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轉云
摘? ?要: 師德評價作為師德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教師隊伍整體素質、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和高校人才培養水平的關鍵因素。本文闡述師德發展的基本路向,提出當前師德評價存在的主要問題,并從評價主體、評價方法、評價內容及評價結果運用等角度,提出構建師德評價體系的發展路徑。
關鍵詞: 師德評價? ?趨勢? ?路向
教師作為最古老的職業之一,從不缺乏職業規范和行為準則,但總有人游離于規范之外。當前,師德失范事件偶有發生,社會對教師職業道德表現出一定程度的焦慮。在高等學校教育教學活動中,社會對教師的職業期待往往通過道德規范這一載體表達,道德規范約束力的不到位會引發教師行為的偏頗。優化師德評價體系是加強師德師風建設的重要舉措,提高師德水平必須發揮師德評價的杠桿調節作用。在當前社會轉型時期,要主動積極構建體現新時代教師業道德評價指標體系,明確以什么樣的標準評價、由誰評價、如何評價等關鍵問題,引導多方利益相關者合理看待教師的職業倫理、價值訴求和道德困惑。
一、師德發展的基本走向
師德主要由社會層面的道德要求和個體層面的道德品質兩部分組成,注重師德實然境況的轉向和應然狀態的價值追求,可以說師德的內涵和外延都是動態發展的范疇。
1.順應社會時代發展的要求
教師作為一項助人的職業,師德是教師工作的“根”與“魂”。相當于普通大眾,社會對教師職業道德有著更好的期待,期望教師成為道德上的“圣人君子”,教師要具備一種優于其他行業的職業道德。教師的工作對象是有思想、有靈魂的學生,有其特殊性和復雜性。教師與學生在學校場域下具有強聯結,教師的言行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是國家的未來和棟梁之材,道德水平、精神質量影響社會文明的進步和發展。師德作為教育活動的規范準則,隨之社會的發展,應在教育實踐過程中不斷拓展創新。因時代發展,教師素質結構發生了變化,“德”成為教師素質的主要衡量指標。從發展趨向上看,師德建設應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為促進學生健康發展服務,師德師風主動尋求從工具理性向價值理性轉化。
2.體現現代教育倫理精神
師德作為教育道德之應然,體現著全社會對教師行業的價值期待,對教師個體行為的選擇起著導向作用。在當下教育現代化發展進程中,師德建設要充分彰顯現代社會的價值理念,實現由傳統師德向現代師德的轉型。師德作為現代教育倫理精神的道德彰顯,體現了現代師德對傳統師德的揚棄。師德理想作為一種應然的價值導向,督促教師對教育教學實踐中的道德失范現象進行總結反思,推動師德發展境界不斷從實然邁向應然。師德評價同樣可以對多元化的價值理念進行過濾篩選,讓教師不斷調整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學會消除道德上的焦慮和困惑。
3.向教師專業倫理延伸拓展
當前,師德價值觀念呈現出由拓展性師德向專業化師德、崇高師德向底線師德轉化、理論性師德向實踐性師德的發展趨勢。師德廣度從傳統職業道德向專業價值倫理延展。教師的權利意識和主體意識逐漸增強,教師個體道德作為實然的道德具有現實存在意義,教師自覺將追求高尚人格和至善境界作為價值目標。教師專業發展引發公眾關注,成為教師職業發展的新動向。從普遍意義上看,教師是一種社會職業,因教育對象的特殊性,專業技術、專業精神顯得愈發重要。師德作為規范教師行為的標準,能滿足教師專業發展的倫理要求,督促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養成良好的職業道德習慣。
二、高校師德評價的現狀分析
師德評價是對教師的師德現實表現與社會的師德價值目標之間的契合程度進行善惡判斷、價值分析和行為導向,以維護道德規范、促進師德從實有向應有轉化。師德評價既是對教育行為進行道德調整的有力手段,又是改善師德狀況,引導和激勵教師道德發展的基本方式。
1.價值導向:師德評價唯質量論
受傳統教育的影響,衡量教師水平的主要指標是業務素質,重業務、輕師德在對教師的評價中普遍存在。在評價過程中,往往理論上重視、實踐中輕視,師德往往是制度文件上的“硬指標”,在實踐落實上成了“軟任務”。現行考核對考核周期內的師德狀況關注較多,但對如何引導教師提高職業道德水平、提高育人能力素質等方面關注不夠,未能以長遠發展規劃將考核評價與教師道德發展聯系起來,在實際工作中存在為了完成學年考核工作任務而考核的功利傾向。評價淪為簡單、機械地完成工作,隨后給教師一個模糊的評價,為教師的聘任、職稱評定、評優等提供可能的基本參考。現行考核多以評價教師個體道德狀況為主,對師德建設全局涉及偏少。對有效解決師德中的凸出矛盾,找準提升師德境界的努力方向等諸多問題需要進一步探索。
2.標準單一:師德評價難以操作
從整體范圍看,我國至今沒有一個標準齊全、內容合理、操作性強的師德指標體系,對于師德評價到底要評什么問題尚未形成統一的標準。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師德評價的標準中存在“天花板”和“地板”傾向。一方面,部分高校在師德評價考核指標設置上沒有按照教育部意見給予細化、量化,設定的評價指標過于空洞、宏觀,習慣以統一標準和規范要求所有教師,導致得出的評價結果泛泛而談,缺乏針對性。另一方面,把教師師德評價等同于教師評價,對德的評價等同于能、勤、績等的評價,制定出的指標偏細、偏小,偏離了師德評價的本真。從整體來看,師德評價在標準具體化和程序規范化上尚有欠缺,呈現出的評價結果多以定性分析為主。在已有評價標準中,師德水平的高低不好直接界定,師德評價的區分度偏低。一般情況下,如果教師沒有太惡劣的言行或教學事故,那么基本認定為優,評價考核的層次性無從體現。
3.價值功能:評價結果運用不當
師德評價工作是具有綜合效應的社會活動,教師接受師德評價的過程也是自我教育、自我評價的過程,評價過程中他們的心態、行為都會發生變化。當前,師德評價中過于看重師德評價的甄別功能,主要是對教師已有師德品質進行評定,忽視師德評價對教師潛能的激發及不當行為的糾偏。考核指標過多關注道德本身,與教師教學科研聯系不夠,同時受個人素養、信息來源、刻板印象等因素影響,容易導致考核結論不夠科學、準確。在反饋考核結果時,教師經常會有異議。受好人主義影響,導致教師考核評價難以劃分,評價往往難有實質性作為,且一般情況下,教師考核評價在等次上高度趨同。當師德考核評價結果應當發揮作用,并與評優評先、職稱聘任等工作聯動時,直接導致的結果就是,師德評價的甄別和激勵功能被大幅削減。
三、師德評價應處理好的關系
師德內涵隨時代發展不斷豐富,師德評價涉及面廣、內容寬泛,師德評價應該構建起一個閉環系統,從評價主體、評價內容、評價方法的界定及實施和評價結果反饋落實層面持續跟進,扎實做好師德評價各項工作。
1.評價主體:誰來評價
引入多元化評價主體,可以對師德的整體狀況和真實狀況給予更恰當合理的評價。從人員構成上看,師德評價的主體主要包括教師本人及教師以外的他者。師德是眾多職業道德中的一種,主體性和自律性作為道德的內核,意味著道德從他律走向自律,從強制守德轉變為自覺守德,才能完成價值的超越。道德的自律性決定了教師本人是師德發展的關鍵因素,教師通過自我評價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學觀念和行為上的優缺點,利用自我協商對話,實現自身價值目標。教師之外的他者是師德評價的重要力量,可在多方參與基礎上進行師德的全面評價。領導評價不作為他者評價的唯一路徑,但可以為師德評價提供重要的參照和依據。教師具有道德評價的意愿和能力,同行之間彼此熟悉、相互了解,能掌握評價對象的思想動態、行為狀態,師德評價營造專業發展氣氛,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師生關系是教育活動中的最基礎關系,作為教育活動的對象,學生通過反饋個人意愿和利益訴求,為教師找尋師德提升方向提供價值參考。
2.評價方法:如何評價
現代評價理論認為,凡是客觀事物包含質和量的規定要素,這是開展定性與定量評價的邏輯基礎。道德既包括內在品質,又有外在行為,對師德評價要綜合運用定性與定量兩種方法。在具體操作層面,教師的道德行為是外顯性的,為定量評價提供了可能,應依靠師德評價指標體系對師德行為、師德規范進行量化。教師的道德情感、品質、責任是內隱性的,適用于采取定性評價的方法。評價為教師的發展服務,師德評價除具備管理育人價值外,更關注教師個體職業道德的提升和專業能力的發展。其中,發展性師德評價機制主張在和諧的氛圍中實現教師的自覺發展,助推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的實現。這種評價以發展教師個體為基本評價,強調教師的價值實現,構建目標、過程、反饋和發展相統一的閉環式評價系統。
3.標準內容:評價什么
合理確定師德評價的標準和內容是師德評價的關鍵所在,因為直接影響評價的信度和效度。如果評價標準和內容過高,容易導致泛化,但評價標準和內容過低,易發生窄化。師德評價標準和內容可以讓師德由“虛”變“實”,成為實實在在的、皆可量化的考核指標。制定標準和內容依據教師的職業特點,把握師德的內涵和要義,圍繞教師這一助人職業的特質,緊扣教書育人使命,把關愛學生、為人師表作為基本要求,體現以人為本和師德傳統。新時期師德評價指標框架應包含思想道德、教育教學兩個方面,評價體系應全面包含能力、態度、業績和潛能等多方評價,應將工作表現、業務發展、政治表現、關愛學生、群眾基礎、廉潔從教等納入師德評價體系。同時,師德評價要有繼承性與時代性。弘揚“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教學相長”等教育倫理思想,在師德評價內容中給予充分肯定,結合新時代高等教育規律,豐富師德評價的內容。
4.跟蹤問效:反饋與落實
師德評價不是為了給教師下結論,而是分析找出師德評價中存在的矛盾,及時矯正教師不良行為,從而實現教育善的本質。要發揮目標導向作用。推進師德建設最終要實現教育善的本質,確定不同層次目標的意義和作用,明確高目標的激勵意義,低層次目標的約束作用,利用師德評價對師德養成進行反饋及調節,將教師的道德言行與師德標準進行對比,通過分析、綜合作出判斷進行反思、獎懲。評價結果執行要堅決執行。充分發揮師德評價結果在職稱晉級、職務提升、評獎評優等方面的作用,全環節、全過程把師德評價貫穿于教師職業發展中。各項榮譽的前提和基礎依據是師德師風。真正發生師德問題時,顧忌對學校的影響和聲譽,部分高校往往采用“冷處理”或弱化處理的方式,獎優罰劣是剛性的,要執行起來,同時建立并執行末位淘汰制。完善師德建設保障機制。把師德師風考核評價納入學校教師隊伍建設工作體系,及時更新完善相關制度,以完備的制度明晰教師行為規范,強化制度執行力。
參考文獻:
[1]糜海波.新時代師德評價與師德建設的應有維度[J].倫理學研究,2018(2):117-123.
[2]郭勤英.新常態下高職院校師德師風評價機制的評析與重建[J].教育與職業,2018(1):75-77.
[3]肖贊.高校教師師德評價的幾點思考[J].淮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1):128-131.
[4]黃麗貞.加強師德建設必須完善師德評價機制[J].大學教育,2012(3):77-79.
[5]糜海波.社會轉型背景下師德評價的原則探討[J].教學與管理,2017(2):63-66.
[6]鄭秀明.關于高校師德師風評價體系建設的思考[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學版),2013(6):100-102.
基金項目:本文系南京郵電大學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8年度課題“‘雙一流建設環境下高校師德建設機制探究”(GJS-XKT1814)、南京郵電大學2019年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校級規劃項目“新時代高校師德師風建設的定位與思路探析”(XC219017)、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6年度課題“基于有效溝通的高校課堂教學質量提升路徑探究”(B-a/2016/01/15)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