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令偉

2010年6月29日,鄭小瑛歌劇藝術中心(以下簡稱“中心”)在廈門工學院正式掛牌成立。在隨后的4年里,“中心”便以最小的團隊組合、最低的成本,緊鑼密鼓地制作了《茶花女》(中文版)、《紫藤花》(歌劇《傷逝》校園版)、《帕老爺的婚事》、《快樂寡婦》、《岳飛》等5部中外經典歌劇,創造了廈門乃至全國的奇跡。“中心”的成立,拉近了福建的民眾與歌劇之間的距離,福建本土潛在的歌劇人才也被發現、發掘出來,他們的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和鍛煉。現如今,那些曾經在“中心”受訓的學員,已然活躍在全國的歌劇舞臺之上,有的甚至成為業務骨干。
彈指間,激情已燃過了十年,“中心”迎來了十歲生日。回首過往,“中心”輝煌過,也沉淀過,但鄭小瑛教授多年倡導的“西洋歌劇的本土化”與經典歌劇“校園化”的執念在心中依然堅定。自2019年12月起,“中心”再次面向社會發出征集,就《紫藤花》和《茶花女》兩部經典劇目招募歌劇學員,并提出了具體目標:
1.關于《紫藤花》:2021年是魯迅先生140周年誕辰,也是施光南歌劇《傷逝》誕生40周年。“中心”通過對報名該劇的演員進行先期培訓,力求在未來具有紀念意義的2021年,助力推動這部優秀的歌劇走進廣大高校校園。
2.關于威爾第《茶花女》(中文版):中文版的《茶花女》在20世紀已由中央歌劇院進行了200余場次的演出,早已深入人心。2010年該譯配經“中心”復排、打磨,今年再經意大利漢學家薩布麗娜(Sabrina Ardizzoni)仔細校對后,中文配譯幾近成熟。本屆課程將秉持“洋戲中唱”的理念,持續推動中文版《茶花女》的推廣與傳播。
通知一經發出,就收到了來自全國各地乃至海外90多位熱情的報名者。
推行國際標準化的“歌劇工作坊”
2020年伊始,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沖擊了全國。隨著揪心的病患人數節節攀升,各行業陸續停擺,民眾響應號召禁足在家,防止疫情擴散。“中心”也以大局為重,做出延后培訓的調整。為了堅定學員學習歌劇的信心,同時幫助他們了解“中心”的理念,鄭小瑛先后給學員們發出過三封親筆公開信。她強調,本屆歌劇培訓班的宗旨是:通過推行國際標準化的“歌劇工作坊”流程,來“培養高端歌劇演員”,希望能為各省市未來的歌劇發展建立一個優秀歌劇演員的人才庫。
“科學的歌劇流程應該是:在指揮主導下的、歌劇鋼琴聲樂指導(Coach)配合的、共同為演員進行的前期音樂作業,加之導演在已定音樂速度中的中期導戲,以及燈光、舞美、樂隊的后期合成,直至最終的舞臺呈現的模塊化組裝——這是一套國際通行的、高效的歌劇流程。”
“國內院團在多數情況下是誰的腕兒大、誰當領導,誰的資格老,那么就由誰來主導歌劇的排演,這顯然是不科學的、不專業的。”鄭小瑛呼吁歌者們應當找歌劇指揮學習歌劇,“因為歌劇是以音樂為主要表現手段的綜合藝術形式,指揮是歌劇表演的統帥,他能幫助歌者熟悉每個音樂細節。演員要學會看指揮,更要相信指揮。”
如果說指揮是歌劇流程的靈魂,聲樂指導則可被喻為指揮音樂意圖的執行者、演員的“拐棍”和“密友”了。
而國內的很多歌唱者、鋼琴演奏者對聲樂指導行業的認識不足、重視不夠,草率地認為聲樂指導僅是鋼琴伴奏。其實不然,聲樂指導不是任何鋼琴演奏者都能勝任的。稱職的聲樂指導不單要求具備很高的鋼琴技術水平,還應有快速的視奏能力、機敏的反應來讀懂指揮的手勢達到無縫配合;聲樂指導同樣要熟悉歌劇每一個音樂細節,具備糾正演員音準、節奏、咬字、發音的能力,優秀的聲樂指導甚至是歌劇的百科全書。
“多數的演奏者自己彈琴的時候往往信心十足,但在指揮的指導下為演員進行音樂作業,在讀譜、看指揮、聽唱時,就顧首不顧尾了。”為此,鄭小瑛呼吁國內的音樂院校應向國際業界看齊,開設專門的歌劇鋼琴音樂指導課程,畢業生會有很好的就業前景。今年1月,鄭小瑛教授特地在暑期培訓歌劇演員之前,舉辦了歌劇指揮和歌劇鋼琴音樂指導培訓班,意在向指揮從業者們傳授歌劇指揮的經驗,同時將培養聲樂指導納入指揮班的核心內容。
5月,國內疫情一有緩解,“中心”就向報名學員發出遞交錄唱視頻、接受網絡面試的通知。通過面試,鄭小瑛教授親自為《紫藤花》甄選了7位學員,為《茶花女》甄選了12位學員。6月13日至7月30日,在為期一個半月的時間里,“中心”完成了兩部歌劇的音樂戲劇表演培訓。
布局《紫藤花》,接力2021
歌劇《傷逝》曾是塵封的經典,在20世紀誕生之初,早在施光南生前,鄭小瑛就曾向他建議將《傷逝》節編為室內樂伴奏版,以便在廣大校園內推廣,這個建議得到了施光南的認可。2010年起,“中心”耗時兩年將《傷逝》從殘缺的手稿中整理出來,成為校園版的《紫藤花》(根據太平洋影音公司發行的“紫藤花”CD命名)。2011年9月,“中心”攜《紫藤花》應邀赴北京國家大劇院公演,同年參賽首屆中國歌劇節展演,榮獲了國家級獎項。
就本次培訓學員的報名情況來看,人們對于本土經典的認知度遠不及西方。當代的青年歌唱者,大多從入選聲樂教材的《紫藤花》《金色的秋光》《不幸的人生》等選段初識歌劇《傷逝》。
本屆培訓班最后入選學員共有4位“子君”、1位“涓生”及男、女歌者各1位。鄭小瑛教授對《紫藤花》規劃了兩期共計12個工作日的授課內容,由她的關門弟子青年指揮家高嵩執教。因原定的聲樂指導臨時離崗,邀請了集美大學特聘教授、著名鋼琴家周宇博女士來救場,為學員們進行高質量的音樂作業。
高嵩是10年前從歌劇中心成長起來的新一代指揮,現今是天津音樂學院的指揮教師,她已有指揮十幾部歌劇的經驗積累。她談到:“音樂作業首先是糾正學員在讀譜學習過程中產生的錯誤,如節奏、音準、吐字等,然后是將指揮的音樂處理告知他們。這是學習一部歌劇的大前提,是基石。對于沒有歌劇演唱及表演經驗的學員們來說,嚴謹的音樂作業會使大家了解到歌劇指揮對于音樂質量的要求,從而養成良好的讀譜習慣,也幫助大家建立起正確的歌劇學習觀念。”高嵩還提到“應對學員們進行‘有表情的音樂作業,因為歌劇指揮的音樂構思是基于其對劇情的理解而產生的,‘有表情的音樂作業能幫助大家更好地用聲音去塑造人物,詮釋劇情。”學員們在高嵩的指導下,那首《不幸的人生》在排練場上頻頻引發心酸的淚花!
學員的結業匯報于7月19日進行。經過基礎的表演訓練,使用“中心”提供的服裝和簡易道具,4組子君和涓生以高質量完成了音樂作業,他們對舊社會知識分子的悲劇命運有著不同風格的演繹,也讓現場的評委、觀眾熱淚盈眶。
輕裝的校園版歌劇機動靈活的特點在本次結業匯報中,再次得到充分印證:在有限的經費條件下,進行了嚴謹規范的音樂作業后、配之簡單的道具——一臺精致的校園歌劇,即可呈現出來。著名歌劇表演藝術家、廈門大學特聘教授章亞倫感言,“歌劇《傷逝》是中國歌劇史的里程碑,應該在中國的大地上生根發芽,將《傷逝》節編為校園版的《紫藤花》,今天看來無疑是成功的。”
在具有紀念意義的2021年,衷心希望《紫藤花》能夠開啟校園巡演之路。
“洋戲中唱”進行時
《紫藤花》結束后,《茶花女》(中文版)的學員培訓課程在青年指揮家高嵩的指導下,輾轉于多個臨時的排練場地之間,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與《紫藤花》一樣,《茶花女》也“遭遇”了聲樂指導離崗的危機,“中心”于是邀請到沈陽音樂學院戲劇影視戲藝術指導教研室主任馬家鑫老師來救場。
《茶花女》錄取了來自包頭、北京、天津、西安、徐州、合肥等地的11位角色學員,他們都是第一次走進歌劇“工作坊”,接受全流程培訓。在首期的授課過程中,先集中解決學員們的音準、節奏、中文譯詞的咬字吐字、學看指揮等一系列基礎問題;在第二期的音樂作業中,除復習鞏固音樂,又加入了戲劇表演。“中心”邀請了福建人藝的青年導演孫超進行指導。值得一提的是,鄭小瑛教授原來設計的“音樂會”版結業匯報的最初定位,因孫超的加盟而得到了更多提升。導演團隊非常給力,他們“貢獻”了史上最省錢卻足夠精致的舞美創意,使得整部戲由“站唱”的初稿,上升到了簡易的舞臺版“表演音樂會”。角色的走位,群眾合唱的調度,逐步完善。劇中人物的性格與角色關系,日益豐滿。8位角色學員以高度的熱情,廢寢忘食地積極投入學習中,從最初的面試到最后的舞臺呈現,學員們有了脫胎換骨的進步。
廈門歌舞劇院是一支優秀的團隊。疫情穩定后,在全國文藝界積極展開的復工復演活動中,廈歌與鄭小瑛攜手率先邁出了一步,先后在泉廈兩地奉獻了兩場公益交響音樂會。之后,雙方又再度攜手,與劇院的舞美團隊一起,又投入了緊張的《茶花女》的排練之中。7月30日,一臺精致的《茶花女》(中文版)表演音樂會結業匯報演出,如出水芙蓉般,展示在觀眾面前。學員們感慨:“這簡直堪稱史上最奢侈的一場結業匯報了!”更令人稱奇的是,包含40多位鷺島愛樂的合唱團員在內的所有演職人員全部都是沒有酬勞的義務奉獻——這里匯合了多么大的熱情與熱愛!
8月15日,91歲高齡的指揮家鄭小瑛教授親率全體志愿者在閩南大戲院向引頸冀盼的廈門觀眾傾情演繹了“洋戲中唱”的《茶花女》。這同時也是大戲院開啟復工復演后的首場音樂會。“中心”邀請了上海歌劇院女高音歌唱家宋倩女士擔綱女主角維奧萊塔,宋倩說:“在我公派留學意大利時得到的第一個正式角色就是《茶花女》中的維奧萊塔,現在使用中文演唱,是一個很特別的挑戰!”她對“中心”予以了極大的支持,在極短的時間內熟悉了中文版的唱譯詞并完成背譜,展現了一線歌劇演員的硬實力。宋倩的演唱極富吸引力,把原意大利語的發音方式,渾然天成地帶入到了中文歌詞的演唱中,而非字正腔圓的普通話,讓中式演繹仿佛置身于威爾第家鄉。
演出后,觀眾們通過不同的渠道表達了自己的心聲:“雖是‘表演音樂會版的歌劇,但是真誠、炙熱、純粹、經典、成功、圓滿!”“這是我在現場聽到的第一部用中文演唱外文原著的歌劇,母語帶給大家的沖擊力不是其他語言可以代替的。”“著實震撼,‘洋戲中唱讓我更好地理解和欣賞了這部經典的歌劇作品,誠摯的歌詞、感人肺腑的悲劇力量,在視覺和與聽覺的雙重沖擊下,跟孩子們一起享受歌劇的無限魅力。”這正是一位91歲老藝術家——鄭小瑛,執著追求的、數年不改的、嘔心瀝血的初心!
前不久,我國著名歌劇翻譯家劉詩嶸與世長辭了,這是中國歌劇的巨大損失。據鄭小瑛教授介紹:在20世紀50年代起,我國開始介紹演出外國的歌劇名著,都是通過中文譯唱進行演出的,如:《蝴蝶夫人》《葉甫蓋尼·奧涅金》《卡門》《費加羅的婚姻》《丑角》《風流寡婦》等等,劉詩嶸等老一代歌劇翻譯家為此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改革開放后的今天,這些寶貴的成果卻有被忽視、埋沒、塵封成為歷史的風險。衷心希望更多的歌劇人加入“洋戲中唱”的隊伍中來,使西方經典的中文譯唱得到持續推廣和傳承,使喜愛聽戲的中國觀眾能夠通過自己的母語更好地享受西方歌劇的精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