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娜,蓋國鳳
(1.東北師范大學人文學院,吉林 長春130117;2.東北師范大學 經濟與管理學院,吉林 長春130117)
教育部提出“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過程”的意見,是貫徹黨的十九大會議精神,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能力,加快形成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的舉措[1]。高校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學科教學的全過程中,或借助于學科的專業課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活動稱為“課程思政”[2]。“課程思政”是傳統思想政治課程的延續和拓展,也是提升專業課程的途徑。
項目管理課程是管理類學科的主要課程,其教學目標在于培養學生在成本、時間和質量三個維度約束情況下的高效學習與工作。課程除了具備科學的做事方法,還用真實的商業案例傳播高尚的價值觀,例如團隊協作、終身學習、企業家精神、社會責任等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由于課程設計目標中缺乏思政元素,對教師的職業素養要求高,項目管理課程在實際操作中沒有重視思政的融入,思政元素很模糊。因此,課程需要以“思政”這一指標為關鍵點重新設計,才能確保課程思政的順利進行。
首先,項目管理“課程思政”目標設計不明顯。缺乏思政目標是項目管理課程思政改革存在的問題之一。項目管理的培養目標體系由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素質目標構成。知識目標即學生了解項目管理的知識框架,理解項目管理總體思想方法,掌握項目管理的知識體系;能力目標是指通過對項目管理的系統學習,使學生樹立正確的項目管理理念,掌握實用的項目管理工具、手段與方法,能在工作中運用這些手段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傳統的教學設計把專業教學和思政教育區分得過于明顯,跨越傳統專業課和思想政治課之間的界限尚未實現[3]。以往的教學目標重視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的培養,在課程管理中增加部分實踐能力的培養,但對創新意識、實踐意識以及團隊協作的能力等素質目標的設計可操作性差,思政元素體現得不突出。
其次,教學組織過程中的“思政”元素落實不到位。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是影響課程思政元素不落地的主要原因。以往的項目管理教學主要是教師講授的形式,利用課堂時間把理論知識介紹清楚。這種教學方式與實踐性強的項目管理理論知識不匹配,而且忽視了知識對學生能力的導向性。教學組織方式僅限定在課堂中,忽視了課前和課后的環節,只考慮了理論知識的傳遞,忽視了實踐環節的設計和應用,無法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創新意識、競爭意識和終身學習意識。教學評價也是一紙試卷,影響了學生對知識的使用能力。如果教師在授課的時候僅注重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的完成,加上課時的限制,無法實現課程思政目標。
“課程思政”須結合項目管理課程體系的知識內容,找到內容背后所體現的思政要素,精心設計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做到思政要素和專業知識有機結合,使目標的實現具體化。考慮到原有教學目標,應重點關注對學生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的培養,在教學目標的調整上,重點挖掘的思政要素增加了對學生素質目標的建設,將素質目標界定為精神層面和實踐層面。精神層面主要是家國情懷、企業家精神和團隊協作。實踐層面主要是終身學習、職業素養、研究能力、大局觀、風險意識和創新思維等指導學生辦事能力和行為的方法論。表1 是部分章節中思政要素和培養目標分解后的內容體現。

表1 項目管理“課程思政”的課程體系
“課程思政”改革是一個系統的過程,應將家國情懷、企業家精神等優質的管理理念融入教學實踐,使教學內容在理論基礎上緊貼社會實際需求,讓學生掌握全方位多層次的項目管理知識。“課程思政”的實施應分別從課前、課中和課后三個環節來進行教學組織設計。
課前,強調知識預習和案例導讀,提升學生對知識點的感性認識。借助經典故事和視頻,講述中國故事,培養高尚情懷。在課前預習階段,利用案例導入法引用案例資料或經典視頻電影,使學生在理解項目管理專業知識的基礎上,通過案例里的閱讀引發感性認識。在案例的選擇上,案例的內容應更能夠讓學生感受到家國情懷和企業家責任感。對于沒有職業經歷的學生來說,項目管理的知識體系有一定的難度,為體現課程教學過程的高階性,在降低難度的基礎上,融入具有代表性且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案例,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前的預習可以通過線上方式進行。盡量保證學生的參與度,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使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轉變,提升課程的教學效果。
課中,通過創新教學方法和教育方式提升教學效果,并實施導入“課程思政”的元素。項目管理課程已廣泛應用案例學習法和行動學習法[4]。具有創新思維的教學方式是翻轉課堂和生問生答。翻轉課堂是由教師“教”,學生“學”轉變為學生“教”,教師“學”,教師不再是知識的給予者,而扮演了課堂導演的角色,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完成“課程思政”的任務。翻轉課堂的環節可以在傳統的專業課教學中穿插進行,不但通過實例夯實和拓展了專業知識,還可以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5]。生問生答是啟發式學習的主要形式,教師在課程設計中埋下伏筆,啟發學生發現伏筆,引入學生相互交流,共享信息,解答問題。
課后,布置實踐作業,拓展教學空間。項目管理課程的專業知識密集,課堂主要進行管理知識的學習。90 分鐘的課堂時間僅能滿足教書育人中的“教”,而“育”需要在教學工作全過程中開展,這也是三全育人的精髓所在。為學生安排課后復習資源是拓展課堂教學的主要途徑,主要以線上資料為主。教師可根據課堂上所授知識點進行延伸,在同一主線上拓展思想政治教學范圍。
以項目管理課程第一章中緒論的“課程思政”設計為例。第一章緒論的主要知識點是項目定義及項目成功的關鍵因素。引入熱映電影《奪冠》,在預習內容中,學生看完電影后,將2016年里約奧運會的女子排球比賽比做一個項目,奪取里約熱內盧奧運會女子排球項目的冠軍則是項目的目標,學生思考的問題是,此次項目成功的關鍵因素有哪些?課中,引導學生發表電影觀后感,點明此次項目成功的因素除了共同明確的目標、積極的團隊合作、比賽中團隊明確的角色與責任、科學周密的比賽計劃、教練的領導力之外,還包括整個團隊堅定的愛國主義精神、國家政府和人民給予的充分支持和信任等高尚的家國情懷。課后,為學生留下討論話題,鞏固學生的專業知識,同時升華學生對于課程的理解。
教學目標的調整和教學組織過程的改進對教師的能力和素質的要求大大提升,因此,教師需要不斷學習并改進教學方式,提升自身的素質和能力,以適應教學模式調整的要求。
項目管理課程在“課程思政”改革后得到了師生的一致認可。學生們表示喜歡有情懷的案例及課程設計,同時加深了對項目管理知識的理解。教師反饋改革后課堂效果極佳,學生學習熱情高漲,課堂互動頻繁,同時也感受到了“課程思政”對自身教學能力的要求也在提升,不僅要加強思政學習,還要在專業知識方面更進一步。
項目管理是實踐性較強的課程,可以直接為企業創造價值,更應包含思想政治元素,在培養學生職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基礎上,時刻牢記家國情懷、企業社會責任以及終身學習的優良品質。項目管理“課程思政”除了應提高教師的職業素養之外,還要注重課程組織的設計。在課程培養目標和課程大綱中,加入相應的思政元素,并在課程評價中增加思政考評的指標,確保項目管理“課程思政”的順利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