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磊
為豐富學生的文化積淀,夯實語言素養,作為教師,要引領學生走進書香,幫助每個學生深深地愛上讀書,與學生一起創建書香班級,讀書交流鑒賞,涵養閱讀氣質。
一、教師樹立愛讀書的形象,制定讀書規劃,在學生讀書活動中言傳身教。要堅持閱讀自己喜歡的書籍,逐漸增加閱讀量,提升閱讀能力。真正做學生讀書的榜樣。學生們在日積月累中逐漸樹立遠大志向;依靠自己的力量,為提升修養而讀書;憑借自己的努力,為實現偉大的中國夢而讀書。讀書重在思考,把不懂的弄懂。要自己努力,尋找適合自己的方法,只有自己學到的東西,才是真正屬于自己的本領。讀書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因為讀書有報酬——知識本身就是讀書的報酬。做時間的主人,懂得運用,才會快樂生活。
二、教師推薦必讀書目和選讀書目,每種3—5本。引領學生多讀書,讀好書。明晰引領學生讀書的要義,如為什么讀,讀什么,怎么讀等,然后每個假期之前教師為學生推薦書目,如小學四年級推薦《父與子》《童年》《城南舊事》《中華上下五千年》《海底兩萬里》等。同時提出閱讀建議。如必讀書目,提倡作批注,寫點評;優秀文學作品,挑選喜愛的詞句或片段做摘抄;科普類作品,做讀書卡,搜集關鍵信息;優秀詩詞作品,進行仿寫訓練。建立閱讀積累本,記“預習筆記”和“讀書筆記”。提倡做“閱讀記錄卡”“讀書卡”。為保障閱讀質量,選擇優秀的“閱讀記錄卡”“讀書卡”集中進行展示,并對優秀習作給予頒獎。組織“快樂閱讀”手抄報評比活動。學生收集有關讀書方法,名人讀書資料、讀書格言、讀書心得體會等材料精心制作手抄報。在教室墻壁文化“成長足跡”中,展出優秀讀書小報和讀書筆記,從而營造讀書的氛圍。利用學校廣播宣傳班級學生優秀習作和讀書心得。
三、教師利用閱讀課進行讀書交流分享,以分組交流、全班展示或辯論等方式,交流讀書體會。教師每天都了解學生的閱讀情況。課外閱讀一般在課間、午休和假期。利用學校圖書館和閱覽室,集中借閱圖書,教師認真研究運用閱讀課型基本模式,如好書推薦課、閱讀指導課、閱讀欣賞課,進行閱讀交流分享。在語文閱讀課堂上進行交流展示,交流內容要豐富多彩。首先了解作品的概要,便于對作品進行高屋建瓴的認知。其次對目錄進行梳理,提取閱讀記憶,便于深入交流。然后是提煉人物,通過具體的事例走進人物內心,與作者,與主人公產生共鳴,這是最觸動讀者心靈的環節。接下來是品評語言,觸摸作者的遣詞造句之魅力。最后是評價作品,便于培養孩子獨特的思維能力,這是人工智能時代對學生培養的關鍵能力。年段不同,閱讀交流的環節與內容亦有不同。在各個學段的交流鑒賞課中,不乏各種形式的“調料”設計,既增強交流鑒賞課的趣味性,又提升孩子們的閱讀興趣,涵養閱讀氣質。
四、教師引領親子閱讀,創建書香家庭。倡導買書、藏書、讀書的好風氣,將此理念傳達給家長,轉變家長理念,共同創建書香班級、書香校園、書香家庭,以此豐厚學生底蘊。提倡親子共讀,師生共讀,每學期開學第二周開展“讀書交流”展示課。根據年級不同有所側重。低年級側重故事情節的復述,激發學生閱讀興趣,打開閱讀思路;中年級側重好詞好段賞析,逐步滲透一定的閱讀策略,提高閱讀能力;高年級側重學習表達,同時滲透作者的語言風格的引領,指導學生學會讀書,學會欣賞,提高文學鑒賞能力。
五、教師樹立給學生發表文章的意識,給學生搭建成長和成功的平臺,增強學生的成就感。五年級(3)班王則睿同學在習作中寫道:“在學習過程中,最令我驕傲的事情莫過于站在講臺上朗誦自己寫的文章。同學們那羨慕的目光,熱烈的掌聲,嘖嘖的稱贊是對我最大的鼓勵?!?/p>
教師要通過科學有效的指導把學生的閱讀逐步引向深入和廣泛。每天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讓每個學生成為愛讀書的人,逐步形成濃厚的閱讀氛圍,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讀書的學生最美”已經滲透至每個學生心靈,書香校園亦悄然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