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世萍
(集美大學 航海學院,福建 廈門 361021)
有關港城綠色發展的研究最早起于Brooke,他將綠色理念運用于環境影響評估程序的構建中,并對影響港口建設的因子進行總體性的分析。楊山和潘婧根據SD原理和方法,建立港口與城市耦合的PU-SD模型,解剖港城耦合系統多重反饋機理和各系統相互作用過程。喬文怡等以連云港為例,根據SD原理和方法,建立了連云港港城耦合系統動力學模型,分析港城耦合過程中的環境污染、能源消費等問題。
在港口型城市中,港口發展與城市經濟密切相關,本文選擇以港立市的廈門為研究對象,將綠色GDP引入系統動力學中,構建了港口城市耦合系統的SD模型,選擇第二、第三產業進行研究,通過變換第二、第三產業比重、港城建設用地比例系數等參數,模擬港城耦合情況,并進行比較分析,找出影響港口城市持續發展的主要因素,以實現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利用最大化。
系統動力學是一種結構分析和功能模擬統一的仿真。根據系統分析協調原理,將港城系統分解為港口子系統、經濟子系統、環境子系統和土地資源子系統4個子塊,并建立因果反饋流程圖(如圖1)。系統流圖不僅要確定狀態變量、速率變量、常數等,還可以將系統結構、動態特征表示出來,各個子系統之間和子系統內部之間的具有關聯作用。

圖1 因果反饋流程圖
根據港城系統的因果反饋流程圖,結合系統動力學(SD)模型,從港口、經濟、環境和土地資源4個方面,構建多指標評價體系,反映出港城綠色發展的耦合交互作用。
基于港口、經濟、環境、土地資源子系統,構建港城可持續發展仿真模型(如圖2)。模型包括4個狀態變量,6個速率變量,10個輔助變量,19個參數,4個常數(港口用地供給初始值、港口通過能力初始值、城市GDP初始值、污染物量初始值);模型由21個微分方程組成。

圖2 系統流圖總圖
本文模型以2007年為起始年份,2020年為終止年份,模擬步長設置為0.625。數據來源于《廈門經濟特區年鑒》、《中國港口年鑒》、廈門市港口管理局、廈門航運交易所、廈門港務年報以及廈門環保局官網。本文基于實際數據,主要采用線性回歸、算術平均等方法,對模型參數進行合理取值。
產業結構調整可以有效削減污染物的排放,是綠色發展的重要驅動力。廈門市第二產業比重為47.02%,第三產業比重為51.98%。因此對二三產業比重進行調整,調整幅度為±5%,分析二三產業結構變化帶來的影響。
如圖3、4所示,第三產業比重增加5%、第二產業比重減少5%,廈門GDP、港口吞吐量的增長幅度都比基本模擬和三產減少5%、二產增加5%的更高。如圖6所示,三產增加5%、二產減少5%,使得污染物排放量增長幅度比基本模擬要小,而當三產減少5%、二產增加5%時,污染物排放量增長幅度比基本模擬要高。

圖3 產業調整-GDP變化圖

圖4 產業調整-港口吞吐量變化圖
如圖5所示,同時變換第二、第三產業比重和港口建設用地比重系數,二產減少5%、港建比重減少5%的曲線,和三產減少5%、港建比重減少5%的曲線下降幅度接近,這兩條曲線均使港口用地供給下降幅度,較之基本模擬和另兩條曲線而言有所減緩,而三產增加5%、港建比重增加5%的曲線走向,與二產增加5%、港建比重增加5%的曲線相差不大,其港口用地供給比基本模擬下降幅度更快。

圖5 港城耦合變化圖

圖6 產業調整-污染物排放量變化圖
綜上,增加第三產業的比重,會提高GDP、吞吐量,減緩廈門港城土地資源的沖突,并且會降低污染物排放量。究其原因,是因為三大產業的貨運生成系數不同,貨運量與產業值相關聯,通過分析可得,一產貨運系數為-0.016 2,二產貨運系數為-0.243,三產貨運系數為1.624,顯然,三產貨運系數高于二產貨運系數,因此加快第三產業發展,會大量的物流需求,從而貨運量會增加。同時,廈門是個土地資源相對匱乏的旅游型港口城市,第三產業比重的增加,港城土地耦合,會減緩港口土地供給不斷下降的趨勢,并且,可以減少環境污染,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1)本文在環境和經濟之間引入了綠色GDP,通過調控模型中各參數變化進行模擬,結果顯示:①通過調整產業結構,綠色GDP得到了顯著增長,呈現出高綠色經濟收益的態勢;②同時調整產業結構和環保投資,綠色經濟收益與僅調整產業結構相差不大;③如果只調整產業污染物排放系數,污染物的排放量增加趨勢減緩不明顯;④在港口減排中,環境污染會降到了最低,但港口收入會減少。
(2)廈門作為一座旅游城市,在發展中應注重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協調多贏,合理調整能源結構、經濟結構和消費結構,把發揮資源優勢與轉變發展方式有機結合起來,打造國際航運中心、發展自由貿易區,加強與周邊城市的互動,在兩岸陸海聯運中發揮新的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