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樂樂
(安徽省地質礦產勘查局325地質隊,安徽 淮北 235000)
淮北地區出露地層主要分布于宿州市符離集—濉溪縣百善一線以北和淮北市相山以東的低矮山地一帶,走向以北北東或北東向展布。出露地層主要由寒武系、奧陶系、山前坡地上偶見石炭系零星露頭。其他時代地層被廣泛分布的第四系掩蓋[1]。
寒武-奧陶系各組段地層中各種組分含量之間的共同特點:主要成分CaO+MgO與SiO2+Al2O3總量之間存在互為消長關系,SiO2+Al2O3總量與次要成分K2O+Na2O總量、TFe等組分之間的含量變化呈現大致正相關關系。寒武系與奧陶系比較,前者組分含量變化顯著。寒武系、奧陶系化學組分平均含量統計如表1所示。
寒武系與奧陶系各組段中微量元素平均含量差別較大的有Cu、Sr、Ti、Mn、B等元素。銅主要分布在泥質白云巖中,銅含量較高的層位有奧陶系老虎山組、賈汪組、韓家組和寒武系鳳山組、徐莊組、毛莊組、下統各組。鍶主要分布在質純灰巖中,寒武系的鍶含量普遍高于奧陶系。鈦錳主要分布在含泥質鈣鎂碳酸鹽巖中,鈦錳高含量層位有寒武系下統各組、毛莊組、徐莊組、鳳山組和奧陶系韓家組、賈汪組、蕭縣組青龍山段。
三鋪地區全為第四系覆蓋,無巖石出露。沉積巖受巖漿巖的侵入、吞蝕造成地層缺失,加之蝕變強烈,給確定地層時代帶來困難。根據鉆孔巖心的巖石結構、構造(鮞狀結構、條帶狀構造、豹皮狀構造、竹葉狀構造)、化學成分(氧化鎂含量普遍高,鈣鎂比值一般介于1.5~2.8之間)和巖性組合特征,努力恢復其原巖并與夾溝標準地層剖面對比,認為三鋪地區揭露地層主要為上寒武統[2]。詳細劃分和描述晚寒武世地層特征,對于確定三鋪地區巖石地層時代,進行地層劃分與對比,無疑是十分重要的。
以三鋪地區鉆孔中地層的資料為主,參照夾溝剖面、相山剖面等處地層資料,現將上寒武統分層特征由老至新分述如下:
本組自下而上大致可分以下三個單層。本組相山剖面厚28.80 m,夾溝剖面厚46.10 m,三鋪地區厚38.65 m,童亭地區厚31.27 m。
(1)下部亮晶鮞粒白云質灰巖(或白云巖)。本層自下而上鮞粒由中鮞變成細鮞,底部夾有白云巖薄層,上部偶見海綠石。本層厚26.09 m。
(2)中部薄層狀微晶含白云質灰巖(或白云巖)夾竹葉狀亮晶礫屑灰巖(或白云巖)。雖然竹葉狀亮晶礫屑灰巖厚度小,但結構構造特征明顯,是確定層位的重要巖性標志。前常、楊橋孜礦區鉆孔中都見到此種巖石。本層厚4.94 m。
(3)上部亮晶鮞粒白云質灰巖(或白云巖)。局部含海綠石,頂部見一層條帶狀含礫屑鮞粒亮晶白云質灰巖。本層厚15.07 m。
崮山組巖石的結構構造以亮晶鮞粒結構和竹葉狀構造為特征,底部灰黃色薄層狀灰巖為崮山組和下伏地層張夏組的分層標志。
本組自下而上可分二個單層。本組相山剖面厚32.32 m,夾溝剖面厚22.17 m,三鋪地區厚23.75 m,童亭地區厚26.01 m。
(1)下部條帶狀粉屑泥晶含白云質灰巖(或灰質白云巖)。灰色中薄層灰巖夾淺綠色、綠灰色薄層鮞狀含海綠石含白云質灰巖,底有一層15 cm厚的紫紅色竹葉狀灰巖。鉆孔中巖石條帶狀構造清晰可辨,條帶部分含泥質、白云石各半,條帶部分寬0.2~0.5 cm。本層夾溝剖面厚11.01 m,三鋪地區厚7.81 m,童亭地區厚12.04 m。
(2)上部豹皮狀粉屑泥晶含白云質灰巖(灰質白云巖)。三鋪、夾溝兩地局部含鮞粒,夾溝、童亭兩地夾薄層竹葉狀礫屑亮晶灰巖(或白云巖)。本層夾溝剖面厚11.16 m,三鋪地區厚15.94 m,童亭地區厚15.65 m。
長山組巖石結構構造以粉屑泥晶結構和清晰的條帶狀構造為特征,局部含鮞粒和礫屑,底部紫紅色竹葉狀灰巖可作為長山組與崮山組的分層標志。
2.3.1 鳳山組下段(∈3f1)
該段自下而上可分為五個單層。本段相山剖面厚76.87 m,夾溝剖面厚133.69 m,三鋪地區厚126.98 m,童亭地區厚110.93 m。
(1)條帶狀粉屑泥晶白云質灰巖,含白云質灰巖(或白云巖)。深色條帶的成分由鐵氧渲染的泥質和白云石組成,深色條帶部分比淺色基質部分的礦物質顆粒偏粗。與長山組巖石區別在于,條帶不明顯,波狀起伏大,密集分布,本層含生物、海綠石等。該層夾溝剖面厚7.68 m。
(2)鈣質泥巖夾泥晶灰巖扁豆體(鳳山組下段標志層)。泥晶灰巖扁豆體似層狀分布,扁豆體全部由泥晶方解石組成,鈣質泥巖具含泥質泥晶結構,泥質分布在微晶方解石粒間,該層夾溝剖面厚5.71 m,三鋪地區厚3.26 m,童亭地區厚1.89 m。三鋪地區鉆孔(前ZK507孔、前905孔,秦ZK05孔、秦011孔,劉ZK128孔)由于受巖體熱接觸變質作用的影響,所見該層巖石變為條帶狀角巖,灰巖扁豆體變成灰綠色透輝石(石英)角巖,鈣質泥巖變成黑色黑云母角巖或絹云母角巖。兩種角巖相間分布,色彩分明,極易辨認。
該層巖石化學成分及微量元素含量有別于鳳山組下段其他各層,平均含量如下:SiO228.70%,Al2O36.22%,CaO 23.28%,MgO 8.21%,K2O 2.95%,Na2O 0.16%,TFe 2.13%,Cu 40×10-6,Sr 200×10-6,Ti 2000×10-6,Mn 500×10-6,B 60×10-6,Cr 45×10-6,V 25×10-6。
區域上該層頂板有一層厚約1.00 m的含藻(大渦卷)灰巖。在前ZK507鉆孔中發現了1.52 m厚的含藻(大渦卷)含泥質含白云石大理巖,巖性與區域上完全能夠對比。
(3)豹皮狀與條帶狀生物泥晶含泥質含白云質灰巖(或白云巖)互層,生物泥晶(微晶)灰巖(或白云巖)與含海綠石生物微晶灰巖(或白云巖)相間分布。本層厚46.45 m。
(4)豹皮狀泥晶含泥質含白云質灰巖(或白云巖),巖性大體同(3)層,層中夾條帶狀泥晶含白云質灰巖薄層,中下部含少量黃鐵礦結核。該層厚46.85 m。
(5)豹皮狀泥晶含泥質白云質灰巖(或白云巖),巖性大體同(4)層,本層層理薄,泥質、鎂質略高,本層厚27.00 m。
下段結構構造以豹皮狀、條帶狀構造和含生物粉屑結構、含海綠石以及含黃鐵礦結核等特征與其他組段區別。底部的標志層給礦區地層對比帶來了極大的方便。
2.3.2 鳳山組上段(∈3f2)
自下而上可分為三個單層。本段相山剖面厚31.23 m,夾溝剖面厚65.63 m,三鋪地區厚>54.05 m,童亭地區厚41.04 m。
(1)中晶含泥質灰質白云巖,自下而上白云質漸增,本層厚30.07 m。
(2)細晶白云巖,局部含竹葉狀礫屑,本層厚24.99 m。
(3)含硅質結核微晶~細晶含泥質含灰質白云巖,頂部硅質結核成層狀分布,本層厚10.57 m。
三鋪地區與鄰區上寒武統各組段地層厚度、巖性、化學組分和微量元素或多或少地存在某些差別(表2、圖1)。從表2、圖1中可以看出,上寒武統厚度自北向南和自東向西逐漸變薄。夾溝最厚,達267.59 m,三鋪厚約243.43 m,童亭厚209.26 m,相山最薄為173.22 m。東西方向上厚度變化梯度略大。上寒武統化學成分在區域上的變化趨勢是,自北向南鈣質減少而鎂質增加,硅、鋁、鐵、鉀、鈉含量稍微增加。從晚寒武世早期到晚期,整個沉積過程中也表現為鈣質減少鎂質增加,硅、鋁、鐵、鉀、鈉含量有少量的增加趨勢,微量元素Cu、Sr、Ti、Mn變化極為明顯。晚寒武世從早到晚,銅含量由10×10-6逐漸增加到30×10-6,鍶含量由500×10-6逐漸減少到200×10-6,鈦含量由200×10-6逐漸增加到800×10-6,錳含量由300×10-6增加到500×10-6。銅、鈦、錳一般含在泥質中,這些元素含量的增加,間接反映泥質成分的增加。鍶一般與鈣有一定關系,隨著鈣質含量降低,鍶含量相應減少[3]。從鳳山組下段標志層光譜分析資料來看,泥質巖石含鍶量最低(200×10-6)。另外還可以看出,三鋪地區位于夾溝、童亭兩地之間,其地層厚度、巖性、化學成分和微量元素含量也處于南北兩地的過渡位置上[4]。

表2 上寒武統各組段化學成分表
注:1、層號為原始編錄層號;2、厚度為真厚度。

圖1 上寒武統各組段化學成分(%)、微量元素(×10-6)平均含量在區域和垂向上的差異變化直方圖
利用上寒武統各組段地層厚度、層序、巖性組合特征、化學成分和微量元素以及標志層等一系列地層標志,三鋪地區地層與鄰區上寒武紀地層對比結果見圖2。

圖2 上寒武統柱狀對比圖
通過對三鋪地區上寒武統柱狀圖對比,詳細劃分和描述上寒武統特征,為確定三鋪地區圍巖巖石地層時代,進行圍巖原巖恢復及地層劃分,研究含礦地層以及礦區地質構造提供了技術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