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萬齋
在紀念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70周年之際,在國際關系風云變幻的大環境、大背景之下,文化和旅游部決定復排優秀民族歌劇《同心結》,無疑是一個適時的決策。
借助著260多位藝術家和王宏偉、蔣寧、張卓、黃華麗四根頂梁柱的強大演出陣容,由肖超擔任指揮的超強主創團隊的同心拼搏,僅僅20多天,就讓田川與任萍兩位先輩的不朽之作再現舞臺重現舞臺。
民族歌劇《同心結》以飽滿、凝深的激情,簡潔、生動地呈現了中國人民志愿軍戰士黃繼光的英雄事跡,展示了中朝兩國軍民血濃于水的深厚情誼;歌頌了革命的英雄主義精神。
《同心結》的劇本構思非常嚴謹而巧妙:它以一個紅色的同心結為貫穿全劇的道具,在每個關鍵時刻都非常自然地推進了劇情的轉折或發展。以獨唱、對唱、重唱、合唱出現五次之多的歌謠式主題歌《同心結》,旋法簡單、音域不寬、娓娓道來、朗朗上口,清爽親切的感覺如從心底深處流出:
同心結,同心結,
兩顆紅心緊相貼,
中朝人民情誼深,
友誼萬代永不絕!
音樂是唯一直通人心靈的文藝,“唯樂不可為偽”;歌劇是唯一以歌為主的戲劇,歌以抒情為長。如果一部歌劇中不突出情的暢抒,再熱鬧、再吸引眼球,也很難和“歌劇”的概念聯想起來。《同心結》中,恰得其時出現的幾段具有中國戲曲特色的詠嘆調、元明雜劇的、散曲結構式的歌詞,必然為作曲家的旋律創作奠定了不同于西洋歌劇詠嘆調的旋法、節拍、句式、結構的基礎。譬如,黃繼光的《抬頭仰望夜黑的天》《祖國啊,親愛的媽媽》等詠嘆調,音域寬、難度大,剛柔并溢、激昂慷慨。既精準地抒發了黃繼光心底的赤子深情、展示了黃繼光的英雄壯志,也給演唱者得以發揮高超演唱技巧的機會。難怪王宏偉在臺上演唱得那么投入、那么自如、那么激情!在近年來王宏偉所主演的一系列歌劇中,無論從唱功上,還是從表演上,都顯然又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樸順姬的《蘭溪里流動著無盡的清泉》《幾番尋找都叫人失望》《我多么想看見那皎潔的光輝》等詠嘆調,歌詞美、旋律美,如泣如訴、情深意長,無疑是整部歌劇中最亮麗的幾段詠嘆調。當然,也讓扮演者蔣寧那漂亮的音質和激情的表演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黃媽媽的《年輕人應當衛國保家鄉》,情切切、意綿綿,節拍舒緩、曲調溫馨。雖然由于劇情的需要,不能讓她“搶戲”,扮演者張卓仍然一絲不茍、認真投入,拿捏得精準而恰當,引得坐在我后面一排的觀眾發出了由衷的贊嘆:“那聲音好安逸哦,像大提琴一樣。”“不,像雙簧管!”
樸媽媽的《捎個話兒給尊敬的朋友毛澤東》,意境美、語淳樸,情景交融。此角色的扮演者黃華麗,第一小節她便在豐富而老到的舞臺表演中,將最柔美的女高音輕而易舉地托送給觀眾了。
黃繼光與樸母的二重唱《放心吧,阿瑪妮》、女聲合唱《槍口下過日月》、敘詠調《猛然發現同心結》、宣敘調《我理當為您多效勞》的設計,無不體現著劇作家對民族歌劇創作技術的駕輕就熟與“言之不足,故長言之;長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的中國古老的藝術審美傳統的恒持堅守。
但恒持、堅守,絕不意味著裹足不前——音樂與時俱進的突破在這部劇的復排中顯現了出來:激戰場面的離調與變和弦、在西洋管弦樂中加入的川味民間鑼鼓與朝鮮特色的民間樂器長鼓、短簫……黃繼光的音樂主題也因此更有個性、內涵。
在第三與第四幕之間插入的幕間曲《尋覓》,徐緩而寧靜,那是激戰后的死寂——小提琴與大提琴在淡淡的和聲背景下,如泣如訴地呼應著,寂得讓人擔憂,靜得使人心悸……這首幕間曲很好地完成了兩幕之間承上啟下的作用,使轟轟烈烈、華麗炫目、喧囂熱鬧、幾乎讓人透不過氣來的舞臺,有了換氣的間歇。
曾指揮過《鹽神》等多部民族歌劇的青年指揮家肖超,在指揮《同心結》時,尤其是處理其中幾首具有典型中國特色、如復雜的戲曲板式變化般的詠嘆調時,表現出特別的嫻熟、沉著、老練。
在欣賞這部民族歌劇并不知不覺被劇中情操、氣節、精神所感染、敬佩、影響時,我們更要感謝與敬佩該劇的兩位劇作家:田川與任萍。因為,我們深知,“劇本,劇本,一劇之本”。沒有當年的這部優秀的劇本,就沒有現在的、煥然一新的《同心結》!
田川老生前有句廣傳于歌劇界的話:“適應時代才能打動人心!”新時代,我們的民族,需要與呼喚英雄主義氣節的回歸;新時代,我們的國家,需要與呼喚愛國主義精神的回歸。感謝《同心結》的創作團隊,以黃繼光的英雄主義精神為榜樣,在短短的20多天中,便為中朝人民、為我們的時代、為我們的民族,恰如其時地在新的高度上推出了華麗、宏偉的舞臺藝術劇《同心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