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啟戰
摘 要:自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巡視制度受到了國內學界的廣泛關注并引發了熱烈探討,在理論基礎、制度淵源、制度變遷、結構功能、運行困境、發展進路等方面取得了較為成熟的研究成果。這些成果不僅為今后的黨建研究積淀了豐厚的理論資源,也為全面從嚴治黨和建設偉大工程提供了有益的理論指導。但現有研究也存在著一些不足和提升空間,今后研究應更加注重研究的深入性和系統性,增強研究的歷史厚度,創新研究視野和研究方法等。
關鍵詞:黨內巡視制度;研究成果;黨的建設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世界社會主義格局變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創新發展研究”(18JJD71004);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專項任務項目 “新中國70年中國共產黨政黨外交的經驗研究”(19JD710064)。
[中圖分類號] D26 [文章編號] 1673-0186(2020)002-0091-010
[文獻標識碼] A ? ? [DOI編碼] 10.19631/j.cnki.css.2020.002.009
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全面從嚴治黨戰略的深入推進,巡視制度以全新姿態和雷霆之勢在全國迅速展開,嚴厲查處了一大批違法違紀干部,推動解決了一大批社會經濟發展難題,彰顯出巨大的制度威力,受到了國內學界的廣泛關注并引發了熱烈研討,涌現出不少研究成果。這些成果提出的一些思想觀點、政策建議等,對推動黨內巡視制度建設科學化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指導和實踐指南。
本文立足已有的研究成果,力圖從價值論、生成論、要素論、實踐論、關聯論等方面對國內學界關于黨內巡視制度的研究進行全方位、立體化的梳理與概述,并指出其學術貢獻與不足以及未來的研究空間,以期為深化這一制度研究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一、價值論:中國共產黨巡視制度的實踐價值和理論價值
在研究過程中,對某一對象的價值意義探討必須要結合其具體內涵和歷史情境來進行。作為黨的制度建設的重要“子集項”,巡視制度根據黨的事業發展需要不斷變革,由一種指導下級黨組織建設、糾正各項政治運動的工作方式演變為黨內監督的重要制度,成為黨在不同時期追求自身可持續發展的生存戰略之一[1]。那么,現階段黨內巡視制度具有怎樣的功能?研究它又有何價值意義?學界從不同角度給予論說,總體表現在實踐價值和理論價值兩個方面。
在實踐價值層面,學界觀點主要集中在“治黨說”和“黨治說”。“治黨說”重在揭示巡視制度的管黨治黨效能。學者張書林的觀點提綱挈領,指出巡視制度是一黨執政體制下強化執政黨自我監督、完善現行紀檢機構領導體制、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密切聯系群眾和防止干部‘帶病提拔的重要舉措[2]。許耀桐則認為,巡視制度有效克服了當前對黨的中高級干部,尤其是對黨政“一把手”監督虛化之弊,填補了我國監督制度的空白[3]。“黨治說”側重探討巡視制度在黨治國理政中的地位和作用。彭前生認為,巡視組作為中央的“欽差大臣”,在民眾心目中有著很高的地位,當巡視組開展工作時,民眾就會毫無顧忌地向其提供地方官員的問題線索并表達自身的合理訴求,從而推動有關問題的解決,起到緩和官民矛盾的“減壓閥”作用[4]。侯學賓等人則認為,黨政復合體制下的巡視制度對行政系統起著一種“代償”功能,即督促檢查機制、信息搜集機制、規則治理機制和“一把手”監督機制的“代償”[5]。在馬靜、岳軍看來,作為下情上達的“直通車”,巡視制度不僅“管官員”,強化權力監督;也“管民需”,憑借強勢監督、系統整合等制度優勢使其成為民眾表達公共服務訴求(如教育、就業、醫療和社保等)的重要渠道[6]。
在理論價值層面,巡視制度既是黨內監督的重要制度安排,也是黨的建設的重大理論創新,梳理總結巡視制度建設和實踐經驗的有益成果,分析提煉中央文件、領導人講話以及工作總結等相關文獻資料,使之理論化,是完善黨內監督理論體系和豐富黨的建設理論庫的內在要求[7]。雖然當前學界對黨內巡視制度的研討還處于起步階段,研究人員較少,缺乏專門的研究機構和刊物[8],但新時代巡視工作的強勢發展,為黨的建設研究注入了新的理論動力。特別是學者們對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巡視工作的重要論述的探討,有力推動了馬克思主義政黨學說的創新性發展。
二、生成論:中國共產黨巡視制度的制度淵源和理論基礎
任何一項制度的創立,絕不是憑空忽然創立的,必有一定的淵源[9]2。“如果對政治或其他各問題,追溯其原始而明白其發生的端緒,我們就可獲得最明朗的認知。”[10]中國共產黨巡視制度從何而來?在它生成過程中,受到了哪些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對它的生長產生了怎樣的作用機理?縱觀已有的研究成果,學者們往往從制度淵源和理論基礎兩方面加以論述。
在制度淵源方面,學界普遍把目光聚焦到我國古代巡視制度,并從制度借鑒的維度對其進行兩大層面的論述,力圖做到“古為今用”。一是,對古代巡視制度進行微觀層面的斷代研究。張向東等人在分析漢代巡視制度異化表現及其歸因的基礎上,指出了其借鑒之處,即要明確巡視制度的角色定位、堅決維護人民利益、加快法治化建設、重視制度體系建設[11]。賈秀云在考究元代廉訪制度的機構設置、制度功效等內容后,指出了其參考價值,即要建立相對獨立的巡視體系和素質過硬的巡視隊伍、提高巡視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創新巡視方式方法、增強巡視制度的開放性和影響力[12]。二是,對黨內巡視制度和古代巡視制度進行宏觀層面的比較研究。苗永泉、方雷指出了黨內巡視制度對古代巡視制度資源進行創造性轉化的合理性因素(即監督的獨立性、權威性和激勵相容性)、可行性基礎(即結構上的契合性)以及創新性路徑(即建立一種首尾相顧、循環往復的環狀動力機制)[13]。付佳則系統梳理了我們黨對古代巡視制度在巡視機構、監察機制、時間安排、人員選任、職責權限、考核機制、回避制度、經費保障八個方面的借鑒和在信息收集、力量整合、責任追究、成果運用、異地巡視、程序規范六個方面的發展[14]。
在理論基礎方面,學者們的研究視野大體相似。鐘穩指出,盡管古今中外不同國家存在著政治制度和文化傳統的差異,但在控權、反腐方面卻具有共識。中共巡視制度吸收借鑒了古今中外監督思想的精華,即馬列經典作家監督思想、西方權力監督制約理論和中共領導人反腐倡廉思想以及中國古代監察思想[15]20-25。李敏昌等人則進一步指出,巡視制度是對馬恩黨內監督思想的具體化,是對列寧關于黨內監督權的獨立性與權威性的創新發展[16]。鄭文靖從政治倫理的角度認為,巡視制度的“直通車”方式符合了人們觀念中的“欽差意識”,考核方式契合了傳統社會的選賢任能理念,預防性體現了傳統文化的“崇和”色彩,威懾性迎合了民眾的權威崇拜心理[17]。在宋婧琳看來,巡視制度折射出中國傳統社會的“自上而下的秩序觀”和“小我服從大我的大局觀”[18]。
此外,還有一些學者從其他視角論述了黨內巡視制度的生成條件。彭前生從政治發生學的角度認為,黨內巡視制度是黨政融合體制下提升黨內自我凈化、問責體制下破解黨政“一把手”監督難和多黨合作體制下彌補民主黨派監督不足的產物[19]。陸建洪、劉峰則基于外生誘發的視野指出,聯共布領導體制和共產國際指導的影響催生了黨內巡視制度[20]。
三、要素論:中國共產黨巡視制度的基本內涵和構成要素
何謂黨內巡視制度?它由哪些要素構成?作為黨內監督的重要形式,它與組織監督、派駐監督、紀律監督等具有什么聯系和區別?學術界圍繞這些問題開展了富有成效的研討。
(一)黨內巡視制度的概念界定
概念界定是社會科學研究的邏輯起點。目前學界對黨內巡視制度的界定還缺乏共識,大體有以下幾種說法:一是“工作要素說”。多數學者從巡視主體、客體、程序等要素出發,對黨內巡視制度進行描述性定義,認為其是上級黨組織通過組建專職巡視機構,在一定時期內運用列席會議、召開座談會、查閱文件資料、組織談話、受理來信來電等方式,對下級黨組織及其成員進行監督,并將所了解的情況及時向派出黨組織匯報的一項制度[21]。二是“廣義狹義說”。劉帥等人認為,黨內巡視制度是一個內涵豐富的概念,廣義上的巡視制度是由規范體系、組織體制和運行機制組成的有機整體[22],狹義上的巡視制度則特指有關巡視監督的具體法規和條例規定[15]11。孫亮則從制度主體的角度認為,廣義的巡視制度是指中央巡視制度和地方巡察制度,而狹義的巡視制度僅指中央和省級層面的巡視制度[23]。三是“制度規范說”。陳燕從制度的構成要素出發,指出巡視制度是由巡視工作的各種規章制度、準則條例等正式制度和巡視工作中形成的各種傳統習慣、行為規范等非正式制度構成的[24]。四是“制度地位說”。這類說法多見于官方表述,認為巡視制度是“加強黨的建設的重要舉措,從嚴治黨、維護黨紀的重要手段”,是“加強黨內監督的戰略性制度安排”[25]107。五是“制度關聯說”。鐘穩從比較的角度,對巡視監督和其他幾種常見易混淆的監督形式進行了辨析,指出了巡視監督與紀律監督、組織監督、信訪監督、派駐監督和群眾監督的內在關聯,厘清了巡視制度的內涵與外延[15]26-30。
(二)黨內巡視制度的構成要素
黨內巡視制度是由不同層次、不同主體、不同領域、不同要素和不同環節構成的有機體。雖然它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具體表現有所不同,但構成的基本要素卻是相對穩定的,主要包含巡視主客體、巡視內容與方式、巡視程序和巡視紀律等。
第一,在巡視主客體方面,學界既有的研究成果大多依據巡視工作條例來解讀,認為巡視主體主要包括中央和省區市黨委會、巡視工作領導小組、巡視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巡視組及其成員。而巡視客體便是指巡視的對象和范圍,“無論是誰,都在巡視監督的范圍之內”[25]113,對地方、部門、企事業單位黨組織及其主要負責人進行巡視監督,做到巡視全覆蓋、全國一盤棋。
第二,在巡視內容方面,有學者指出,要從變與不變、全面與重點兩個方面來考察。其中,“變與不變”是指巡視制度功能雖在不同時期有所側重,但黨風廉政建設一直都是巡視工作的主線;“全面與重點”則是指巡視監督應在全面了解情況的基礎上,確定工作重點,突出政治巡視。此外,巡視方式方法對發揮巡視監督效能至關重要。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在總結巡視工作實踐的基礎上,明確了13種巡視方式①,為有效開展巡視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撐。
第三,在巡視程序方面,學界按照工作運行順序,一般將其劃分為三個階段,即巡視準備、巡視實施和巡視結束三個階段。黎曉宏則運用邏輯樹的分析方式,將其分解為:準備(搜集問題)、了解(突破問題)、報告(反映問題)、反饋(指出問題)、移交(跟蹤問題)、整改(解決問題)六大環節[26]。
第四,在巡視紀律方面,目前已形成了以黨章為根本、巡視工作條例為核心、四個法規性文件為框架、有關制度規定相互銜接協調的巡視工作制度體系[27],為巡視工作有序開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于建榮、何芹則進一步詳解了四類巡視工作主體——領導者(派出黨組織和巡視工作領導小組)、支持配合者(紀檢監察機關、審計機關、政法機關、信訪、審計等相關單位)、巡視工作人員以及被巡視對象的紀律與責任[28]。
四、實踐論:中國共產黨巡視制度的制度借鑒和優化路徑
“任何制度,絕不會絕對有利而無弊,也不會絕對有弊而無利”[9]5,在其運行過程中都不可避免地帶有一定缺陷。新時代如何強化巡視監督、釋放制度優勢?這是當前學界討論最為熱烈的問題。
(一)黨內巡視制度的比較借鑒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國外相關監察制度為推進黨內巡視制度建設提供了很好的制度樣本。但囿于語言、資料等研究條件的制約,涉及此方面的研究成果較為少有。王明高通過檢視國外議會監察專員制度,指出了其參考價值,即要明確巡視官員權限、完善程序性規定、制定監察法規、確立考核獎懲機制等[29]。孫亮則簡要分析了瑞典巡視監察制度的借鑒之處,即注重保護公民權利、堅持法治原則、重視權力制衡機制建設等[30]。李華君在對我國巡視制度和英國行政監察專員制度進行橫向比較后,強調要借鑒后者的先進做法,即將“不良行政行為”具體化、建立配套制度體系、堅持行政監察專員制度的獨立性等[31]。
(二)黨內巡視制度的優化路徑
其一,在加強巡視隊伍建設方面,巡視組既要選好人員,又要合理搭配。既要有德高望重的老同志,又要有年富力強的年輕人[32],最好由80%以上的在職人事、審計、財務、巡視、監察、執法等業務骨干和20%以內業務素質較高并退居二線擔任非領導職務的干部組成[33]。同時,還要強化巡視干部的業務能力和綜合素質,加強對政策法規、業務知識、科技和被巡視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狀況及其風土民情等方面的學習[34]。
其二,在豐富巡視工作方法方面,既要使用好常規方法,也要與時俱進。適應新媒體時代發展趨勢,拓寬信息獲取渠道(如電子郵箱、網絡舉報、第三方民調等),利用大數據技術分析收集到的海量信息,建立網絡輿情研判機制,打造“互聯網+巡視”模式[35]。同時,還要探索建立多元化的巡視方式(如專職與兼職巡視、公開與暗訪巡視、縱向與橫向巡視、定期與不定期巡視,事前、事中與事后巡視,行政、立法、司法、經濟、軍事巡視等)[36]和大力鼓勵地方結合自身實際進行一定范圍內的創新,努力實現巡視方式的“量身定做”。
其三,在強化巡視成果運用方面,蔡文華從報告質量入手,強調巡視報告要客觀準確、內容簡潔、結構合理、表達流暢,提出的整改意見要切合實際[37]。譚鵬由運用環節指出,要建立完善巡視成果的匯報、公開、分類移送辦理、反饋與整改以及責任追究等機制[35]。褚洪彥主張要實現巡視成果運用的多樣化。對巡視過程中發現的領導干部的一般性問題,按照互動機制加以解決;個別干部的苗頭性問題,通過談話提醒督促改正;領導干部的違法違紀問題,及時移交紀檢監察機關處理;被巡視對象的優秀干部,積極向組織部門推薦;被巡視對象的整改情況,通過單獨派員、回訪、督辦等方式進行監督等[38]。
其四,在做好巡視制度理論研究方面,要從研究力量和研究陣地入手,一方面充分發揮各個高校、黨校、行政院校和社科院等研究機構的科研力量;另一方面成立各種研究機構(如巡視理論與法制研究所)和創辦一個全國性的理論研究刊物[39]。此外,還要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實踐的基礎上,及時將巡視工作中的新鮮經驗提煉、升華為理論。
其五,在推動巡視制度體系建設方面,不僅要對巡視制度的運行規則與程序以及工作流程做出明確規定,也要處理好巡視制度與黨內其他監督制度的關聯[40],實現與黨內民主生活會、述職述廉、報告工作等制度以及與輿論監督、群眾監督、黨外監督等形式的有機結合,最大程度發揮巡視制度效能[41],更要把巡視工作條例和國家法律(如監察法、行政法)有效銜接起來,使其成為剛性的、可操作性的法律條文。此外,還應借鑒制度經濟學和公共管理學的相關評估辦法,并參照從嚴治黨的要求和巡視制度運行的特點,構建一套可量化的巡視制度運行績效評估體系[42]。
五、關聯論:中國共產黨巡視制度與若干理論和現實問題的相互關系研究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內巡視制度的“強勢出場”,契合了全面從嚴治黨的時代主題和實踐需要,必然與新時代的歷史元素以及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存在著密切的聯系。梳理總結學界現有的研究成果,大體上將其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黨內巡視制度與全面從嚴治黨的關聯性研究
黨內巡視制度是加強黨的建設的重大舉措,是全面從嚴治黨背景下標本兼治的戰略性制度安排[23]。考察黨內巡視制度,需要觸摸時代發展脈搏,正確把握黨內巡視制度與全面從嚴治黨的邏輯關系,即黨內巡視是推動全面從嚴治黨的有力武器,全面從嚴治黨對黨內巡視提出了更高要求,兩者共同契合于全面依法治國這一目標[43]。在王柳看來,新時代黨的建設涉及政治、思想、組織、紀律、作風、制度等方方面面。巡視作為黨的紀律建設和制度建設的重要抓手,不僅嚴明了黨的政治紀律,也深化了黨群關系,更進一步完善了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成為全面從嚴治黨的制度支撐。
(二)黨內巡視制度與廉政建設的關聯性研究
崔會敏指出,巡視制度的本質在于監控公權力,反腐敗是其最大震懾力[44]。劉志永等人則著重分析了巡視制度在反腐工作中的作用,即筑牢拒腐防變的堤壩、加大執紀監督力度、恫嚇威懾腐敗分子、推進紀檢監察改革和增強政府的信賴保護[45]。在牟廣東看來,巡視制度是一種積極主動的預防性制度,通過事前、事中、事后監督的有機結合,堵源頭、重防范、把關口,從而遏制腐敗的滋生、蔓延,達到“關口前移、預防腐敗”的目標[46]。黃金橋則認為,由于巡視監督的短期性、權力監督體系的完善配套程度、現有監督機制不暢等因素的影響,巡視監督在權力監督和反腐倡廉建設方面的作用有限,應客觀理性看待之[47]。
(三)黨內巡視制度的實證研究
新時代,為了實現“一屆任期巡視全覆蓋”和“建立巡視巡察上下聯動的監督網”的目標,各個地方和有關部門黨組織開展了如火如荼的巡視巡察工作。它們是如何開展的、取得了哪些成績、存在著哪些不足,其有益經驗是什么?學者們帶著這些問題進行了實地調研和案例分析。
在省級巡視層面,孫靜、雷蕾、崔光遠、鄧必晶、陳芳怡、康晶晶等人分別對湖北省、山西省、河北省、江西省、海南省和河南省的巡視工作進行了描述性分析,梳理總結了各自省份巡視工作的基本做法、主要成效、現實梗阻及其成因,并提出了具體的改進建議。
在市縣巡察層面,王慶濤、陳磊、李進財等人分別對濮陽市、高郵市、和平縣的巡察工作進行了實地調研,詳細分析了各自市縣巡察工作的總體狀況、實踐舉措、工作現狀及發展進路。
此外,一些學者還十分關注巡視制度在其他領域的運行情況。宋偉、凌健等人分析了巡視監督在高校黨風廉政建設中的作用,葛察忠、翁智雄等人探討了環保督察巡視與黨政同責的關系,張麗萍、熊小剛則分別討論了巡視監督在文藝、企業中的作用。與此同時,少數有過一線工作經歷的研究者也從各自角度關照了巡視工作中的現實困境。如,王仰文論述了“第三方”主體參與巡視工作的可行性,武軍銜探討了巡視官員的廉潔保障問題,段繼先分析了巡視成果運用偏差的問題,吳杰解析了巡視工作中檔案管理無序與缺失的現象等。
六、評價與展望:中國共產黨巡視制度的研究現狀和未來方向
綜上所述,黨內巡視制度研究是在新時代治國理政與全面從嚴治黨實踐深入推進的時代背景下逐漸興起并不斷強化的一項制度。學者們基于各自的研究興趣和知識背景,以巡視工作為現實坐標,運用黨史黨建、政治學、管理學等相關學科的理論知識和研究方法,對黨內巡視制度進行了多維度、立體化研究,生動體現了學術界積極關注新時代黨的建設的學術自覺和理論自覺。學者們的研究成果為黨的建設的理論研究和實踐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但也存在著一些不足和問題。
(一)學術貢獻
其一,為黨的建設研究提供新的研究空間。以往的黨建研究大都停留在黨的思想、組織、作風、反腐倡廉和制度建設等方面,對黨內巡視制度的關注和探討鮮有涉及,一般將其歸于制度建設范疇而被其他制度研究所遮蔽,或者被“稀釋”于黨的紀律和反腐倡廉建設研究之中。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中央對巡視工作的重視和巡視制度效能的釋放,黨內巡視制度迅速成為黨的建設研究領域的一個熱門話題和理論生長點,為新時代黨的建設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對象。
其二,為馬克思主義政黨理論研究注入新的理論動力。國內學術界對黨內巡視制度的研究一般都是在馬克思主義政黨理論的指導下進行的,基于研究的學理化要求,學者們在對黨內巡視制度進行研究的過程中,除了對其進行概念界定、特征描述、價值意蘊、功能屬性、發展脈絡、問題指向、優化路徑等方面的闡述外,還十分注重從馬克思主義中探尋該課題的理論依據。比如,馬列經典作家有關黨內監督、民主集中制、黨的團結與斗爭、黨群關系等方面的論述,進而推動了學界對馬克思主義政黨理論研究。同時,我們黨在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過程中,一些領導人尤其是習近平總書記對巡視工作的重要論述也是黨內巡視制度研究的理論資源,學界對此開展的梳理和研究,在很大程度上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政黨理論研究。
其三,為全面了解巡視制度和深入推動全面從嚴治黨提供理論支撐。巡視制度自建黨以來就產生了并獲得了發展,但被人們熟知卻是近幾年的事情。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巡視組雷厲風行,“打虎拍蠅”成績顯著,引起了人們的極大興趣和關注。國內學界對巡視制度的運行程序、工作方式、組織結構和功能作用等方面的論述,則為人們描繪出一幅生動的巡視制度畫像,進一步加深了公眾對巡視工作特點規律的認識。此外,學者們對巡視工作實踐中的有益經驗的理論升華也為新時代全面從嚴治黨提供了必要的理論支撐。
(二)研究空間
在黨內巡視制度已成為當前研究熱點的時代背景下,我們既要看到學界取的成績,也要看到其存在的不足和未來的研究空間。
首先,提升黨內巡視制度研究的深入性和系統性。一是縱觀以往的研究成果,有些基本問題尚未得到徹底論證和根本解決,如黨內巡視制度的概念界定。有的論述將其泛化,認為凡是一切通過派出在外的方式進行的檢查、監察和監督機制都可以稱之為巡視制度,這就導致了巡視指代對象的擴大,混淆了政黨巡視、政府巡視、公司巡視和司法巡視等[48]。有的論述則將其狹隘化,認為巡視制度是黨內干部監督的一項制度[49]。如此,又該如何理解“三講”、扶貧等領域的巡視工作?科學界定黨內巡視制度的基本內涵是認識問題的邏輯起點,如果內涵界定不清,就會導致概念使用的混亂和指稱對象的模糊,學界應深化此方面的探討。二是從對策探析來看,目前學界對這方面的研討主要停留在宏觀層面,所提出的完善意見基本上大相徑庭,缺乏一定的針對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有待學者們做進一步的深入分析。此外,未來研究應在制度績效評估體系、成果運用轉化機制以及與其他監督制度的銜接機制等方面進行更為具體細致的設計,對政治巡視、基層巡察、監督權、法治化和科學化建設等方面進行更加深入的探討。三是學界大多專注于巡視制度在黨的建設中的工具理性,而對巡視制度的價值理性(如人民性、執政理念、政黨精神、巡視文化等)以及其在公共服務、民意表達、治國理政等方面的作用機理討論不足。同時,隨著黨的十九大“建立巡視巡察上下聯動的監督網”這一命題的提出,今后的研究應更多地關注和鉆研巡視巡察上下聯動的領導體制、工作機制、聯動方式等方面。
其次,強化黨內巡視制度研究的歷史厚度。目前學界對黨內巡視制度的研究存在著重現實、輕歷史的現象,多數成果聚焦于黨的十八大以來的巡視制度,而對民主革命時期黨內巡視制度關注不夠。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一定的延續性和繼承性,今后學界應加強對黨內巡視制度的歷史研究。一是要重點圍繞我們黨關于巡視工作的理論演變進行深入研究。我們黨在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相結合的過程中,創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有關巡視監督的科學論斷,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內巡視制度理論創新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學界對此應開展系統梳理和深入探討。二是要重點考證不同歷史時期(如土地革命時期)、不同地區(如中央蘇區)黨內巡視制度的實踐情況。我們黨近百年的發展史,可謂是一部加強自身建設的奮斗史。在不同時空背景下,我們黨是如何開展巡視工作的?采取了哪些舉措?動力機制是什么?工作效果怎么樣?有哪些工作得失和經驗教訓?在黨的發展歷程中巡視制度又經歷了哪些變遷,為什么會發生變化?弄清這些問題,需要學者們從我們黨發展的歷史邏輯中進行考察和分析。
最后,創新黨內巡視制度研究的學術視野和研究方法。學界既有的研究成果多從宏觀層面進行論述,描述性和注解類研究偏多,學理化成果較少。部分成果僅從文本對黨內巡視制度進行分析,問題意識不足導致內容單薄且思路單一,無法從學術性的高度對這一制度進行更為深入的理論建構。今后學界應加強跨學科研究力度,積極借鑒政治學、歷史學、法學、社會學、組織學、公共管理學、制度經濟學等學科知識,不妨從政治倫理、結構功能主義、任務型組織理論、機制設計原理、制度邏輯以及制度有效性等方面進行探討,提升理論研究的解釋力和創新性。此外,學界在運用文獻方法,對巡視監督的政策法規、理論依據等進行文本分析的同時,應更積極運用比較研究、案例分析、實地調研等研究方法。比如,強化黨內巡視制度與西方國家相關監察制度的橫向比較與分析,注重制度借鑒,做到洋為中用;運用大數據和計算機技術對巡視工作中發現的各種問題進行模型分析,梳理出帶有規律性的東西;強化對巡視報告的定性與定量分析,提升巡視報告質量;采用問卷調查、訪談法、座談法等實證主義方法對巡視監督進行實地調研和跟蹤研究,獲取巡視工作實踐中的第一手資料,增強研究的針對性;借鑒管理學、系統論等相關理論,構建黨內巡視制度有效性的評價體系,等等。另外,要拓展理論研究的國際性視野。迥異于西方的橫向分權制衡,我國側重采用縱向權力監督模式。“巡視作為一種自上而下的組織檢查方式,在中外歷史上并不少見。但將其發展成為一種自上而下的監督制度,則在中外政黨史上實屬罕見。”[50]那么,黨內巡視制度的存在與發展,對世界政黨政治和中央集權制國家權力監督具有哪些價值意義和政治影響?這很值得學界深入探討。
[40] ?張書林.論建立和完善黨內巡視制度[J].學習論壇,2007(11):19-23.
[41] ?唐勤.黨內巡視制度的歷史演進[J].重慶社會科學,2014(4):80-87.
[42] ?彭前生.新時期黨內巡視制度運行的挑戰與應對方略[J].山東行政學院學報,2017(6):1-5.
[43] ?張志勝,肖家美.全面從嚴治黨視閾下的黨內巡視:困頓與探索[J].武漢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4):395-400.
[44] ?崔會敏.中央巡視制度的反腐效用提升思路探討[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社會科學版),2019(1):36-45.
[45] ?劉志永,李冠文.論巡視制度在中國特色的反腐敗工作體系中的功能及效用[J].中共山西省直機關黨校學報,2016(2):85-89.
[46] ?牟廣東,唐曉清.論巡視制度在黨內監督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J].理論探討,2010(3):126-128.
[47] ?黃金橋.從巡視工作看當前我國反腐倡廉建設中的傾向性問題[J].中國浦東干部學院學報,2014(5):99-104.
[48] ?董娟.中國共產黨巡視制度研究的梳理與思考[J].廣西社會科學,2017(9):31-36.
[49] ?董世明.十八大以來黨對巡視制度的探索[J].江漢論壇,2016(1):81-84.
[50] ?何益忠.民主革命時期黨內巡視制度的回顧與反思[J].理論學刊,2010(3):29-33.
Abstract:Since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e inspection system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has received extensive attention and heated discussion in the domestic academic community, and has made relatively mature studies in terms of theoretical basis, institutional origin, historical process, institutional content, operational difficulties, practical paths and so on. These achievements not only accumulate rich theoretical resources for party building research in the future, but also provide useful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comprehensively and strictly governance of the party and party-building program. However, there are some deficiencies and improvement in the future research. Scholars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depth and systematization of the research, strengthen the historical thickness, innovate research horizon and research methods in the future.
Key Words: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s Inspection System; research results; party buil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