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龍
摘 要:玉米是我國主要農作物之一,在玉米種植過程中,提高農作物產量的同時還應注意對其病蟲害進行有效防治。本文通過對玉米種植中的主要病蟲害分析,提出生物、物理、化學以及農業的防治手段,并針對草地貪夜蟲進行了分析,希望能夠有效地防治病蟲害,以提高玉米產量。
關鍵詞:玉米種植;病蟲害;防治技術
玉米不僅可供人類食用,而且其中籽粒玉米以及青儲玉米可為養殖業以及畜牧業提供所需的飼料。通過對農業結構優化調整,增加了玉米的種植面積,因此,本文相關內容進行了分析,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一、玉米種植中的主要病蟲害
在種植玉米的過程中,會出現地老虎、青枯病、銹病、大斑病、小斑病等病蟲害,使玉米的質量下降以及產量減少。如果僅僅提高玉米的種植技術,而忽視對玉米病蟲害防治,會造成玉米病蟲害泛濫,導致病蟲不斷繁衍并加快繁衍速度,使其產生一定的抗藥性,進而使之后玉米的防治成本增加,造成玉米的大量減產,甚至是絕收,影響農業種植者的經濟收入。玉米出現病蟲害主要受種植環境中的陽光照射、溫度以及濕度情況等方面的影響,導致健康生長的玉米出現疾病。
地老虎會對玉米生長的各個階段產生影響,主要是因為其生命力頑強,可以更好更快速地繁殖。另外,在眾多玉米疾病當中,玉米螟的破壞力是最為嚴重的,因為玉米螟會破壞玉米內部的整體結構,影響其正常健康生長,通過分析近幾年的數據統計,玉米螟嚴重影響著玉米產量,使種植人員出現不小的經濟損失。
二、玉米病蟲害害的防治措施
(一)生物手段
為防止病蟲害出現抗藥性,造成種群大量繁殖,可以利用生物手段進行防治。玉米種植人員可以通過對可能出現的害蟲的天敵進行一定程度上的保護,或者可以對其進行一定量地養殖,利用自然的生物鏈,減少病蟲害的發生,甚至對害蟲進行根本性地滅絕,以減少病蟲害對玉米生長的侵害。另外,種植人員還可以利用某些生物性農藥對病蟲害進行防治,例如蘇云金桿菌、甲維鹽等藥物,但在使用生物農藥時,需要通過相關的專業技術人員進行培訓,可大面積推廣。利用生物方法防治病蟲害,既可以提高病蟲害的防治效果,還可以降低對周邊環境的影響,起到一定的環保作用。利用自然規律,采用生物天敵的方式降低病蟲害的放生概率,并縮小對玉米的損害程度。
(二)物理手段
在玉米出苗期,需要加強對玉米的觀察力度,從而避免幼苗出土困難。在玉米出苗后,可針對缺少幼苗的位置進行補種,如果斷壟問題過于嚴重,還需要補種事前催芽完成的玉米幼苗。根據當地的氣候狀況以及土壤情況提供相應的物理方式。同時,在玉米生長期間,需要在田間定期進行殘株以及病株的處理,為其余較為強壯的玉米苗提供良好的通風以及光照條件。物理防治手段,主要是利用光照、溫度、濕度以及電、放射能等各類物理因素,實現對病蟲害有效防治。種植者可在玉米地懸掛殺蟲貼紙,或者在田間削刮殺蟲燈對害蟲進行誘殺。物理防治手段的方法簡單,操作性較強,并且能夠大大降低防治的成本,從而小幅度地提高種植者的經濟收益。但物理防治手段有一點不足,防治不能做到事前,而是在病蟲害發生之后才能有作用,造成害蟲對玉米產生一定程度損害。并且種植者如果不能時刻觀察玉米苗的病變情況,從而不能及時地采用物理手段,根據其發現并采取措施的時間,對玉米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壞。另外,物理手段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不是對所有的玉米病蟲害有效,因此,種植者需要與其他的防治手段相結合,相互彌補不足,共同防治病蟲害。
(三)化學手段
防治病蟲害的化學手段,主要是利用藥劑。在播種玉米階段,應根據土壤成分,選擇合適的殺蟲劑進行拌種,能夠在病蟲害發生之前防預,可以有效地降低病蟲害的發生機率,從而確保玉米健康生長。化學防治方式是目前最有效的防治手段,早期化學藥劑對種植地周邊的環境影響較為嚴重,但目前,經過相關人員不斷研究,化學藥劑對其自然環境的污染程度已經降低到一定程度,成為現今最有效的病蟲害防治手段。使用病蟲害的方式有很多種,例如噴霧、噴粉以及浸泡等方式,將藥物噴灑在玉米苗上,對其表面形成保護膜,減少病蟲對農作物地入侵,是在病蟲害發生之前進行的,可起到一定的預防作用。農藥粉末則是留在玉米田里,若選擇了合適的藥劑,可確保在病蟲害出現時將其及時殺死。另外,在種植前,可將玉米種子進行簡單地處理,將種子浸泡在藥劑中一段時間,使種子本身產生病蟲害的抗體。
(四)農業手段
玉米種植人員需通過對玉米生長環境進行改變,使其成為利于玉米生長并且不利于病蟲害生長的環境,從而對病蟲害起到防治作用。一方面,應在種植過程中采用科學合理的種植手段。選擇的玉米品種,需根據當地的氣候土壤情況,選擇耐旱耐寒并且產量高、抗病蟲害能力高的玉米品種,在種植前需對土地進行翻整,并在玉米生長期間嚴控田間管理。選擇最適宜的播種時機,能夠更好地減少病蟲害發生。另一方面,在玉米生長期間,要針對玉米的各個生長階段進行合理施肥,滿足玉米生長的養分需求量,另外還應定期地對田地進行灌溉,以此保持土壤中的水分含量,加強玉米對營養成分地吸收。
三、草地貪夜蛾及其防治措施
草地貪夜蛾屬于夜蛾科,其幼蟲啃食大量的玉米,該生物具有很強的遷徙能力,雖然不能在零下的環境下生存,但因其遷徙能力,可選擇溫度適宜的環境。而且這種害蟲有十分驚人的繁殖能力。之前美國發生過多起相關蟲災,并2016年進入非洲和亞洲的部分地區,在今年在我國境內發現。針對草地貪夜蟲,可使用甲維鹽、乙基多殺菌素等藥劑進行防治,或利用微生物農藥對玉米苗的葉面進行處理,也可利用噴霧處理,降低草地貪夜蛾的孵化率,以此降低對玉米生長的影響。
四、結語
病蟲害是影響玉米產量質量的重要因素,種植者應盡量做到有效地利用各種防治手段,從而使玉米生長得到保障。相信通過本文對生物、物理、化學以及農業防治手段的簡單分析,能夠解決相關人員的玉米種植方面的問題。
參考文獻:
[1]趙海洋.玉米種植管理和病蟲害防治技術[J].鄉村科技,2019(32):109-110.
[2]賈海麗,李亞莉.玉米種植新技術及病蟲害防治策略研究[J].南方農機,2019,50(1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