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新斌
(山西富路通公路規劃勘察設計有限公司,山西 晉中 030600)
高速公路路面平面線形設計的組成中,直線線形十分重要。具體設計中,需要詳細勘察實際地形、地貌及一系列自然因素等,將高速公路路線周邊地物充分掌握,并以平面、縱面及斷面實際情況為依據,在全面分析車輛駕駛人員視覺效果等情況的基礎上,合理設計直線線形。
直線線路設計方案的實施中,為彌補長直線景觀單調現象,可將實際情況作為依據,合理實施有效的措施,如不同種類樹種的種植或不同風格建筑物的設計等,在其他景觀增設方法的實施下,將車輛駕駛人員視覺方面的疲勞消除。同時,以實際線路設計需求為根據,將直線段設置于曲線間,將長度不一的直線插入同向曲線間會有斷背曲線形成,此時若是沒有插入足夠長的直線路,那么駕駛員行車期間稍不注意就會將直線和兩端曲線當作反向彎曲,而因整條路線連續性欠缺的緣故,駕駛人員失誤的可能性極高,無法平穩過渡反向變化,行車安全受到影響。


作為自然環境表現形式中最為常見的地表景觀。具有多樣性特點。高速公路路線設計中,應當詳細了解地表景觀,如草地、濕地、林地、耕地等地形地貌。因山地地形十分復雜,加之路線選擇多沿山腳,所以會占用農田;欠缺土壤資源的地區基本都要在農田取土;個別地區擁有豐富的林木。上述位置進行線路設計時,造成林木受損、農田退化的可能性極高。而在植物、林地資源外,也會嚴重影響動物,線路周邊動物棲息地會有持續減少的情況產生,生物多樣性遭受影響。高原凍土、戈壁沙漠等生態敏感地區也會有嚴重影響產生。個別建設構成的損失十分龐大,會對周邊居民日常生活構成影響。這也表明了在修建高速公路時,必將對這些地方的生態環境構成短暫破壞,因此相關設計人員應當在確保兩地高速公路距離適當的基礎上,以各個地貌恢復重建的難易程度為根據,合理制定與生態環境最適宜的決策。
我國山脈數量眾多,高速公路的建設并非適合于每個地方,應以當地實際情況為根據合理進行規劃。需要將當地地形結構充分了解,以山脈走勢為依據,遇山開洞、逢水架橋。而其中最為優異的設計方式便是以舊有省道、國道為依據進行當地高速公路網絡的規劃,這是因為省道、國道皆是在合理布局之后建設的,參考價值十分豐厚。就路線規劃而言,盡管兩點之間直線最短的定律并不適用,然而因高速公路是兩個地點之間最為快捷的連接路徑,將多余岔路口、節點摒棄,所以在設計時應當盡量趨向于直線,將兩個地點用相對較短的距離連接。
具體規劃期間,還需對當地人文環境予以考慮。面對名山古寺、園林建筑等歷史底蘊豐厚的古建筑群,在線路規劃中必須謹慎對待,與這些區域保持盡量遠的距離。同時,需要著重考慮自然環境,將自然環境信息充分掌握。針對不易復原的自然環境,應當結合具體需要作出取舍,切忌以損害自然環境為代價進行高速公路的建設,確保路線的設計具有合理性、科學性。
高速公路路線設計中,因涉及到環境保護的緣故,所以能夠勝任的學科也是有限的。結合設計要求來看,不但需要專業型的高素質設計人員,同時也需要人文環境及環境保護等方面的學科人才。
高速公路線路設計并非僅是用一條線連接兩個地點,而是在多學科專業技術人員共同努力的基礎上,結合現代科學技術,通過現代化先進技術的運用精確演算。必要情況下,還可通過大數據和高性能計算機的運用進行三維建模。處于復雜的山地環境中,要想探索出與要求更相符合的路線,就必須整合資源,促進多個部門的有效聯動。如工程造價部門將具體的環境投資指標給出,將重要的參考依據供于線路設計使用;自然環境部門合力制定適宜開發的路線信息,確保線路設計中能對當地資源環境予以充分考慮,找出與當地發展相適應且不會過多影響環境的高速公路設計線路。此外,環境檢測部門也需要將沿路周邊的環境監測數據提供,以便線路規劃中將環境易受損害、難以恢復的地區合理避開。通過多學科專業部門及人才的合作、努力,方可確保高速公路線路設計與要求相符合,所設計的高速公路路線也能遵循環保要求。
路線設計這項工作具有綜合性,與公路設計多方面皆有聯系。具體設計期間,需要將線形選擇的科學指標把握好,綜合考慮各方面影響因素,合理選取路線標準,在反復對比直線、平曲線及平縱線形的基礎上,挑選更有益環境保護或不會過多影響環境的方案,確保公路路域能夠有機結合周邊環境,為公路建設、環境保護提供和諧發展的保障,并推動地區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