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業晨
摘? ?要: 本文首先分三個階段開展傳統教學模式與線上教學模式的比較分析,厘清兩種教學模式之間的差異,同時基于調查問卷開展教育管理對策分析。研究指出,混合教學模式符合新時代大學生的實際偏好和需求。在線上教學過程中,教學秘書一方面應當加強學生學業監管并且建立長效溝通機制,另一方面要注重培訓與溝通,重視不同部門之間的合作與信息互通,不斷提高適應性與應變能力,從而充分發揮線上教學的最大優勢,切實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關鍵詞: 線上教學? ?比較分析? ?教育管理策略
受益于教育技術的飛速發展,高校教學模式正在經歷一次深刻的變革。雨課堂、中國大學慕課、翻轉課堂等線上教學模式正不斷深入大學生的課堂。線上教學是指借助新的教育技術,利用線上教學平臺,同時借助多學科教學資源進行授課。區別于傳統的線下課程,線上課程不僅能夠實現“人、時、空”的分離,而且更加注重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及學習時間的靈活性,課程教學以學生為中心,教學內容不再局限于任課教師單一的教學資源。當然,“人機”互動的課堂必然給教學與管理帶來相應的挑戰與難題。當前線上教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雨課堂、中國大學慕課等與教育技術相關的領域,缺乏從教育管理視角探索如何鞏固與增強線上教學效果的研究。因此,為補足這方面研究的短板,本文首先梳理了高校線上線下教學模式的比較分析。其次結合問卷調查與管理經驗,對線上教學過程中教學秘書管理工作提出相應的策略,助推高校教學模式改革向縱深發展。
一、高校線上線下教學模式的比較分析
(一)前期——學習空間與資源
首先,線上教學區別于傳統教學的一個突出特點是學習空間實現了人、時、空的分離。傳統的教學空間有特定的教師、桌椅、黑板,以教師為主導,面對面的交流使得教學過程更加流暢且充滿溫度。然而,教學資源和授課方式單一是傳統教學的短板,束縛了學生發散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的形成。
信息技術支撐下的線上教學沒有了印象中的課堂場景,取而代之的是電腦、手機等移動端及豐富的網上教學資源。一方面,教師可以借助中國大學慕課、國內外優秀網課資源豐富課程內容,取長補短;就學生而言,學習時間自由和方式多樣成為可能。另一方面,線上教學對軟件支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技術亟待更新換代以匹配現實需求。同時,由于長期以來傳統教學帶給教師和學生的用戶黏性,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容易存在被動心理,如何激發二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成為新的難題。
(二)中期——教學運行與質量監控
傳統教學在運行過程中由于先天空間優勢,無論教師與學生還是學生與學生都能及時面對面地交流與反饋。因此,教與學的互動更為流暢,學業監管更為便利和直接。
相反,線上教學面臨的一個突出問題就是教學監管隱性化。筆者在對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大一至大三學生的問卷調查中發現,缺少監管(占比67.85%)成為困擾學生線上教學效果的最主要原因,僅有39.71%的學生在課堂上能夠全神貫注。這就要求教育管理者及時介入,注重學生良好習慣的塑造與鞏固,加強各部門之間的溝通,從而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使得“隱形之手”不再隱形。另外,增加課堂師生互動。不僅要求教育技術升級以豐富互動平臺與手段,同時任課教師應加強互動意識,切實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主動參與到課程中。
(三)后期——現實意義
隨著5G、人工智能、大數據的深入發展,信息技術正為時代注入新的變革性力量。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的應急性線上教學為傳統教學模式的涅槃帶來了新的契機與嘗試。一方面,線上教學注入了科技的基因,教育與科技精準結合,符合新時代大學生的成長背景與內在需求。尤其隨著中國大學慕課等優秀網絡教學平臺的深入發展,橫向與縱向網絡學習成為可能,線上教學從過去泡沫化的“互聯網教育”真正走進了大學課堂,為今后高校課程的改革打下了扎實的基礎。另一方面,線上教學無疑助推了高校教學理念的改革。傳統的線下教學主張以教師為中心,忽略了學生的能動性。而線上教學的一大優點是主張以學生為中心,突出學生本位,有利于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不僅能夠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與基本技能,還能充分激發學生的創造力與自主性。
與此同時,我們應當深刻認識到,教學過程以知識的灌輸與啟發為主,雖然線上教學存在諸多優點,但是傳統教學的主體地位仍不容撼動①(7-11)。根據筆者針對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經管學院大一至大三年級學生的無記名問卷調查,學生支持純線上與純線下教學模式的占比分別為14.15%和24.92%,而線上線下混合教學的投票占比高達60.93%??梢姡€上教學無法完全替代傳統教學在中國教育模式中的地位,如何將線上線下教學有機結合將是后期高校教學模式改革的一大重點。
二、線上教學背景下教學秘書教育管理的對策探究
(一)學生方面
一方面,線上教學缺乏監管使得學生的自覺性經受考驗,教學運營過程管理和學業監控顯得更加重要。另一方面,學生對復雜多樣的學習軟件、課程信息等缺乏有效的溝通機制,學生端的實際需求不易有效傳遞,容易導致信息不對稱,學生的實際問題無法得到及時有效的解決?;诖?,現給出如下建議:
第一,教學秘書與學委建立長效溝通機制。新教育理念突出“學生本位”,而學生本位最重要的表現形式是了解學生的實際訴求,突出問題導向,助力學生自主學習。因此,教學秘書首先需要加強自身的服務意識,從過去的被動式答疑轉變為主動協助并關愛學生,聆聽學生內心的聲音。每節課、每日、每周建立學委課后反饋檔案,對集中反映的問題精準施策。切切實實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力求關愛每一位學生。積極構建雙向溝通機制,通過集中化的、定期化的雙向溝通消除學生的困惑。
第二,突出學業監管與過程管理。大學生在網絡學習過程中不僅缺乏家庭的監管,還沒有教師和同學的實時面對面互動,單純的人機互動難免滋生惰性。因此,教學秘書線上學業監管顯得更加重要。加強對學生出勤的監管,及時收集課后學委的反饋,跟蹤學生缺勤的原因,對經常缺勤的學生給予及時關注與有效溝通。另外,線上教學對過程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選課為例,延期開學學期伊始,不同類型的選課種類多達十余種,如何落實數據、通知到位、精準選課成了延期開學初的第一大難題。因此,我們有必要及時建立并更新本職教育管理方面的數據體系,既準又快地完成教育管理任務。
(二)教師方面
第一,重視培訓。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從人力資本角度出發,在職培訓能夠不斷提高教師的適應性,提高競爭優勢。因而,與企業一樣,高校應當加大培訓力度,協助教師與時代接軌。其中,教學秘書作為教師與學校的紐帶,需要熟悉相應的軟件應用,而集中化、分層次的培訓將會大大提升專業素養,便于后期協助任課教師與學生順利過渡到線上教學模式。另外,隨著教學秘書團隊的不斷壯大,高校應當注重對新入職教學秘書的專業技能培訓,尤其是在線上教學背景下,線上教學對教學秘書的專業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建議教務處針對不同的部門開展系統的培訓工作,例如教務系統的操作與使用、特殊學生案例分析等。
第二,持續反饋。線上教學的人機模式從本質上要求加強溝通與交流。除了要與學生建立長效溝通機制外,還要求教學秘書將實際問題及時反饋給任課老師、輔導員、教學院長等,不斷優化線上教學的實際成果。以提高網課效率為例,選擇建立團隊機制和建立獎勵機制的學生分別占40.19%和46.78%,這就為任課教師優化授課方式及學院完善獎學金制度提供了新的思路。此外,以網絡教學工具為例,學校大力推進雨課堂與中國大學慕課的建設,以期豐富與優化在線教學資源。然而,學生對雨課堂和中國大學慕課的偏好僅占33.12%和18.97%,大大低于騰訊會議(75.72%)和騰訊課堂(70%)。與此同時,基于學委課后反饋中教師網絡教學平臺的使用情況,以上兩種平臺的使用頻率明顯低于騰訊會議。由此可見,雖然教學平臺基本滿足了師生需求與供給的匹配,然而學校搭建的雨課堂與中國大學慕課卻明顯資源錯配。這種現象值得我們深思,尤其是隨著線上教學的不斷深化,如何調動師生積極性運用有更多優秀資源的平臺,而不僅僅局限于簡單地完成傳統教學任務,相信是今后高校優化教學模式需要努力的方向。
第三,加強合作。顯而易見,教學工作貫穿于整個學年并且不同學院相互交織。無論是本學院、其他學院的教學秘書還是教務處的教務員都應當加強合作意識與團隊意識。表面上,不同職責系列下的教學秘書各司其職,然而,目標一致背景下又融為一個整體,互相補臺,查漏補缺。另外,重視教學秘書與輔導員之間的交叉協作。雖然輔導員在高校主要承擔思政教育方面的工作,教學秘書主要從事教學相關管理工作,但應急性線上教學將教學秘書與輔導員緊密聯系在了一起,這讓我們重新審視兩種崗位之間的職責與使命。信息互通、資源共享、協同育人已然成為線上教學過程中的必要環節,共同促進高校教學模式深化改革。
三、結語
事實上,線上教學不僅是國內高校目前研究的方向,還是國外高校教學模式發展的趨勢。同時,成長在科技背景下的新時代大學生對混合教學模式存在極高的偏好。因此,線上教學必將是后期高校教學模式改革與發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高校教育管理人員應該深入挖掘傳統教學與線上教學的優缺點,更加注重溝通、合作、培訓與監管,不斷增強自身的求變意識和應變能力,主動融入高校教學模式改革的浪潮中。
注釋:
①劉振天.一次成功的沖浪:應急性在線教學的啟思[J].中國高教研究,2020(04):7-11.
參考文獻:
[1]徐匆匆,王婷婷,王燕.如何保障在線教育的質量?——來自亞太經合組織“在線學習質量保障工具包”的方法與啟示[J].世界教育信息,2020(04):63-65.
[2]李憶.大數據時代下高校教學秘書的工作現狀和發展策略[J].環渤海經濟瞭望,2020(04):1-6,11.
[3]劉振天.一次成功的沖浪:應急性在線教學的啟思[J].中國高教研究,2020(04):169-170.
[4]薛成龍,李文.國外三所大學線上教學的經驗與啟示[J].中國高教研究,2020(04):12-17.
[5]汪瓊,歐陽嘉煜,紀九梅,王宇.亞洲地區慕課發展五年回顧:從2013年至2017年[J].中國遠程教育,2019(04):54-59,93.
[6]張淑萍.“互聯網+”背景下高校二級學院教學秘書工作效率的提升策略[J].西部素質教育,2020(04):195-196.
[7]張錦,杜尚榮.混合式教學的內涵、價值訴求及實施路徑[J].教學與管理,2020(03).