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 鵬
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內涵分析
齊 鵬
[三江學院 學工部]
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具有傳遞、厘清和釋疑主流意識形態的關鍵作用,與一般的話語體系明顯不同。深入發掘思想政治教育的話語內涵,對于提升意識形態的有效傳播具有重要意義,需要不間斷地優化和研究,為相關工作的開展及研判提供科學依循。通過分析可知,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具有政治性、學術性和生活性等特征,分為政治話語、學術話語和生活話語等類型,而且包括政治表達、學術表達和生活表達等方式。
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特征;類型;表達
思想政治教育是黨的一項優良傳統和制勝優勢。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務是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大眾化、普及化,而話語則是直接面對青年學生的基本渠道。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與一般的世俗話語有很大的不同,研究其話語內涵,清晰其內在特征、類型與方式,對增強宣傳的實效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無論在正式場合還是日常生活中,均表現出明顯的政治屬性。政治性是首要特征,這主要來自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屬性,即內在的階級屬性。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認為“統治階級的思想是一個時代的占統治地位的思想”,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務是去滲透和傳播無產階級思想,這就內在規定了其話語必然從“出生”那一天就具備政治屬性,用嚴肅、嚴謹的話語方式去灌輸、滲透、宣傳黨的理論與主張。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門學科,也是一門科學,有其研究范圍、解釋方法以及相對清晰的學科邊界。同樣地,其話語必然具有學術性。實踐證明,思想政治教育話語伴隨著學科的不斷發展,經歷了一個從經驗到科學的嬗變過程,追求嚴謹、審慎的價值取向,有著特定的研究范圍和內在規律,反哺著思想政治教育整個學科的進步。如果說政治屬于與生俱來的固有標簽,那么學術性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活力之源。
生活性是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第三個特征。馬克思認為,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而日常生活是“一切社會關系”的具象顯現,它貫穿于從出生到死亡的全部生命過程。人置身于日常生活的場域,逐漸形成了倫理規范、道德遵循以及交往規則等,同時產生了很多疑惑與迷茫,這都為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提供了生成邏輯和價值歸宿。因此鮮活親切的生活屬性才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始終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而每個不同的生活年代都有著對應的話語迭代。
政治話語是整個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系統的內核,一個重要原因在于話語本身的政治性。在政治話語語境下,必須篤定馬克思主義的首要之位,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初心所在、宗旨所在、生命所在。政治是不斷變化的,時談時新的,政治話語必須圍繞不同的政治目標切換與調整。回顧中華民族自落后挨打漸次趨近復興的光輝歷程,我們發現,政治話語經歷了從改天換地的革命發展至新中國的建設,乃至堅持改革開放,直至今天的遵循核心價值觀、研習新思想,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的發展變化。一般而言,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內隱著多層次含義,如果要全部讀懂,必須通過政治話語來揣測、厘清其話語的階級屬性和目的所在。
如果說政治話語決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根本,那么學術話語相當于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主干道。學術話語主要是用來闡釋、界定相關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涵義及框架。學術話語應該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意義判定、相關概念及合乎邏輯的學理邏輯。學術話語承擔著把政治話語進行轉化的首要任務,通過解讀、審視、分解和加工政治話語,使之上升為更有說服力、更為隱蔽的知識體系。在新時期的偉大實踐中,要及時有效地進行總結,既要將最寶貴的實踐提煉為理論,又要保持創新的規范性,堅決反對不正確的學術話語。要始終站在馬克思主義立場上,對有些所謂的“知識無禁區、學術無中西”的觀點予以堅決回擊,確保學術話語的實踐性、創新性、自律性。
生活話語是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最有活力的一種類型。在實際工作中,政治話語、學術話語可能對有些受眾而言不夠貼切,無法實現教育或者傳達的作用。比如在調研中經常會聽到有學生反映“上思政課時老師講的理論很豐富,但總覺得離我們生活很遠”,有的學生則表示“聽專家講解黨的十九大精神,感覺內容雖然充實,可是又覺得有點虛”。這就要求我們需掌握將政治話語和學術話語轉化為生活話語的本領,重新回歸世俗的世界,有血有肉。要多講生活化的語言,說真話,講實話,聊聊心里話;不說假話,不說套話,杜絕大空話。尤其在闡釋重大理論、政策或者舉措時,一定要用思想政治教育客體聽得懂的語言,傳遞給他們記得住的內容,區分出他們用得上的部分,這樣的生活表達才能有人聽,人愛聽,能聽懂,人能信,從而起到聚人心、凝力量、鼓斗志的作用。
政治話語決定了必須通過政治表達的方式來彰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大型會議、橫幅標語、演講集會等都屬于政治表達,其中理論灌輸是其中最典型的表達方式。長時間以來,在學界和各級各類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及實踐中,理論灌輸占據了主要地位,一定程度上打造出了權威的政治表達的固定印象。這種表達當然具有其先天性的優勢,即高效、快速的實現政治教化,也是長久以來國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表達方式。但同時也存在弊端,任何灌輸絕不是“我說你聽”的強迫接受和填鴨式的教育。[1]在一定范圍內,教育者并未能把握住馬克思的“灌輸”精髓,更多的造成了一種單向表達、獨白式傳遞的失語現象。隨著社會發展,政治表達應注意避免給受眾過于工具化的感知,可逐漸從對話、互動、鮮活的角度提升表達的有效性,當然還要注意政治表達的嚴肅性、權威性,避免娛樂化、惡搞化。
研究報告、發表論文、學術報告等是常見的學術表達,主要為達到分享觀點、傳達理念、構建知識體系等目的。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政治表達有著固有的邏輯和藝術,用詞遣句遵循一定的規律,相對于大多數人而言,完全理解和接受有一定的難度,因此要借助于精準的學術表達來實現學理化、程序化。例如在新冠病毒疫情防控期間,舉辦新聞發布會請相關專家學者進行講解,有理有據。通過這樣的學術表達,專業術語、學科概念、學術權威等會使受眾更好地清楚某些公眾事件或政策中蘊含的邏輯,答疑解惑。當然這里也有一個限度問題,如使用太多的學術表達,可能會加大大眾的理解難度。
生活表達是一種生動活潑的、有血有肉的方式,用大家喜聞樂見、耳熟能詳的語言進行溝通。當下社會發展顯現出多元化的方向,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加速了對傳統權威式社會的了解。現在各級各類思想工作實踐以及部分的理論研究中,生活表達的頻次漸增。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首先要立足于社會主義中國的當代生活,回應青年關注的社會輿情。[2]思想政治教育客體更加關注與切身利益相關的事情。通過生活表達,可以打通公共政治生活與個人日常生活的通道,關注每個具體的人,回應每個具體的焦點事情。生活表達要熟練運用多種媒介,包括微信、短視頻、二次元網絡社區等,掌握多種修辭策略,主動融入,避免居高臨下的姿態,互動平等地進行對話,如近幾年頻繁出現在公眾視野的《社會主義有點潮》、《馬克思是對的》等主旋律綜藝節目在話語表達就很不錯。
伴隨著國家前進的節奏,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會出現不同的問題與挑戰。要直面問題,勇于挑戰,抓住機遇,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不動搖,恪守思想政治教育底線,在實踐中創新,在理論上升華。要圍繞親和力、精準性等方面,注重研究與反思,以更好的方式在不同的話語類型中熟練轉換,在不同的話語表達上熟練切換。要秉承立德樹人的根本宗旨,敢講話,會講話,講對話,“有底氣,站得穩,攻不破”,當然也不要怕偶爾講錯話,從而主動把話語權拱手相讓,丟失了寶貴的思想陣地。
[1]錢俊.改革開放40年以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的演化、傳承與創新[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8(11):131-134.
[2]劉貴占.略論信息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話語轉換[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4(14):53-54.
2018年度三江學院校級科研項目“基于青年亞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創新研究”(項目編號:2018SJKY019)
(責任編輯:楊書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