協調互通、效率提升”的多校區校園服務育人機制提供有力保障。
本著“因地制宜”的原則,開展宜興校區運行服務保障“一體化”運作。主校區和新校區的校園運行保障工作統一目標, 統一管理, 統一政策, 統一要求,以共同的價值觀和服務理念,促使后勤服務部門及相關合作企業為學校的教學科研和師生生活提供良好的服務。同時,允許校區服務部門或企業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創造性地開展工作, 積極探索適合地域和校區情況的服務保障模式,并使之成為主校區服務保障模式的有益補充。
多校區的校園建設和運行服務保障,應按照“優質高效”的目標,立足校情、求是創新、提質優化,創新“一站式”服務。為加強校區間管理服務信息化建設,江南大學可嘗試完善全校師生管理服務綜合信息平臺,建立“線上--線下”相結合的“一站式”服務體系,做到“一件事”全流程“最多跑一次”。以網絡服務、自助設備等手段和工具提高工作部署、信息傳遞及服務反饋的時效性,彌補宜興校區存在聯系主校區職能管理和服務部門不便等缺失。
未來各校區的運行服務保障包含安全、飲食、住宿、維修、車輛、醫療等校園服務各領域的業務,需要我們堅持“以人為本”理念,堅持“師生至上、服務為先”的要求,整合資源、融合業務。宜興校區的各類服務是主校區各類服務的延伸,也必將在宜興校區的運行中匯聚。因此,宜興校區的服務保障更要突出各類服務的協同,可采取“校區管委會”的管理模式,以綜合保障服務部門為載體,弱化業務邊界,加強協同整合,實現為多校區師生服務的“一條龍”保障。
高校校園的管理和服務工作是高校立德樹人的重要組成部分,切實做好校園服務工作,將實現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環境育人“三位一體”的整體效果。多校區辦學格局在實現育人物理空間拓展的基礎上,應更加注重育人文化和體系的延伸。就校園服務保障體系而言,在持續推進服務品質提升的同時,應積極融入學校育人總體格局,構建基于多校區視野下全員全程全方位的“大后勤”育人體系,更好地服務于建設高水平教學科研、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一流學科建設的目標。
在新校區持續抓好服務育人的體系構建、文化引領、理念塑造工作,使服務育人理念在全體員工中“內化于心、外化于行”[1]。通過對部門主干職能內涵的挖掘和外延的拓展,營造“后勤無空地,處處皆育人”的良好氛圍。
在新校區延伸開辟“后勤學校”、“校園課堂”,以體系化、集中化、規范化的教育模式實現校園服務育人在學生價值引領、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中的作用。根據進駐學生類別、學科特點,通過入學初期、學業中期、就業前夕等環節的課程謀劃,培養學生“懂生活、會生活、管生活、愛生活”能力。
在新校區延續產品育人、環境育人、制度育人、實踐育人等載體,以精湛的產品滿足學生需求,培養他們的審美趣味,營造“一步一景、一品一情”的育人環境,講好江南故事,抒發江南情懷,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不斷豐富以校園管理服務為載體的實踐育人內涵。
江南大學歷經15年左右的發展建設,各類設施設備現代化程度高、運行狀態良好,豐富的管理經驗和技術儲備將會無縫有效對接宜興校區所需的高品質、高效率服務保障。目前學校主校區實行“大后勤、大系統、大服務、大保障”校園運行機制,將校園管理服務梳理為基本建設、房產管理、日常服務、安全保衛、信息服務、健康服務等板塊,實現了由單一分散的后勤服務向統籌一體的“大后勤”保障服務的轉變?!按蠛笄凇狈毡U蠙C制適應了高校校園服務發展趨勢和要求,在生產力發展、團隊建設、服務品質提升等方面煥發出了蓬勃生機和活力。我們相信,未來江南大學必將形成獨具特色的“布局合理、有機互動、平衡發展”的校園服務保障體系和校園服務育人范式,宜興校區也必然成為高校立德樹人的校園服務育人名片。
[1]王強,田備,方正泉.后勤學校—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功能實現新途[J].高校后勤研究,2020(02):5-7
本研究系2018年度江南大學基本科研計劃思政工作專項立項《論課程思政理念在數字媒體藝術創作類課程中的應用》(項目編號:2018ZXSZB12)的成果之一
(責任編輯:張寶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