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學習是繪畫生活的主要內容,這是我和成剛兄初次見面的話題。成剛兄雖年過50,但仍帥氣灑脫,從其談吐間隱約可以感受到他對書畫的熱愛。成剛兄身材魁梧,做事踏實從容,眉宇之間張揚著自信和敢為之心。他鐘情于書法納入繪畫的桃源境界,在漫漫繪畫路上找到自己的同時,也喚醒了很多有繪畫愛好的人。他深居泰安市里,低調為人,不張揚,不輕浮,為人謙和,處事周全,彬彬有禮中骨子里透出一股孔孟之地的涵養學識。他與我討論他的繪畫感言、繪畫趣事,常有老大哥的長者之范。他讀書喜歡思考,比如“從工筆花鳥到寫意花鳥是否具有必然性?”“蘇軾、米芾等人倡導的文人畫運動在當代花鳥創作中的現實意義是什么?如何表現?”如此等等就是他帶給我的繪畫態度。
繪畫不僅僅是技法,對心的修養也格外重要。尤其在當前社會浮躁、駁雜、紛亂以及多元化的沖擊下,能夠耐住寂寞,就是人上人,龍中龍。成剛兄是這樣的人,不去在乎別人怎么看自己的過去,那些只是自己行走的腳印,作為記錄即可,更多的是鞭策自己更加奮進。繪畫不過是為心魂尋一條活路,在汪洋中找到一條船,這就是成剛老兄找的那個精神家園。畫為心聲,當自在而為。古人講,古劍不磨留養氣,異畫多讀當加餐。近年來他很少參加展覽活動,除客觀上瑣事多以外,就是想讓自己沉潛下來,靜靜地享受池水盡墨的專注坦然以及讀書深思的淡定悠閑,多臨一些歷代經典和能給自己啟發的名畫,作自己想作的畫,不盲從時風。事實上,這是回歸自我、找到自我的最好方式。也許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境界能與他合拍。
嚴格的學院基礎訓練使成剛兄具備嚴謹的造型能力,但他并未為此驕傲,而是更加虛心學習,從不將粗制濫造標榜為寫意,而是以殫精竭慮的構思去追求平和簡靜的境界。在繪畫帶來的輕松愉悅的氣氛中,可以細細品味作品儒雅的精心構思所在,在嚴謹中瀟灑自如,在和諧的層次對比和韻趣中找到和諧的渾然天成。觀成剛作畫,其揮灑自如的狀態得心應手,循規不逾矩。這是藝術家內在的良知和胸懷。成剛兄面對白紙,拿起筆的時候,仿佛造化在手,現實的繁思與瑣細頓消,實現不了的理想在藝術中得到升華,幾十年特殊的生活方式已經使他找到了自己的潛能,他用行為破解了創作的奧秘。
繪畫的境界,在修煉自身的同時,也要善于向實踐學習,向生活學習。從生活實踐中尋找創作靈感,比如,他為了畫好花鳥曾多次去外地寫生。為了熟悉動物的習性、神態,在書籍、畫冊、手機和電腦中存有大量的圖案,供自己繪畫參考。他明白繪畫沒有捷徑可走,技巧要靠苦練。他也清楚知道“書畫同源”的道理,除了繪畫,還堅持練書法,交叉進行。書法好對繪畫有意想不到的好處。從歷史角度看,沒有哪一個繪畫大師書法是差的。成剛兄苦練書法,努力讓書法透露出輕松靈動、率真樸拙、蒼勁灑脫的自然之美。有人說,“書比畫難”,我認為有一定的合理性。一個畫家要做到書畫雙絕,可能是幾十年甚至一輩子的事。盡管這條路難走,然苦練終能收到效果。成剛兄是個具有執著精神的畫家。為錘煉自己的意志,他堅持每晚作畫到深夜,在筆墨情趣中找感覺。
孫成剛從小愛好書畫,先后師從畫家郭石夫、秦天柱學習花鳥畫,并得到許多名家如湯文選、姜寶林、趙寧安等人的點撥與傳授。他一面勤奮觀摩古人作品并悉心臨摹,體會中國畫的技法和蘊含在其中的審美情趣和文化意味,一面通過觀察周圍的花鳥蟲魚,熟悉其造型特征和各種情態,并大膽進行創作,不斷積累心得和經驗,從而一步步走向藝術創造的殿堂。他不斷地將禪意融入自己的畫中。他為破除人的偏執和顛倒異化,以寫意花鳥畫著筆,深拓現代意義的東方審美。孫成剛樂此不疲,沉浸在創作的世界里,一個奇異的花鳥天堂,幸福極樂。他讓我想起吳昌碩在一幅簡筆荷花上題過的一句話: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正是在繼承了傳統的寫意形式,汲取了前人的寫意繪畫經驗,在當代文化語境中給以重新解讀與揚棄后,完成了從物象到心象的轉換,并在“以技入道”的提升過程中,完善并成熟著自己的藝術,使他的作品在筆飽墨酣之中洋溢濃郁的自然氣息,展示了令人愉悅的清麗境界。他的花鳥藝術漸近于“畫氣不畫形”“以技入境”的高度和水準。
孫成剛在審美追求中,既與古為徒,又嘗試獨抒性靈。在“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中感受自然生靈和天地造化,這樣便脫去胸中塵濁,達觀通透。他通過讀書和思考,從生活中感悟人生,從人生中感悟繪畫,以敬畏的心態對待自然萬物,不斷磨練、砥礪和提升自己,努力讓自己的心態沉潛、安靜下來,筆墨中流淌的心性、靈氣才會愈加古逸、清純、渾厚。因而他的作品注重規模氣象,追求文心內涵,將黑白、虛實,筆線的輕重、曲折彼此融合,直取寧靜、和諧精神。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一分投入,一分產出。春去秋來,孫成剛在寫意花鳥畫博大空明充滿禪境的審美中,找到了現代意義的韻和趣,找到了自己存在的定位和成為大家的起點。
“傳承泰山文化,弘揚泰山精神”是泰安美術家們的核心思想,也是他作為泰安市美協主席的職責和擔當。如何建構泰山畫派?以泰山為核心的齊魯大地是中國思想文化的發源地,具有極為深厚的傳統底蘊,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形成了一種淳樸、莊肅、寬博的文化品格和氣質。在我看來,要建構泰山畫派,并不完全在于畫家是否描繪了泰山這一具體的題材形象,也不是非要畫具體的山水,而是花鳥也應在內,而且更重要的是在繪畫中體現泰山風度和文化內涵:寬博恢闊、包容有度的儒家審美氣質。作為優秀花鳥畫家代表的他,更是積極促成泰安美術家提名晉京展,旨在傳承與弘揚泰山的文化精神,促進泰山畫派的形成,讓泰山文化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作者簡介:任懷強,著名藝術評論人,《藝術天下》主編)
泰岱勁松圖

□任懷強/文
我已經不惑之年,望著
攜手并肩的松樹,碩果累累
蒼勁中有了它們自己的孩子
其實它們如我一樣都是把腳印
在歲月長河中短暫保留幾秒鐘
你可以看到觸手可即的
果實就在樹上。
這個世界總有荒謬的一部分,
有人保持了緘默,心照不宣
他們不追憶,亦不解釋
相信結果,如同相信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