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珍 孫陽貴
摘 要:本文結合東川農業生產實際,概括了東川顯著的立體氣候、獨特的農業生產自然條件和糧食種植現狀,分析了東川糧食生產面臨“土地零散、農業基礎設施薄弱、糧食生產比較效益低、科技創新不足、農村勞動力缺乏”等困難和問題,提出了“加強以水利為主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土地流轉,鼓勵適度規模經營、優化品種結構、推廣綜合集成技術和農機農藝有機結合”等切實可行的發展措施,為提高東川糧食生產水平獻言獻策。
關鍵詞:糧食生產;面臨;問題;對策
對我國目前糧食生產狀況進行科學分析,并針對分析的問題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糧食種植面積趨于穩定,從而有效的將糧食單位面積的產量進行提高,達到糧食總產量增加的目的,這有利于更好的保障人民的生活,促進社會更加的和諧穩定。本文僅根據東川的實際談談對糧食生產的看法。
一、東川農業生產自然條件及社會、經濟狀況
1.自然條件
(1)地理環境。位于東經102~104°,北緯25~27°;向東與會澤相鄰、向南倚著尋甸,向西與祿勸相連,向北與四川隔江相望。南北長度84.60公里,東西寬度共有51.15公里,境內面積總達1858.79平方公里。2%的轄區是壩區,98%屬山區面積。
(2)氣候條件。氣候是立體的,是東川的氣候特色。境內有亞熱、暖熱和寒溫三種氣候類型。
2.社會、經濟狀況。東川轄1個街道辦事處、6個鎮、1個鄉,2018年,全區完成糧食播種面積28.66萬畝。其中小春完成6.06萬畝,總產0.55萬噸;大春完成22.6萬畝,產量7.3萬噸,大小春總產7.85萬噸,全年糧食總產值為2.2億元,參與糧食作物種植的建檔立卡貧困戶20000戶以上,糧食作物收入戶均2000元以上。全區農業總產值472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081元。
二、糧食作物種植現狀
東川糧食作物常年種植面積22.2萬畝至23.9萬畝,總產由1979年的31480t,提高到2018年的7.85萬噸。
1.水稻:面積18000畝。水稻主要分布在海拔695~2480m的區域內,尤以海拔695~1800m的河谷區及低山區分布面積大。單產500~650kg。
2.玉米:常年種植面積70000畝。分布于海拔695~2900m的河谷及二半山區、高山區,尤以海拔1700~2400m種植面積最多。單產320~550kg。
3.馬鈴薯:種植面積53600畝,主要分布在海拔1800~3100m的高山區和高寒山區;1800m以下為冬季種植面積占20%。單產1500~2000kg。
4.甘薯(紅薯):種植面積18000畝,分布在海拔695~2100m,以海拔695~1800m的河谷區和山區較為集中種植。單產1200~1550kg。
5.小麥:種植面積25000畝,分布在海拔695~2300m的區域范圍,以海拔1100~2000m的為集中產區。單產100~300kg。
6.雜糧:雜糧種植面積為20000畝,分布在海拔1600~2800m的區域范圍,以海拔1800~2400m的為集中產區,單產80~100kg。
三、糧食生產面臨的困難和問題
1.土地零散,不成規模。山高坡陡,海拔高差大,壩區面積小,山地面積聚多。
2.基礎設施用于農業生產方面的相對比較少,因此對于自然災害的防御能力達不到相關的要求。東川屬典型的“立體氣候”,山高溝深,氣候惡劣,泥石流嚴重,農田溝渠、道路等基礎設施不配套、耕作層淺、土壤有機質含量較低,年平均降雨量僅680mm,十年久旱,干旱缺水。
3.農業生產農用物資價格高低不穩,種子、化肥、農藥的價格上漲幅度大,無形造成生產投入增加,糧食種植效益低,糧食作物在一年當中僅能收獲兩季且每畝的產值僅有1900元左右,生產成本就高達450元,嚴重造成農民對糧食種植的積極性。
4.由于種植糧食的技術缺乏科學性的創新,導致整體生產糧食的水平比較低。
四、提高糧食生產水平的對策
1.對耕地加強保護,加強建設農業基礎設施,提高農業生產的綜合能力。認真落實執行耕地的各項保護制度,積極爭取政府設施農業項目,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分類指導,有針對性選擇土地增產潛力大、種植區域合理、面積相對集中連片,精心組織實施中低產田的改造項目。
2.認真抓好科技增糧措施,優化品種結構,增加比較效益,促進糧食生產穩定發展。以地膜覆蓋為主認真做好糧食作物的綜合集成技術增糧措施、地方優質馬鈴薯品種種植、優質高產紅薯、優質功能稻、優質糧食作物新品種新技術引進等項目工作,做好“政、技、物”配套措施,緊抓示范樣板,形成標桿,以此為點向全區大面積生產進行輻射,使糧食生產更加的趨于穩定。
3.要有機的將農機與農藝進行科學的結合,使生產成本得到進一步的降低,從而能夠更大幅度的提高糧食生產效益。因地制宜推廣小型農機具,大力推廣微耕機、水稻收購機、水稻插秧機和小型玉米播種機及播種器。
4.促進土地流轉,扶持種植大戶,有效的將農民的種糧積極性在一定程度上進行提高。按照相關的規范原則,采取多種形式開展土地的流轉,如轉讓、代耕等模式,積極引進龍頭企業、培育種糧大戶,做好分散土地流轉,集中種植,形成規模化種植,提高節約化生產能力,推進糧食生產健康發展發展。
參考文獻:
[1]昆明市東川國民經濟統計資料:昆明東川區統計局,2012.
[2]能西峰,云南農業:昆明市農業可持續發展研究文集,糧食生產可持續發展,云南農業雜志社,2005增刊.
[3]曹雪梅,云南農業:加快貧困地區農業科技推廣的途徑,云南農業雜志社,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