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琦
摘?要:5G時代文化類節目正在迅速發展,中央廣播電視臺通過講好中國故事、引發觀眾共鳴和多元媒體互動等創新策略生產了《中國詩詞大會》《經典詠流傳》《朗讀者》等現象級節目。本文在對此進行闡釋的同時也提出,文化類節目只有深耕中華傳統文化資源,采用形象化與交互式的方式呈現中國傳統文化,引領全民核心價值觀,并利用5G時代的傳播手段,增強節目的傳播力、影響力、互動性,才能提升我國的文化軟實力。
關鍵詞:5G時代;文化類節目;創新策略
中圖分類號:G20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20)02-0009-04
2019年6月6日,工信部向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廣電發放了5G商用牌照,意味著中國正式進入了5G商用元年。5G(5th-generation)是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的簡稱,是對現有無線接入技術(包括 2G、3G、4G 和 WiFi)的演進,以融合和統一的標準,提供人與人、人與物以及物與物之間高速、安全和自由的聯通。5G技術賦能我國電視產業,“回歸大屏”將成5G時代的影視發展主旋律,大量現象級文化類節目將更加快速發展。
自2017年以來,中央電視臺的《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朗讀者》和《國家寶藏》陸續獲得高收視。隨之而來的2018年,《經典詠流傳》和《信 中國》亦繼續文化類節目的收視高峰,電視文化類節目受到觀眾和市場的熱烈反響。2019年,文化類節目持續發力,隨著5G時代的到來,如何繼續當下的發展態勢,本文將從文化傳承、價值引領和技術賦能等維度進行探討。
一、文化傳承,講好中國故事
2017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將深入挖掘中華優秀文化價值內涵、激活文化記憶、傳承文化基因上升到維護國家文化安全、建設文化強國的戰略高度。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眻蟾嬉笕褚叨戎匾曋腥A優秀傳統文化,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中,一貫繼承、弘揚、提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一)展現大國的文化自信,建構國家民族認同感??著名傳媒學者拉斯韋爾提出,相對于信息傳遞和社會監督,文化傳承是最能體現傳播終極價值的意義所在。文化既是智力、精神和美學發展的一般過程,也是一系列文本與實踐的意義指涉[1]。如何將富含文化基因的內容以故事的方式敘述出來,《國家寶藏》無疑是一檔成功的節目。2017年12月,《國家寶藏》在中央電視臺播出,節目通過講述國寶珍寶及其背后的故事喚起大眾思考并激發民族情感。該節目與同年播出的《中國詩詞大會》《見字如面》和《朗讀者》成為最受觀眾歡迎的文化類節目,同步在網絡平臺播出推廣,向受眾傳遞了中國文化。
《國家寶藏》將紀錄片、演播室綜藝、戲劇表演的形式相融合,在舞臺上形成富有張力的敘事性元素。通過多樣化的敘事性手法表達,在節目中緊緊抓住受眾的注意力,使受眾不僅能夠觸摸到文物身上的溫度,更能夠感知文物背后的人文精神與國寶背后的感人故事。大克鼎的收藏者——蘇州潘氏一家,即使在顛沛流離的日子里也不忘恪守祖訓,守護國寶,在節目中,由潘氏后人向觀眾講述這個關于幾代人守護的故事,讓現場觀眾無不感動。通過一個個真實感人的歷史故事,讓人們知道作為一個中華兒女,應該如何去守護我們的民族瑰寶,如何去傳承這種民族精神。長久以來,文博類節目主題宏大,敘事恢宏,卻往往與普通觀眾有疏離之感,而《國家寶藏》不再是單線條式的敘事方式,而是采用“001號講解員”“國寶守護人”與“館長天團” 等三條線向觀眾敘事,使觀眾產生了一種視覺與聽覺上的愉悅感。觀眾跟隨各講解人產生代入感,在細膩的情感中感受到中華民族的精神和家國情懷?!秶覍毑亍氛故玖宋奈锉澈蟮拿褡寰?,講述了中國民族故事。
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集體“文化記憶”,蘊含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文化類電視節目以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為主旨,構建中國故事為要義,凝聚國民的文化認同,建構國家民族的認同感。
(二)儀式化傳播,傳統文化重現魅力
詹姆斯·W·凱瑞提出的傳播的儀式觀,以儀式隱喻傳播,強調參與在傳播中的重要性。人類學家大衛·科澤曾說過:“沒有儀式和象征,就沒有民族、國家和政治?!边h古的先民常常通過集體性的舞蹈、典禮、慶祝、競賽等儀式和活動來獲得對自身身份的確認和群體的認同[3]。在以“賞中華詩詞、尋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為宗旨的《中國詩詞大會》中,現場觀眾與參賽選手以儀式的形式使一場關于詩詞的比賽化作現場的狂歡。比賽選手通過與百人團或是下一個選手進行逐一詩詞競賽的方式獲得追逐賽資格,引進并改良古人行酒令時的文字游戲“飛花令”作為選手間的對抗。在節目現場,有觀眾為場上選手的失誤而嘆息,有為飛花令時選手的精彩表演而叫好,有對每個比分結果的期待,大賽現場不僅是一場關于詩詞的比拼,更多的是關于詩詞背后的人生理念和情感的分享。節目寓教于樂,寓教于情,融中國傳統詩詞文化與現代生活于一體,重現傳統詩詞魅力,引導當代的價值觀。
儀式化是中國精英化的一種生活方式,儀式化傳播使一句句普通的詩詞,承載著家國情懷,承載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符號,以潤物細無聲的形式深入觀眾心中,達到傳播效果,重現傳統文化魅力。
二、價值引領,引發情感共鳴
電視文化類節目具有知識性、情感性和價值性,這三種特質有機結合、缺一不可,電視節目只有具備這樣三種特質,才可以納入文化類節目的范疇[4]。近年來,在泛娛樂化的時代,在各種短視頻內容良莠不齊的當下,廣大人民群眾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著極大訴求。電視文化類節目在創作生產中,應通過故事講述,滿足觀眾訴求,引領廣大受眾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一)集體記憶引發觀眾共鳴
傳播學中的“使用與滿足”理論關注受眾對媒介的選擇動機,以及在媒介使用過程中自身在心理和行為層面的滿足情態,強調受眾與媒介之間的互動性。受眾的媒介接觸行為是“社會因素+心理因素——媒介期待——媒介接觸——需求滿足”的因果連接過程。在碎片化時代,受眾對信息的需求是主動且有目標的。在當下社會,受眾需要一種節目讓自身沉淀下來,擁有思考回味的余地。而朗讀是一種釋放個人情感,弘揚傳統文化的重要方式,正好契合當下的受眾需求。中央電視臺文化類節目《朗讀者》通過個體記憶表達真實情感,通過集體的追憶引發觀眾共鳴。
《朗讀者》通過一個個或平凡或不平凡的人的講述和朗讀,與觀眾分享生活的感悟和體會。他們當中有科學家,有演員,有體育動員,有作家,既有開始前與主持人董卿面對面交流的,也有靜靜一個人在臺中央通過誦讀分享自己喜愛的經典文學作品的。節目充分滿足了精英文化的需求,讓處于焦慮中的受眾得到心靈的棲居。節目將個人的訪談與朗讀融合在一起,個人訪談是主持人對被訪者的內心挖掘,而朗讀則是個人情懷的一種表達。通過挖掘朗讀者背后的故事,將個人命運與家國命運聯系在一起,以個人記憶引發觀眾的集體追憶。這一個個鮮明的榜樣背后,是蘊藏的社會美德和個人價值,節目通過文學與情感的立體表達,將這些細微之處放大,通過儀式化的語言觸動觀眾的內心深處,引領廣大受眾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樹立家國情懷。
(二)小人物、大情懷引發觀眾共鳴
美國學者尼爾·波茨曼在批判電視對社會帶來的消極影響時,指出電視上一切話語都具有娛樂意味。在我國,電視不但應具有娛樂屬性,還應肩負傳播社會美德,引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任。一些娛樂綜藝節目,帶給觀眾的是享受,但其知識性不強,在競技類真人秀節目的競爭中也頗具利益沖突;而文化類節目能夠將節目的娛樂元素與文化內涵有機融合,借助現代化的舞美燈光效果,將文化內涵傳遞給觀眾。
《經典詠流傳》是國內首檔大型詩詞音樂文化節目,將音樂和詩詞相結合,營造出“音美意美”的意境,帶領受眾去感悟詩詞之美。不同于《國家寶藏》的宏大主題,不同于《中國詩詞大會》的儀式化狂歡,也不同于《朗讀者》的集體追憶,《經典詠流傳》更多的是小人物的大情懷。《經典詠流傳》的節目受眾定位范圍比較廣泛,節目根據音樂和文學的特性選擇主題,會邀請不同年齡層次、不同地域文化、不同職業的人來擔任點評嘉賓和傳唱嘉賓,節目覆蓋上至老人下至孩童的各年齡段觀眾?!鞍兹詹坏教帲啻呵∽詠?。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這首清新簡樸的《苔》是清代詩人袁枚的一首孤寂了300年的詩作,在節目現場,由支教老師梁俊和貴州山區的孩子在現場演唱,那一雙雙真誠的眼睛和清澈的聲音打動了無數觀眾。這首小詩積極勵志,這些孩子們正如這首詩中所唱,“也學牡丹開”。詩詞契合貴州大山里堅強的孩子,孩子們也正如這詩中的苔花,雖微小,但也獨自綻放。《苔》因此迅速引發現象級傳播熱度,在自媒體迅速傳播。傳統文化通過歌曲的形式,深入到觀眾心中,通過音樂與歌聲傳承經典。《經典詠流傳》肩負著文化引領與價值導向的重任,以傳統詩詞為契機,融入現代流行音樂,構建了音美意美的審美場域,觀眾在欣賞美的同時,也通過音樂之美、詩詞之美感知到中華傳統文化特有的魅力。節目堅持正確的導向,和詩以歌,傳承經典、提升國人文化自信。
三、技術賦能,多元媒體互動
2018年10月1日,國內首個上星超高清電視頻道CCTV-4K超高清頻道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開播,持續為觀眾提供紀錄片、體育賽事、綜藝、電視劇、動畫片等豐富的4K節目內容。 5G技術的迅猛發展,為我國“大屏回歸”注入了助推力。
(一)多元視角與沉浸式體驗的互動
伴隨5G投入商用、4K超高清的普遍應用和人工智能技術的高速發展,高清化、智能化將帶給電視行業新的發展機遇,4K+5G+AI的模式或將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6]。借助5G技術,4K超高清視頻能提供更清晰的畫質、更鮮艷的色彩和更多元的場景,還能實現此前更多難以實現的節目創意。從“我們要給觀眾看什么”“我們能給觀眾看什么”向“觀眾想要看什么”和“觀眾要看到什么”轉變。通過5G設備,觀眾在家中即可享受到全場景、多維度的沉浸式體驗。 5G技術影響下的觀眾審美經驗已不同于傳統的電視審美經驗。文化類節目注重的儀式感,通過新型數字信息技術能夠重塑創作經驗、觀賞體驗以及藝術品的文本形態,給人們帶來更立體、更多維的感悟與體驗。
依托5G技術,增強現實、虛擬現實和混合現實在未來文化類節目中的應用,將為觀眾提供沉浸式的收視體驗。正在迅速發展的5G技術,顛覆了受眾慣有的觀看體驗,以高度的感官沉浸感、體感交互性給觀眾帶來了不同的感受。用戶可以通過佩戴VR設備來感知“伸手可觸”的魅力,也可以直接用手機屏幕代替VR設備,感受裸眼VR帶來的“身臨其境”的體驗,提升傳統文化類節目的儀式感。其次,5G網絡不僅能夠提供多屏分享的功能,也支持用戶之間互相分享視頻,將視頻內容在電視、移動設備及VR端同步展示,還能支持多個用戶在同一環境中觀看電視或網絡的直播節目,滿足用戶與家人好友共同收視和觀影的愿望,讓“大屏節目”以一種虛擬沉浸的方式回歸[5]。
(二)傳統大屏與“豎屏”的結合
電視文化類節目要達到更快更廣的傳播效果,必須與“豎屏”自媒體充分融合。當一檔成功的文化類節目找到了與自媒體的契合點,就能夠達到傳播效果的最大化。一些節目除開通節目官網、建立節目官方微博、與相關視頻網站合作、設立微信公共號等傳播渠道外,更多的是通過手機APP、客戶端實現多屏聯動。
《中國詩詞大會》在微信平臺、《人民日報》、人民網、 新華網等各大媒體都發布了相關消息;在各網絡平臺,《中國詩詞大會》的話題閱讀次數更是上億,從第二季的“中國詩詞”“主持人董卿”“才女武亦姝”,到第三季的“外賣小哥雷海為”,再到第四季的北大“才女博士陳更”等都成為了搜索關鍵詞。節目的議程設置效應十分明顯,在傳統文化的氛圍中,引發了全民關注詩詞、熱愛詩詞的一股清風?!督浀湓伭鱾鳌凡捎昧丝缙羵鞑ツJ?,觀眾可以通過微信“搖一搖”的方式在第一時間轉發好歌,有效地調動了受眾的參與意識并激發了廣大觀眾傳承經典的積極性,引發了全民參與和傳唱。《國家寶藏》這檔節目的關注群體一部分是“95后”甚至“00后”許多年輕網友自制的節目嘉賓及國寶表情包、動漫手繪、短視頻等,進一步引爆節目話題,形成國寶的“擬人化傳播”,在新媒體平臺持續傳播。更有諸多網友在視頻播放彈幕上刷屏,紛紛表示為中華民族自豪,為中國文化驕傲。同時,隨著5G時代的到來,節目內容生產從傳統的UGC到PGC模式的成熟,以中國傳統文化為主旨的文化類短視頻將是短視頻平臺發展的重要內容之一。
總之,電視文化類節目只有深耕傳統文化資源,采用形象化與交互式的方式呈現中國傳統文化,引領全民核心價值觀,并利用5G時代的傳播手段講好中國故事,增強節目的傳播力、影響力、互動性,這樣才能對傳統文化在中國的傳播以及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發揮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張卓,趙紅勛.儀式建構·故事表達·文化闡釋——中央電視臺《朗讀者》的成功之道[J].中國電視,2017(8):73-77.
[2]?蔡之國.文化類綜藝節目:民族文化基因的儀式化傳播[J].電視研究,2018(2):14-16.
[3]?胡智鋒,鄧文卿.電視文化類節目創新發展三思[J].電視研究,2018(1):27-29.
[4]?郭小平,陳亦珂.技術賦能:5G時代視聽傳播的媒介創新與數字審美[J].電視研究,2019(4):8-11.
[5]?黃瑞剛,徐建新,劉冰.5G+4K超高清視頻產業發展前景展望[J].電視研究,2019(4):4-7.
[責任編輯:艾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