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景宇
(中鐵十九局集團第三工程有限公司, 遼寧 沈陽 110136)
某隧道位于甘肅省慶陽市西峰區彭原鄉,行走于黃土梁塬溝壑區。地面高程1 270~1 430 m,相對高差越160 m,南側塬面緩平,北側沖溝發育,多為“V”型溝,隧道西安端洞口位于慶陽市西峰區彭原鄉李寺村塬面,交通便利;銀川端洞口位于驛馬溝右岸黃土梁斜坡上,車輛可至塬邊,交通較為便利。隧道起訖里程:DK254+200~DK259+006.36,全長4 806.36。隧道內縱坡依次為22.5‰、25‰的單面下坡;整座隧道左線位于R-7000m的曲線上,右線位于R-6995m的曲線上。
隧道增設橫洞位于線路右側,洞身穿越第四系中更新統風積黏質黃土(Q2eol3),橫洞進口處有一淺層黃土滑坡體存在。橫洞長340 m,與正洞交點里程DK257+400,井底高程1 319.2918 m,平面夾角為83°5′44″,縱坡為向洞外9%(85 m),1%(255 m)的下坡,采用雙車道無軌橫洞,按臨時工程設計。
線路經過的地層為第四系中更新統風積黃土(Q2eol3)。
工點區地下水類型主要為第四系松散層孔隙潛水,第四系松散層孔隙潛水主要分布于黃土塬上部,含水層主要為中更新統黏質黃土,工點處地下水水位約為75 m。橫洞洞身位于地下水位以下,施工掘進中局部出現滲、滴水現象,地下水對隧道施工有一定影響。
2.1.1 工程特點
橫洞洞身穿越第四系中更新統風積黏質軟塑黃土,橫洞拱頂距離軟塑層4.5~6.5 m,垂直節理發育,水敏性強,含水率高。開挖后掌子面穩定性極差,極易發生變形、坍塌,施工難度大,安全風險高。橫洞與隧道正洞交叉處跨度較大,處于復雜的三維受力狀態[1],正洞初期支護必須坐落于嚴格牢固的落腳平臺。
2.1.2 工程難點
(1)洞身開挖后,洞室周圍土體處于臨空狀態,地下水力坡度發生變化,在動、靜水壓力作用下,土體結構極易受到破壞,強度急劇降低,發生變形、破壞,掌子面穩定性極差,在拱頂易發生塌方及變形,邊墻易發生滑動,墻腳流土(泥)等破壞現象[2]。
(2)軟塑狀黃土,錨管作用效果差,拱腳穩定性不易控制,支護結構整體沉降大。如何預防支護結構的整體下沉、控制圍巖穩定是施工的關鍵。
(3)針對軟塑黃土地層,如何制定排水方案降低土體含水率,改善物理力學性能,同時優化工序工法,加強機械配套以達到及早封閉、安全快速施工的目的是方案制定的關鍵。
(4)雙車道橫洞斷面大,交叉口處為受力集中點,橫梁跨度大,集中受力為薄弱點。
2.1.3 總體施工方法
橫洞與正洞交叉口結構特殊,在橫洞接近正洞時,橫洞斷面雙車道長度10 m。在正洞與橫洞相交處,正洞采用小導洞法開挖[3]。導洞由橫洞開始斜向上爬坡開挖達到正洞拱頂高程,再下坡開挖至正洞外側上臺階拱腳,然后在小導洞范圍內施工正洞上臺階初期支護,完成工序轉換后,按標準的正洞斷面進行正洞開挖。
施工工藝流程,見圖1。

圖1 施工工藝流程
2.3.1 橫洞施做大管棚
具體措施如下:拱部180°范圍施做Φ108大管棚+Φ42小導管進行超前支護并預注漿,采用臺階法設臨時橫撐(I18鋼架)輔助施工。全斷面設I25a型鋼鋼架,間距0.5 m/榀,噴射混凝土標號提高至C30,厚度28 cm[4]。
2.3.2 門梁架設施工
根據門梁受力計算,橫梁越短受力越小,則變形量越小,同時為避免橫梁范圍內的焊接接頭,保證橫梁一次性安裝到位。為盡可能縮短門梁跨徑,施工時門梁立柱置于初支內,安裝位置位于橫洞初期支護兩榀鋼拱架之間,最終確定的門梁跨徑為11.21 m。門梁與橫洞最后一循環初支拱架同時安裝,采用兩臺階安裝,初期支護下臺階接長時同時接長門梁立柱,立柱坐落于條形基礎之上。在橫洞左右兩側邊墻腳處澆筑1.0 m×0.76 m×0.6 m的C25混凝土條形基礎,并預埋尺寸為65 cm×40 cm×15 mm的鋼板,鋼板底部設置4根Ф22錨筋(帶彎鉤),長度45 cm/根。條形基礎強度達標后,安裝門梁豎腿,長度7.78 m,上部與橫梁預留連接板螺栓連接,下部與條形基礎預埋鋼板焊接牢固,條形基礎與橫洞仰拱澆筑為整體。交叉口處最終受力結構詳見圖2。

圖2 橫洞與正洞交叉口處受力結構圖
2.3.3 橫洞向主洞管棚施工
交叉口處受力形式比較復雜,且工字鋼門梁至第1榀小導洞鋼架之間的高差為1.03 m,爬坡難度比較大,圍巖易失穩。為保證安全,自橫洞H3+28.24處向4 m寬小導洞門架范圍內施工超前大管棚以保證安全,采用Φ108超前大管棚,施工角度為上仰33°,長度7.0 m/根,環向間距0.5 m,施工7根,管棚內注雙液漿加固。
大管棚施工采用管棚鉆機,在橫洞上臺階完成下臺階落底前施工,將上臺階作為鉆機平臺,橫洞初期支護鋼拱架作為管棚支撐點。
2.3.4 小導洞爬坡施工
小導洞爬坡開挖支護采用I20a型鋼鋼架支護,凈寬4 m,高度隨爬坡施工相應調整。鋼架間距0.6 m/榀,兩側拱架各設置2根Φ89鎖腳錨管,長度L=4.0 m,每循環開挖完成后對所有暴露的圍巖采用C25噴射混凝土封閉,厚度25 cm。小導洞開挖預留變形量為40 cm。
2.3.5 正洞上臺階鋼拱架安裝
23榀小導洞門架全部施工完成后,小導洞由右側邊墻爬坡施工至左側邊墻,正洞上臺階作業面全部形成,此時按照正洞初期支護設計參數進行上臺階拱架安裝,此處正洞初期支護鋼拱架安裝前需要將橫洞洞內襯砌全部施工完成。上臺階拱架采用I25a型鋼鋼架,間距0.5 m,鋼架采用異型結構。
正洞右側拱腳置于橫洞門梁上,并與門梁采用焊接連接牢固;左側拱腳置于圍巖上,采用擴大拱腳的方式避免拱部沉降,同時拱腳設置4根Φ108鎖腳錨管加固,長度L=6.0 m,安裝角度斜向下45°。
橫洞與正洞形成的喇叭口,由于開挖斷面大,作為施工通道放置時間長,圍巖在應力重分布和應力釋放的過程中,會引起支護結構產生位移、變形,直至支護結構破壞,危及隧道安全,因此在施工中建立嚴密的監控量測是保證安全的主要手段,同時也是調整支護參數的信息來源。
在挑頂施工期間,監控量測布點嚴格按照規范要求進行布設,同時量測頻率由每天1次加密至2~4次(視變形情況而定),將各監控量測的預警級別全部提高一級,并每周組織專題會分析沉降變形情況,分析主要內容如下:在取得圍巖監控量測數據后,及時整理分析數據。結合圍巖、支護受力及變形情況,進行分析判斷,將實測值與允許值進行比較,及時繪制各種變形或應力~時間關系曲線,預測變形發展趨向及圍巖和隧道結構的安全狀況,并將結果反饋給設計、監理,從而實現動態設計、動態施工。
(1)若時間—位移曲線出現反常,表明圍巖和支護已呈不穩定狀態,應加強支護,必要時暫停開挖并進行施工處理。
(2)當時間—位移曲線趨于平緩時,可進行數據處理或回歸分析,從而推算最終位移值和掌握位移變化規律。
(3)當各量測項目的位移速率明顯收斂,圍巖基本穩定后,可進行二次襯砌的施作。
本文通過對橫洞貫穿主洞時開挖施工、大管棚、門架安設施工時的方法及注意事項的研究,得出了以下結論:在開挖時,特別是軟弱圍巖地區要遵循短進尺、快支護的原則,開挖面不能暴露時間過長;精確控制大管棚安裝角度,確保管棚不侵入初期支護限界;嚴格按設計圖制作安裝鋼拱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