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浩 張 崢 李潤鎮
高校節能宣傳對學生燈光節電知信行影響研究——以南京郵電大學為例
林文浩 張 崢 李潤鎮
[南京郵電大學]
建設節約型高校對于培養學生的節能觀念與技能、降低辦學成本意義重大,但長期以來,宣傳教育在促進學生節能減排知信行的作用未得到充分關注。本項研究以南京郵電大學為例,通過對教學燈光使用現狀的走訪調查,分析了不同類型教室在空間屬性與學生使用模式下的能耗差異,指出了加強集中管理減少分散自習對降低人均能耗的意義;并通過開展節能宣傳教育準實驗研究,比較實驗組與對照組在節能認知與行為量表前后測的分數差異,闡述了高校加大節能宣傳與教育力度對學生節能認知、意識與行為方面的重要影響。
高校節能;宣傳教育;燈光節能
早在2008年5月,住房與城鄉建設部、教育部聯合出臺了《關于推進高等學校節約型校園建設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節水節能工作的意見》?!兑庖姟分赋觯骸吧钊腴_展節約型高校建設行動,不僅可以促進學校本身資源節約,降低辦學成本,更能促使廣大師生樹立節能減排環保意識,掌握節能環保技能,對我國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產生深遠影響。”[1]可見,開展高校節能減排系統工程建設意義重大。
從高校教室的空間利用屬性上看,各類高校教室通常采用全類型、全天候開放模式,無教學任務的閑置教室會向學生盡數開放以提供自習空間,而學生節電觀念低下及教學樓的粗放式管理造成了大量能源浪費。目前,針對高校學生的節能宣傳教育效果缺乏相應實踐數據檢驗,許多高校后勤管理部門忽視對學生開展相關節能減排教育宣傳活動,以致未能充分發揮大學生在參與節能減排、踐行綠色生活的主體作用?;谝陨犀F實,我們研究團隊于2019年3月至4月期間,對閑置教室學生燈光使用情況進行了走訪調查,并開展了燈光節能使用宣講準實驗,綜合評估高校加大節能宣傳教育對學生燈光使用節能認知、意識與行為的影響。
預調查發現,日間時段和晚間時段,教學樓閑置教室數、自習人數、燈光使用等方面差異顯著,故團隊將調查分為峰時自習、谷時自習兩個時段。依據學校學生作息習慣,選取周一至周四20:20-21:00作為峰時調研時段,選取周一至周五上午9:35-10:00及下午15:30-16:00作為谷時自習調查時段。經預調研,團隊收集教學區各類教室數量、容量及其燈光規模等數據,并以教室入座率展現閑置教室整體利用情況。

調查團隊于計劃時段對教學樓教室的閑置情況、自習人數及燈光使用情況進行觀察記錄并將數據進行匯總統計分析。為了簡化計算與量化展現其燈光使用情況,團隊對于同類型教室的日光燈數量進行分類統一規范化處理。通過人均燈光數展現不同類型教室的人均燈光耗能差異。
根據表1可知,整體上校園教學區閑置教室利用率低下,教室入座率在5%上下浮動,排除由學院集中組織晚自習及晚課的特殊情況,在無干涉狀態下教學樓燈光人均使用能耗維持在高位(如:教二峰時自習每位學生使用13.49根日光燈管用以照明),后勤管理部門在能耗管控方面有較大提升空間。

表1 燈光使用基本情況表
研究發現,不同類型的教室在自由使用狀態下的人均燈光數差異顯著。其中大型教室(可容納208人)全時段的人均燈光數比值為22.03(即平均每位學生使用22.03根日光燈光照明),遠高于特大型教室的9.70、中型教室的13.89和小型教室8.16。這表明由于樓層較高或位置較偏、單排燈光數多,選擇座位分散,學習氛圍差等原因,大型教室與中型教室燈光在實際使用中展現出嚴重浪費現象。
此外,“人走燈不滅”的情況極為常見。在調研走訪中發現,無論是在谷時自習,還是集中自習人數較多的峰時自習,都出現了大量 “全亮燈的空置教室”。這從側面反映出高校學生在節能減排中作為行為主體的潛力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對于公共資源使用節減的認識水平較低。雖然校物業管理部門已在每間教室出入口處貼上“隨手關燈為首要”的宣傳標語以引導學生行為,但是“人走燈不滅”的現象仍然時有發生,教室入座率低、人均燈光使用數高的現狀尚無較大改觀。這表明優化燈光節能需要集中的宣傳教育與行為引導。
社會實驗有許多種檢驗結果的方法,最主要兩種方法為實驗前后比較法與對比組設計[2],而準實驗設計可以兼顧研究成本與實驗研究的效果。
研究團隊選取南京郵電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四個自然班的學生為實驗組,以其他學院學生作為本次實驗的對照組,發放燈光節能減排認知度與行為意愿調查的前測問卷,獲取實驗前兩組學生的基礎分,作為宣傳教育前后差異分析與變化的參考,發放對照組電子問卷150份,檢驗后保留有效問卷117份;實驗組發放紙質前測問卷150份,回收有效問卷108份;團隊隨后開展針對實驗組學生節能減排宣講活動,經過對實驗組集中節能減排宣傳并在間隔一周后,再對實驗組發放紙質后測問卷150份,回收有效問卷106份。
問卷內容主要是對教室燈光使用節能減排認知度與行為意愿兩大方面。其中節能減排認知與意識部分主要涉及教學區節能燈具使用及其優勢、教室安裝使用智能燈控系統及其運作狀況、物業人員手動熄燈的二級節能管理制度、社團和相關部門開展節能減排學生志愿活動等方面的認識情況;而行為意愿方面主要涉及最后離開是否主動關閉耗能設備、選擇自習教室及座位考慮是否燈光使用需求、路過無人亮燈教室是否有意識關閉燈光、參與節能減排實踐項目情況等內容。
研究團隊采用李克特量表,將學生燈光節能的認識情況與行動意愿分為五個度量[3],并對于每一種度量進行加權分數計算,“十分愿意”“一定會做”為5分,“比較愿意”“很可能會做”為4分,“愿意”“可能會做”為3分,“無所謂”“不太在意”為1分,“不愿意”“不會做”為0分。最終結果將調查數據整理成折線圖以表現集中趨勢,如圖1所示。

圖1 實驗宣傳教育前后節減認知與行動意愿分數
對比宣傳前后量表評分可知,實驗組在節能減排宣傳教育活動前的評分折線與對照組基本重合并無明顯差異,表明本次實驗所選取的實驗組具有一般性,其自身屬性及特征的干擾可以基本排除。對比實驗組在宣講后認知度與行為意愿分數的變化,反映出其在燈光節能認知程度和行為意愿上均有明顯提高;可以認為經過節能減排宣傳科普教育后,實驗組對燈光節能的設備、制度與知識的認識程度大大加深,參與燈光節能的行為意愿明顯提高。專項節能宣傳能夠加深高校學生對日常生活中節能行為的認知,引導節能減排觀念逐步內化于自身道德認知與行為習慣,在短期內達到預期宣傳目標并持續影響其未來行動。
在硬件設備層面,部分高校的節能節電設備存在因安裝時間早,設計不合理,技術不夠成熟等問題而無法發揮預期作用的現象。研究團隊在設備使用排查中發現,校內的部分自動化節能設備使用年限長,后期管理與維護不到位,設備使用宣傳不到位,學生不會操作節能設,,最終導致設備的長期閑置與損耗。
在宣傳教育層面,高校的節能減排宣傳及相關實踐活動往往停留在“做公益”的層面,以被動型的標語橫幅口號宣傳為主,造成學生普遍關注度較低且對相關內容的接受能力較差。研究認為此類宣傳工作不足以使節能減排觀念深入人心,更難以真正對學生日常生活中的節能行為產生影響。
綜合調查及訪談數據,我們認為高校教學區域燈光使用存在著教室利用率低,人均能耗高的基本特征。“人走燈不滅”等現象的發生體現了作為節能減排主體的廣大師生未能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節能燈控設備的系統設計同師生的使用習慣與節能行為脫節,造成后勤管理部門無法實現其預期節能功能。因此,僅憑技術設備與常規管理手段并不能真正實現節約型校園的建設,還需要通過行之有效的宣傳教育舉措促使學生樹立節能減排觀念與認識,培養節能行為習慣并提高技術設備手段的有效性。
研究發現,教學區所有教學樓的大型教室在常規開放使用中展現出教室入座率低、人均燈光數高的空間利用特性,該類型教室近兩倍的人均燈光數對于教學樓燈光整體耗能數值的提升效應明顯。因此,應當通過人工管理或遠端電控手段,減少較高樓層的閑置大型教室開放數量,促使學生向低樓層和其他類型教室集中轉移,以期在整體上提升教室燈光等耗能設備使用效率,達到更好的節能效果。
研究表明,開展節能減排宣傳教育能夠明顯提升高校學生對節能減排認的知程度與行為意愿,進而有利于其節減行為培養。若配合有規律的宣傳教育不斷鞏固學生節能減排方面的知識與技能,鼓勵廣大師生踐行節能減排行為,將有效發揮宣傳教育活動潛在的經濟與社會效益。在走訪調查中,學生普遍認為將節能減排宣講作為新生入學教育的一部分最具有可行性。通過在高校學生入學時開展專題活動宣講節能減排的知識與技能,并配合高校學生的培養計劃,以獎勵自主化學分(能力學分)為手段開設有效的節能減排選修課程,形成全面綜合的節能減排宣傳教育機制,將促使宣傳教育在中長期持續提升學生參與節能減排意愿與行為,進而激發廣大學生節能減排行動力,滿足建設節約型高校的主體素質需求。
節約型校園建設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節能減排不僅僅是學校后勤管理人員的職責,更需要廣大教職員工的共同協作與參與。后勤管理者應該認識到,人是節能減排管理系統中的重要一環。要通過加強節能減排思想與技能宣傳,大力開展節能減排實踐教育與節能設備使用培訓,建立人與節能系統之間的有效交互,充分發揮科技節能潛力。高校在節能宣傳教育與節電設備運行方面仍具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可以通過智能化電控設備改造及以人為本的節能管理方案設計,進一步提升高校整體的節能管理水平。
[1]李福順. 灰色系統理論的節約型校園建設評價[D].北京:華北電力大學,2011.
[2]嘎日達.社會實驗與自然科學實驗的方法論比較[J].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02(02):80-83.
[3]王佼佼,葉晴芬,辛歡,駱公志.基于南京郵電大學的高校節能管理規劃方案探討[J].價值工程,2013,32(27):14-17.
(責任編輯:趙永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